费 静
(青岛第十六中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所谓“三探式”教学模式,即“新知初探”,“新知再探”和“师生共探”三部分,“探”字当头,既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可谓一举三得。
(1)“新知初探”,探现象,重感性。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之一,称之为量力性原则,即教学内容要始终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历史知识抽象、庞杂等特点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打消学生对该学科的焦虑,转化心态则是上好历史课的第一步。适当的心理期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把一堂课中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内容率先呈现给学生,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做到“课伊始,趣亦生”。经过探索,一般认为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感性的知识,学生最易接受,理论要求不高,趣味性浓厚,可以作为课前预习成果让学生当堂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充当客体,串场主持,让学生在倾听中通向知识的殿堂。比如鸦片战争的过程,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材资源,纳入该环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2)“新知再探”,探源头,重理性。当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理性思维开始形成并且得到较快发展。而我们的 “新知初探”环节恰恰是培养促成了学生的形式思维,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引领,也切实反映了高中学段历史课标的要求,重在对于历史现象、事件原因的分析。
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在《历史中的英雄》一书中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时,深刻地指出了我们惯常的思维特性,即:思维规律和历史事件是反着发生的,一切结论和原因分析都是历史事件发生后,我们对其归纳总结出来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论述人的思维规律时也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换言之,我们的思维规律与实际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是恰恰相反的,任何一个原因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我们才根据历史事件发生本身去分析归纳其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只有当我们的学生感知了历史事件,燃起浓厚兴趣以后,我们再创设情境,“请学生入瓮”,进而推波助澜,我们的历史原因的讲述,才会扣人心弦,水到渠成。
(3)“师生共探”,探迁移,重拓展。这一部分的设计应当是在完成了一堂课核心知识的讲述以后的升华,既包含知识升华,也包含情感升华,也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首先,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乃至于我们的先贤纷纷感慨:“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等等,声声感叹道出了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而这无疑成为我们学生学习历史的瓶颈,零散记忆,只鳞片爪,始终难窥历史之全貌。鉴于此,我们在一节课的最后,充分实现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迁移,将散乱的知识古今中外,前挂后联,形成一张网,有助于学生形成持久记忆。布鲁纳曾说:“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的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讲到经济全球化时,可以回顾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其次,这是由历史学科的功能决定的。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的课堂还应当具备情感的升华,使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入物细无声,涓涓流淌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其形成一种心灵的触动。比如讲述五四运动,可以设计“弘扬五四”环节,以崇高的精神感染学生;讲述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可以设计“畅想腾飞续曲”环节,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展现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让学生畅想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这一切都无疑于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妙语连珠,促成了我们的课堂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相信,“探”字当头的“三探式”历史教学课堂,会成为师生心灵接触的桥梁,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