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2012-08-15 00:54李毅坚
科技视界 2012年8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新加坡高职

李毅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

1 中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简述

新加坡高职教育是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1961年新加坡工艺学院改组为技术专科学院以及1963年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建立,标志着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起步。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将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到正规教育范围,这一改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新加坡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起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比60年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进入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配合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了新发展。

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新加坡发展形成了由大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初级学院(高中)、中学(初中)、小学等六大板块组成的教育体系,其中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制3-4年,目前共5所,分别是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及共和理工学院。这六大板块组成了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高职与普高相衔接的上下沟通衔接“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呈现由低到高、不断向上的特点。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或到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初级学院继续深造,而其中优秀者,又可以升到更高一级的大学深造。

中国的高职教育是1999年配合经济建设而大规模兴建起来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2002年,中国高等职业学校从161所激增成为548所,每年的招生数量也从398万人提高到781万人。截至2004年,2004年普通离等学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高等职业较育毕业生147万人,占总数的52.5%。①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迅速发展,短短5年几乎占据了中国高教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迅速跃升至大众化阶段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从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结构体系来看,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专、成人高职、民办高职、3+2五年一贯制等形式,相互分割、互不联系,而且没有更高层次的教育。此外,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之间也是各自为政,没有沟通,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

2 中新两国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1)专业设置

新加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于理性,能将相关领域的前沿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穿插于课程中。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能。无论是专业方向的拓展还是新专业增设,其专业课程设置都有一套完整的发程序,基本程序是这样的:专业培养单位综合经济和企业需求,对课程进行需求分析,形成分析报告;然后成立专业课程筹备小组,提出专业课程设置建议;提请学校学术委员会相关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审批;根据方案编制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采购教学设备;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施;根据课程的发展和学生、教师、企业的反馈,实时改进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模式则以学校和国家为主,其专业设置的过程基本上是:首先,国家通过就业市场的供需调查分析,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录;其次,各职业学院分析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在国家提供的专业标准目录范围内选择性的制定专业开办计划,报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第三,学校将经国家批准开办的专业内容向社会发布,然后在国家规定的区域范围、生源范围进行定量招生。至此,国家退出专业设置活动,将专业的经营权完全移交给学校,学校可以自由的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手段。

(2)课程体系

新加坡高职教育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加强课程调整。一方面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及时调整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向;另一方面根据新兴产业和跨国公司对先进技术的要求,超前抓好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与此同时,还不断加大成人教育培训课程的建设。目前新加坡高职业教育课程类型主要有:(1)专业技能开发课程,主要针对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由政府机构提供资助;(2)企业特制课程,主要依照个别企业需求,提供“量身定制”课程,与企业建立培训伙伴关系;(3)在职人员技术再训练课程,由新加坡职工总工会推行,并获经济发展局及生产力标准局拨款支持,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更新课程;(4)高级文凭课程,主要是满足工商企业人力开发与培训的要求,为在职人员提供全日制与半日制的课程设置。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了新加坡各类学员学习的需要,促进了学校、社会、企业、个人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的高职院校普通存在办学理念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办学理念中学科型教育偏重,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千”;专业设备沿袭了改制、整合前各校原有的专业,杂乱而全面,形同办学水平低劣的综合大学,没有能突出职教特色,没有形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精品专业。

(3)教学模式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以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最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灵活的“模块式课程”模式。具体指每个专业的课程由一系列模块组成。核心模块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学生必须要学习并通过的;就业能力模块范围较宽,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专业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知识;选学模块帮助学生加深、拓宽学习领域,允许学生选择,完成一定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二是先进的“电子教学与学习”模式。所谓电子教学与学习,是学生利用教师开发的电子教学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同时有教师在线辅导,和其他课程一样还有习题、实验、测验和电子论坛等。这一模式的优越性是:可在任何时间、新加坡任何地点网上学习,节约了教师的数量。电子学习不仅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多教师少、教室少的问题,降低了成本(前期投入较多,维护、改进量少),而且鼓励自主的终身学习精神,强化和充实教学内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是独特的人才实践训练“教学工厂”模式。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教学工厂”概念在新加坡教育界影响很大。“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是在学校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工厂作为学校的定点实习厂,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无限接近,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参与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学校中学的,正是工厂中需要的。这种教学理念很像我国高职院校强调的实践教学,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企业实习和毕业项目三个方面。

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南洋理工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专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一个完整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一般都包括教师讲解、答疑辅导、实验实训三个环节,三者之间的课时分配大约是2∶1∶3,差不多每周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实验室或实习单位里进行操作或实验。

除了校内的实验室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外,每个专业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为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有的还是国际上有名的大企业,如:Simens、FESTO、NEC等。所有的专业教师与这些企业都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隔一段时间企业就会告知学校可提供哪些实习岗位,教师就会按照教学要求推荐学生去较合适的岗位进行实习。学生在毕业前三个月专门安排一次上岗实习占8个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在最后一学期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学生网上选题以后,进入研究室或实验室与教师一起做。学生的毕业项目基本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生制作项目;第二类是工业项目。在这里,学生有机会与老师在一起动手参与厂家提供的试验计划或产品开发,有关产品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完美组装、严格检查后才算完成;学生制作的项目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奖。

这种教学模式被新加坡各理工学院广泛采用,几十年来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教学工厂”已成为有新加坡特色的双元制,推动了新加坡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中国已经开发出若干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从最初的仿真训练(模拟环境)、2+1学制、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工作学期制等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在不同的学科中与不同的作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方法,就是把课程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结合起来,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项目,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完成课程的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文传系为例,文传系与广西农垦畜牧集团合作,为畜牧集团制作一份内刊,这就是一个项目,结合内刊的制作,教师可以完成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排版与编辑、新闻评论、传播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新加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几十年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借鉴、思考这些经验和模式并结合中国高职具体情况灵活加以运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简言之,新加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1)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新加坡建立起来的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高职与普高上下相衔接的“立交桥”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新允许各层次和各类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间的转换,实现了普高与高职之间多次跨越和层层提升,打破了两者相互割裂的局面,这种体制值得我国在设计“三校生”升高职或专科高职升本科时参考和借鉴。

(2)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性

新加坡依据国家经济需要和企业需求来设置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的课程,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探索出高职特色,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是本科的延续或者“翻版”,因此,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许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3)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

新加坡高职教育非常注重实践,高职学生每学期有八周时间到工厂企业去实习,工厂企业对每个学生都有考核评估。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工业项目组这个机构,负责对毕业生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工业项目设计制造的指导,这六个月中,学生每周用40小时做工业项目,周六下午还要去工厂实习。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辟了道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建成更多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委)重点建设的高职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展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窗口之一。②

[1]马志青,杨晓丽.中国与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J].民办教育研究,2008(2).

[2]周正元.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3]田静,刘福军,杨瑞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4).

[4]黄勇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吴浩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3).

注释:①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②王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综述[J].计算机教育,2004(12).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新加坡高职
江苏理工学院
新加坡
常熟理工学院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理工学院简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