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2012-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2年23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硕士

申 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

德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拥有高效率农业生产的国家,这与德国完备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美国是世界上农业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这得益于一批面向经济发展实际培养农业生产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水平农业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市场供求矛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自1999年开设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我国的专业学位直接借鉴于美国,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鉴于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极为完备、美国农科类专业学位最为成熟,本文选择德、美两国作为参照,分析其特征,以期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1 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与农科相关的领域有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兽医硕士和林业硕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开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力转化之间的桥梁,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捷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但是,受我国高校办学同质化倾向、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关系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培养目标泛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质量保障体系滞后等问题。因此,以农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行业)需求为目标,提高农科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2 德、美两国的农业职业教育

2.1 德国——以“双元制”为依托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2.1.1 简单的分层

德国的高校分为学术性高校和非学术性高校,学术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非学术性高校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学校。德国的高等教育从总体看是一个单层结构,第一级学位课程可以直接通到专业资格,也可以通到硕士学位,因此,德国高等教育系统并不试图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1]

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是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大学的二元模式。高等农业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以农科学院、农学院或相关系科形式存在,主要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德国涉农专科大学(也称高等专科学院)主要进行农业应用技术教育。[2]高等农业大学包括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农业专科大学学制4年,学生主要学习农业领域应用技术;农业本科大学学制6年。[3]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由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科学校、高级农业专科学校和高等农业大学四个相互衔接的层次构成。四个有机结合的农业职业教育层次,构成了德国完备的分流、教育、再教育、再提高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学习者的需求,保证了农业教育的连贯性和实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

2.1.2 完善的法律

德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施,并规定联邦政府和各州在职业教育的义务。例如,联邦政府颁布的《农业职业教育法》中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专门化方向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开展职业培训的期限、内容及考试也都有具体的要求。农业部依据这一法规,制定了种植业、园艺、畜牧业、林业、养马、葡萄酒业、奶制品业、牛奶检测、农业服务、农机技术、家政业、渔业、狩猎员、高度酒业等14个职业岗位的培训条例。[4]

2.1.3 富有特色的“双元制”教育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双元制”是指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与学校同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必须具备大学入学资格,且必须有半年企业工作经历。[5]学生在“双元制”的教育中,既在学校中学习,也在企业中学习,学校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产学结合贯穿于全过程,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农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德国承认职业学院文凭与专科大学文凭等值。[6]德国大约有60%的人是毕业于“双元制”学校,并由此进入了职业岗位。[7]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桥梁。

2.2 美国——以赠地法案、专业学位教育为纽带发展的农业教育体系

2.2.1 分层分类发展的农业教育体系

美国的农业教育体系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教育体系构成。高等农业教育是由高等农业院校为主导的,面向农业领域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中等农业教育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类学校、普通中学、农学院举办的中等农业技术教育和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农业推广教育一般是指帮助农民改善作业方法与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教育活动。[8]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因为其所属院校不同而分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因此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美国为适应二战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科学学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向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20世纪70年代专业硕士学位已处于主导地位,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数超过了文理硕士。[9]在美国,农学和林学可授予两种硕士学位,即科学硕士和职业性学位。与农业相关的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有农业工商管理硕士、农业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工程硕士、林业硕士、兽医公共卫生硕士、预防兽医硕士7种。[10]农业硕士包括园艺、渔业、农业推广教育、农业与自然资源、农业与环境等研究领域。[11]

2.2.2 政府—工业界—大学的新联合

二战后,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学与工业等产业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教育—科技—生产的结合逐渐演变成政府—工业界—大学的新联合。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1986年春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重建伙伴关系》的报告,指出美国社会的兴旺紧密相关,要重新思考,重建大学与工业界的相互关系。报告说:“我们将来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将取决于今天我们把握的机会和动员我们力量的意愿。为此目的,我们必须采取广泛的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必须把重点放在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上,并以此为动力来促进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业之间的合作关系。”[12]

3 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启示

3.1 转变观念,科学引导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在中专及大专层次有所体现,在更高层次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中则倾向于传授知识、科学研究,基本没有体现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农科类院校本应是培养农科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力,但目前普遍都是以发展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还未能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靠拢。加之农业在我国的学科领域中长期处于弱势,因此,人们在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少误区,而带有明确职业倾向的专业学位正填补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块空白。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调整,科学定位职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国家应多方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人们对职业教育系统性的理解,并在政策上保障各类农科院校有效的分层发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类别和层次,分层次、分类别建设,分层次、分类别投入,积极引导农科类院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建章立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目前惟一的国家级学位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而且该条例中内容不全面,也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

我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虽经过了三次调整,但目前还存在划分不够科学、学位授予大都强调学科性特征而严重忽视了专业性特征。现有的职业性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与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联系,这势必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将专业学位列入国家学位条例,在法律层面确保农科类专业学位优先的发展地位,采取倾斜的发展政策,加大农科类专业学位发展的经费投入,并制定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有效政策,以扭转农业传统弱势的局面,从而增强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能力。

3.3 优化课程,加强政产学研用多方对话

现代农业要求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例如,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涉及到了农村管理、城乡关系、现代农业建设等问题,但公共课所覆盖的知识有限,不能充分体现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内涵。因此,“宽口径、广适应”的模块课程切实可行。公共课知识主要覆盖人文社科类、涉农等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可围绕加强专业基础知识而开设;开设通识课程或交叉、边缘学科作为公共选修课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专业选修课以瞄准学科前沿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开展教学等。

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这就要求作为培养高级农业人才 “大本营”的农业高等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学科,并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原则,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的合作形式,加强农科院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对话,充分利用政府、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围绕企业、行业的需求设置课程,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实际需要,以培养更多符合农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农业人才。

[1]张继平,董泽芳.德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探析[J].江苏高教,2009(3).

[2]刘志民,张松.英、法、德、荷欧洲四国高等农业教育结构模式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

[3][4]四妹华.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借鉴[J].江苏教育,2010(1).

[5]http://www.cettic.cn/zxzx/content/2009-12/01/content_218671.htm.

[6]http://www.cvae.com.cn/www/yj/gjzj/09-10-16/3381.html.

[7]田长永,蔡智军,张力飞,冯云选.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考察与借鉴[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

[8]徐长江,罗英姿.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美国农业高等教育特色剖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4).

[9]沈红.研究生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3).

[10]李明,胡涌,赛江涛,马履一,贾黎明.美国农科专业硕士学位种类与培养模式 [Z]//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第六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论文汇编.

[11]International Affairs Office,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Structure of the U.S.Education System[EB/OL].http://www.ed.gov/international/usnei/edliteindex.html,2009-12-09.

[12]邓存瑞.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及借鉴[J].生产力研究,1996(1).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