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立凡
希拉里亚非13国之行,是其“巧实力”理念的一次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其主导下的美国外交事务的总结陈词,透露出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两个投放点:一是东亚,二是非洲
“用巧实力来处理国际关系。”这是希拉里在美国国务卿资格听证会上提出的外交理念。7月上旬到8月中旬,希拉里连续出访亚洲6国和非洲7国,对此概念作了诠释。亚非13国行,希拉里既没有沿用过去的直率风格,也没有过多参与具体地区事务,她将主要诉求放在了宣示美国价值理念,编织价值同盟上来。对希拉里来说,在离任已进入倒计时之际,这样大范围、高频率的合纵连横,恐怕是最后一次。在一定程度上,希拉里的亚非行,可视作其主导下的美国外交事务的总结陈词。美国外交的战略关注点和资源投放点,通过其出访,可以窥见端倪。
亚洲之旅最引人注意的是出访路线—阿富汗、日本、蒙古、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从西到北再到南,绕着中国周边转了一个圈。这次被称作“环华游”的出访,为希拉里历年亚洲行所仅见。希拉里的亚洲行,路线中没有中国,但所有意图所指,都是中国。
希拉里访问亚洲,正值南海、东海形势的持续升温,一些南海“声索国”正致力于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盟系列外长会议上推出自己版本的“南海行为准则”,以此获得南海争端的主导权。人们不免担心,这种局面恰好可为美国所用,从而强化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权重。然而多少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希拉里一改以往风格,展现了更为“柔软”的身段。
希拉里的内敛,当然不是一时兴起之所致,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自美国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重返亚洲”战略以来,在军事、政治、经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攻势。但是,在“重返亚洲”一年之后,美国发现,最初的顺风顺水开始遭遇种种“软阻力”。特别是,当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与中国利益出现对抗的可能性时,期冀亚洲国家选择站队更是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更愿意谈的不是战略关系的升级,不是美国军力对于亚洲安全的重要性,而是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意向,甚至是某种对于中国在亚洲存在感的隐晦认可。这实际上是东亚客观形势使然。
当然,更愿意谈合作,不代表美国对华战略政策出现了调整可能。“软”,只是术的调整,而不是道的转换。希拉里的亚洲行,只是确认美国在亚洲事务上拥有发言权,确认“重返亚洲”的有效性。在确认其行动和话语的空间边界并有所受挫后,转向培育价值同盟这一更高层次——在美国看来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事务上来。这一诉求,在希拉里非洲的7国访问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出访非洲的背景,是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针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新战略。按照新战略,美国认为对“非洲民主”的支持是“攸关美国利益”之举以及美国在海外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美国相信世界下一个经济取得重大成功的事例会发生在非洲。为此,美国决心加强这一地区的“民主机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发展。
非洲之于美国,有多重含义。自索马里“黑鹰坠落”、美国遭遇挫败之后,事实上美国与老欧洲一样,将非洲——主要是撒哈拉以南地区视为“被遗忘的大陆”。与此同时,中国则在非洲大陆持续加大投资,提高经贸合作水平,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国际战略空间,而且在帮助非洲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时至今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经济体,有6个在非洲。非洲和东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美国一改此前战略,将非洲视为美国在海外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不能不说与中国在非洲的活跃度有直接关联。
价值观,是希拉里在非洲提及最多的范畴。在宣扬价值观的同时,希拉里不忘“含沙射影”提醒非洲小心中国。“美国将坚定地支持民主以及普世人权价值,而不像某些国家用其他方式从非洲不断获取资源。”这是希拉里在非洲所有演讲的中心词汇。
希拉里在非洲的举动,显然比在亚洲高调。原因是,相对于在亚洲的传统影响力,美国在非洲的自信程度要差得多;另外,希拉里在非洲可以明显感受到宣扬价值观的外交策略并没有多大成效。因此,希拉里选择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宣布美国的到来。
总体来看,希拉里亚非13国之行,是其“巧实力”理念的一次实践,但效果不彰。尽管如此,也已透露出了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两个投放点:一是东亚,二是非洲。这两个区域,要么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要么是中国重要国际战略空间所在。如何保证中美在这两个地区的竞合关系不致恶化,并维护好中美关系大局,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议题。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