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之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探

2012-08-15 00:45:53徐荣梅
党史文苑 2012年18期
关键词:大众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徐荣梅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开展。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党之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分析

1.这是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可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要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和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有志之士主动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致力于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民众理解、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建党之前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2.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固本之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要想影响和改造现实,必须同人民大众相结合,立足群众、根植群众、依靠群众,以此来推动理论的发展,使理论在中国显现巨大的魅力。但是,如何能将这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推广到中国,并在中国落地生根,为广大受压迫的人民提供理论指导?毫无疑问,这就需要通过理论的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取得更大胜利,也必须同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团结和联合更多的力量,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推翻资本主义,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

为了更好地向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出了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

1.创办学术刊物,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传播平台。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还未出现,当时最大、最常见的大众传媒形式就是印刷媒介,即报刊杂志。因此,报刊杂志便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选的传播平台,利用报刊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也就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好选择。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 《新青年》,它大量刊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翻译发表马克思主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传播平台。在它发表的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有李大钊的文章,他“在1918年至1919年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P195。除了《新青年》外,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创办了许多其他的报刊杂志。1918年11月,瞿秋白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同年底,李大钊与陈独秀一起创办了著名的《每周评论》。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9月,周恩来、郭隆真、马俊、邓颖超等人创办了《觉悟》杂志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不久,阮啸仙在广东创办了《新学生社》,彭湃创办了《赤心周刊》,赵世炎出版了《少年》,恽代英在武汉出版了 《互助》。另外,四川有《星期日》,浙江有 《钱江评论》和 《教育潮》,福建有《闽星》,河南有 《心声》,安徽有 《芜湖半月刊》,以及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的 《共产党》和 《劳动音》,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各地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刊物已达400多种。这些刊物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新思想,参加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刊登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广泛和有效的传播平台。

2.从事学术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来承担的,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李达等人。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李大钊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介绍并颂扬十月革命,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与信心,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中的问题,并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思想。他指出,要彻底改变中国社会,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动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联系在一起,到劳动人民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李大钊的这一思想,对促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进广大劳苦工人中间去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大众化传播产生了重要作用。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理论。在《谈政治》一文中,他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指出劳动者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建立劳动阶级的国家。陈独秀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对推动大批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他认为,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劳动阶级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是无法挽救的。他还指出,只有以共产党代替 (有产阶级的)政党,才有改造政治的希望。关于党的政治纲领,他指出,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从他们手中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产阶级永远不至发生。陈独秀的建党观点和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建党活动。

毛泽东、蔡和森等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发表了 《民众的大联合》等重要文章,他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民众大联合的胜利,号召广大人民联合起来反对贵族、资本家的统治,仿效俄国的革命方法,实行中国民众的大联合。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初,毛泽东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们进行了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毛泽东提出 “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是组织共产党,实行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共产党 “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展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2]P130。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消化吸收后更好的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又经过他们之手更广泛而深入的在实践中传播开去,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3.开展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实践经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特别重视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与组织发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努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大众化实践。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后,通过创办多种通俗刊物的形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向广大工人集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各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派专人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通过开办各种工人夜校和学习班,向广大工人集中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工人阶级的学识水平和政治觉悟。为了更好地团结广大工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把工人群众动员起来,建立了工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争取工人权益,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直接运用到了斗争一线。据统计,从1920年至1921年发生的近百次罢工运动,都是在各个工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给资本家和反动统治阶级带来了很大打击,从而也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成果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大众化传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建党之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成果。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就已开始学习和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这些知识分子在学习、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使更多的民众了解、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使更多的先进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听取了各地党组织活动的情况报告,制定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党的实际工作计划的第一个决议,成立了党的组织机构并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正式成立了,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P151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3]P135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2.中国人民初步觉醒。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熏陶,为唤醒广大民众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举办讲座、成立夜校等各种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特别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更加注重对工人的革命理论宣传工作,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先后出版了一批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如上海的 《劳动界》,北京的 《劳动音》 《工人周刊》,广州的 《劳动者》 《劳动与妇女》,济南的 《济南劳动》,等等。通过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人民初步觉醒。这种初步觉醒极为可贵,为之后建党初期全国民众的政治觉醒和革命热情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打下了初步基础,并最终成就了以香港海员大罢工、长辛店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等为代表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有力打击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人民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3.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初经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为我党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一是要重视宣传工作。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无论是创办报刊杂志,还是走进工厂街头,都非常重视宣传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实行动。正是由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在广大民众中间有了广泛、深入和高速的传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当今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四大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非常丰富、方便和快捷,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更加广阔而便捷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与时俱进,挖掘和利用多种传媒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传媒的综合优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所选择、接受和衷心拥护。

二是理论要跟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要想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同,必须重视同实践紧密结合,切实解决现实社会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正是由于坚持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才使更多的人投身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当中。当前,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就是要重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就是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解决我们工作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解决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全心全意造福于人民群众。

三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最初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国外移植到中国的,国外的理论能否指导中国实践,取决于这种理论能否 “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大众情境,变成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的理论武器,化作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可贵的尝试,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提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思想、建党思想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等理论,更好地满足了中国社会大众的需要,自然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选择。这为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推进,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1]韩向东.历史趣读[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

[2]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林国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及其演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3):28.

猜你喜欢
大众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