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四个“理论追问”

2012-08-15 00:45
党史文苑 2012年2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中国化个体

古 玉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时代的发展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历程中的经验得失,以此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道德文化资源之一,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一、何以可能:内在品格和社会的需要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勃兴、衰落,不但有其历史条件,而且有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内在品格。作为外倾型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再生,缘于它具有与中国社会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独特素质和满足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需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在品格。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与中国传统“天下为公”思想相通;第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P459与儒家“穷独达济”和“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人格理想相一致;第三,“人人平等、个个自由、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按需分配,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孔孟的“尧舜之世”、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相类似;第四,对整体幸福追求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与中国传统的 “经世致用”思想相符合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使务实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前途的曙光。所以,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不但在观念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而且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政党制度方面也完全采纳了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了实践上的巨大成功。

中国近代社会的需要。近代中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内忧外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经尝试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消除腐朽落后的伦理政治型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东方封建文化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障碍;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则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巨魔,这两种文化都不可取。”[2]P19事实证明,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呼唤一种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双重超越”—— 超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先进文化和先进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应运而至。

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总结。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在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中,通过对于形形色色的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内部的机会主义等非无产阶级道德观的严厉批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和无产阶级的道德观。以共产主义道德人格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标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为构建新的社会政治秩序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二、何以必要:秩序构建和道德自由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3]P165传统儒家的思想世界里,道德的必要性首先体现为 “人禽之别”,其次是社会秩序的构建。体现了通过 “修己” ——处理做人的价值问题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构建——“安人”和 “安百姓”的问题。同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必要性可分为:其一,对个体的必要性。从生命价值的本体论意义来讲,道德即 “人之为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主要指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希望和心灵之慰藉,关注 “如何成人”——道德是 “人之干”,其基本要求体现为理性主体自由的道德实践,彰显个体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崇高的方向性意蕴。“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不可少顷旷也。”[4]P28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伦理思想,它能够帮助人们澄清思想道德方面的混乱,使人们的道德思想到达真理之彼岸。

其二,对社会的必要性。道德之于社会,恰似性格之于个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地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 “异化”——人的非人性的生存境遇,提出了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以便使人们回归至本真状态的自在自为的 “自由王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良好秩序的建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展的进程如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掌握人民群众的程度。“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5]P839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体体现在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理念的实践化:政治上,实行了以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具有相对道德合理性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文化上,提倡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思想道德方面,弘扬 “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秩序构建和个体道德自由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伦理秩序问题,也是个严肃的事关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和巩固的问题。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都是相当必要的。

三、何以实现:社会规范和主体自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根本旨趣不是单纯为了建构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精神品质,并且通过社会规范和主体自律的结合——即在制度层面和德性层面来发挥作用。其一,制度层面——作为道德规范的他律性。社会主义社会里,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根据“集体主义原则”的精神引申出来的,所以,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其实就是在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大家应该注重集体利益的价值目标,即“使谓语服从主语,使部分服从整体”,以此为导向,努力协调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前我们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总是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看作非此即彼的关系。现在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正当的个人利益。道德他律阶段——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导向功能都是外在于道德主体自身的——约束是迫于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并非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导向也仅仅是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不是个体意欲达到的道德境界,它依然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异己”力量。所以,它还不是实践理性的道德自律,它还必须向前发展,必须使道德主体实现两个转换——外在约束变为内在约束以及外在导向变为内在导向,必须使社会的、公共的或集体的理性内化为个人的自由意志——社会道德个性化。

其二,德性层面——作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性。道德的他律性为何能被人们所接受?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他律实质上是道德义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承担的与其所处的实际社会地位相对应的职责和使命。“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6]P108个体要趋向社会,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复体验,将道德义务转化为个体内心的自觉追求。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7]P119经过道德社会化,社会的道德要求将内化为主体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且随着其本身不断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自在自为的德性生活境界。麦金太尔说:“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性的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 ”[8]P152

四、何以发展: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

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取决于社会和个体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于基本制度的结构,我们只能生而入其中,死而出其外。”[9]P469罗尔斯认为离开社会制度的正义性来谈个人美德的修养、完善,“那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尊奉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己”。[10]P22其一,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1]P98对应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和 “五爱”为主要道德规范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当今时代,社会场景的变化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道德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的道德主体性日益增强,道德立场由片面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和个体相结合,注重接受者主体的道德教育,道德评价标准趋向于既符合社会进步又符合个体发展的真正需要,人们的道德生活关注点,也由单纯的重个人行为转向人们共同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以及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其二,社会道德发展和个体道德发展。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作为现实生活中两种不同的道德结构体系,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道德,作为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以“集体主义话语体系”为特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客观的道德必然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全体人民的宏观利益关系,引领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乃个体道德生成的环境和条件。但是,社会道德最终要落实为“个体道德”——“个性化”,获得道德主体的认同,即形成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个体德性”才有用。社会道德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必须使其要求在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中个性化,而个体道德要实现其社会作用,也必须使其要求社会化。归根到底,不论是社会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道德主体——个体的道德品质之形成。因此,欲发展和创新反映了 “时代的意志”和 “时代的内心的东西和本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必须依赖于从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着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贯穿着一条主线,它是“以时代的‘意志’和‘本质’为转移,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准则。”[12]P436它不但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给人们指明了理想社会前进的方向,而且提供了个人自我修养和道德追求的内容和目标。因此,它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之一,必然引领我们不断在现实变革中超越。○

[1][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瞿秋白.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程昌明译.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译.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Mac Intyte:After Virtue,universiry of Norte Dame Press,1998.

[9][美]约翰·罗尔斯.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中国化个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