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吴应清
走农村基层为国家农业建言献策
——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张正斌研究员
本刊记者 吴应清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的记者,我时刻关注着我国三农时事,这是我们的基本职责。
每当我国农业方面有旱灾等重大问题时,我们总会看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张正斌研究员的有关建言献策,及对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宏观战略研讨,让我们对这位在农业第一线上的科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识了这位朴实无华,看似普通农民的科学家,了解他多年来勤勤恳恳的奉献,看到他这些来自基层,具有实际生产指导价值的建议。
我们在张正斌的专著《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一书的前言里看到他写的这样一段话:“农业科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一个真正有民族感的农业科学家在做好微观研究的同时,也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生产实际做好宏观研究,这样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一个普通的农业科学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6年张正斌研究员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他撰写了多篇有关生物节水的文章,当年我国西南地区重庆等地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旱,有关的生物节水的文章被大量媒体转载,其中《新华文摘》就转载了“生物节水潜力巨大”一文,在当年西南抗旱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07年他“关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的进一步思考”再次被《新华文摘》转载。
经过他和其他学者的不断宣传和呼吁建议,发展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建议被列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重点研究农业高效节水,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植物抗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成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问题。也带动了国内外生物节水研究的热潮。
2009年我国华北发生5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东北地区发生夏秋连旱,他在科学时报上先后“建议选育推广水旱兼用型作物品种”,“建议国家细化调整干旱应急预案”。当时人民日报记者相继看到他的这两篇文章,觉得对我国抗旱和保障粮食安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将他的两篇文章通过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内参)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其中“细化我国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议,被发到省部级,对我国农业抗旱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0年我国南方大旱,他到南宁开完“植物需水与调控技术交流研讨会”后并进行了受旱调研,提出应对我国抗旱减灾的对策建议,通过中科院专报信息上报,得到中央办公厅采用,还得到回良玉副总理批示。2011年我国华北又发生冬春连旱,他给国家提交了“高效应对华北冬春干旱的建议”,他提出的“科学高效应对河北旱情的意见”,得到了河北省副省长批示。
2010年针对我国气候变化干旱频繁发生,他在科学时报建议“粮食安全告急农业气象两系统须深度对接”,“变气象预报为气象应对”等被人民网和中国广播网转载,中央人民广播台播送。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干旱和粮食安全危机问题,他撰写的“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和发展区域现代农业”,“抗旱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言”;“北方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实现节水农业现代化”;“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水资源利用方略”;“从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看中国粮食增产潜能”;“西部地区可能成为我国新粮仓”等7篇文章在科学时报发表后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转载。他提出的“建议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基本国策”,“科学认识干旱和应对南方干旱的建议”;“建议加快追肥灌溉中耕除草机械研发”3篇建议被求是理论网转载。其中有些文章也先后被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中国科学院网、中国工程院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网站和杂志转载。
张正斌2009年在“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水资源利用方略”一文中指出,洪水安全和缺水安全同样重要。没有水资源安全,就没有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资源危机(包括洪水和缺水)才是最大的危机。2010年在“建议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基本国策”一文中指出,现在看来,水利不但是农业的命脉,还是城市的命脉,是工业的命脉,是国家的命脉。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年,他在《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一书,“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方略”一章中指出,今后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任务是将水资源治理转变为水资源高效利用。这样才能保障防洪安全、抗旱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以上有关建议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里得到体现,文件明确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2011年4月20日,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对水利系学生说,“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看到胡总书记讲话将水利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他认为这对于长期致力于科研的一线人员是责任、更是机遇。今后,我们将加大对宏观农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力争提出更多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为推动我国科学发展水利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针对我国黄淮地区地下水严重短缺,但自然降水潜力挖掘不足,他的博士导师,我国著名旱地和节水农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研究员2006年提出在我国北方发展半旱地农业的建议。针对近年来我国南北方都连续发生干旱,张正斌研究员在科学时报先后撰文“科学高效应对华北冬春干旱”,“我国南方也应加快半旱地农业发展”等文。在他们的连续呼吁下,“半旱地农业高效用水”等关键技术研究,也被写到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里。
2011年冬小麦播种后,我国黄淮麦区有部分地区小麦有旺长的现象和趋势,张正斌研究员给河北省提出防控小麦旺长应对冻害减产风险的报告,得到河北省副省长批示,他“建议及早防控我国黄淮麦区小麦旺长应对冻害减产风险”,被《中国科学院专报信息》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已被“国务院办公厅”刊物《专报信息》采用,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近年来,他承担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根据国内外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经验,2011年12月,他在《科学新闻》撰文“创建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指出,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为基础和核心,是以动力装备现代农业为两翼,如何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紧密结合,是我国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2012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最近,我国连续发布了三个与生物技术有关的规划,即“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2010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生物技术发展高度重视。
在最近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把技术创新方向从以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但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
近日公布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一节里强调了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研究,专门提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等专题。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重视。
张正斌研究员认为生物技术涉及产业面广,且日新月异,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相对稳定,可以多年利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支撑。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是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因此,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生物技术。他建议要将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高效利用型的两型社会,以保障粮食(食品)安全和发展农业经济两个基本目标。
2010年他在科学时报发表《应对农业困难局面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在今年的一号文件里也得到体现和重视,文件中专门有一部分强调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张正斌,一个出生在黄土高坡上的农家子弟,对三农问题有永远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就更加热爱农业科学,以为三农服务为己任,是一个真正的农民科学家。长期风餐露宿,东奔西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深入农村基层调研。每当到外地出差时,别人都在车上休闲睡觉,他却在沿路不停地观察农业发展现状,勤奋地思考着看到的有关问题,就是这样深入实际,关心民生,为国家和有关省地不断地提出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咨询报告和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批示,并在国家有关重要文件中得到了体现。这是一个有报国之心农业科技人员的默默奉献。我们真诚地希望张正斌研究员在崎岖不平的农业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