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探析

2012-08-15 00:46张志强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8期
关键词:矛盾动力理论

张志强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一、毛泽东矛盾动力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社会背景

就国内而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大的变动,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已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时,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到处是团结统一的气氛,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存在矛盾和斗争了。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斯大林“完全适合动力论”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为了让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在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

就国际而言,斯大林用捂盖子的办法限制了人们对苏联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认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的认识开始摇摆不定。正在人们思想不一致的时候,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这可谓是“揭了盖子,捅了漏子”。尔后爆发的波匈事件,在全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引起巨大的震动,在我国也出现小范围的波动,这在相当程度和范围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这些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矛盾,我们必须正视矛盾的存在,并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理论和实践提出的问题,为了平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帮赫鲁晓夫收拾残局,使人们走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思想误区。毛泽东基于国内外实际情况,依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矛盾动力论”。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论述,从哲学层面上科学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动力所在,这为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斯大林“完全适合动力论”的错误也为毛泽东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反思和借鉴。

毛泽东是熟谙辩证法的大师,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进行探索的第一人,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从矛盾中去寻找。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就对当时斯大林否认苏联社会存在矛盾已是“完全适合”的观点,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矛盾,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在对斯大林“完全适合动力论”的批判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理论。

二、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十分重视寻求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他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而这种活力来源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指导,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探索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吸取了斯大林探索失误的教训,运用矛盾学说和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矛盾动力论。

(一)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

毛泽东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他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1)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十大关系其实就是十大矛盾。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依然是存在的,“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2)这也就找到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二)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雏形,指出两对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马克思在此并没有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直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系统精辟的论述,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动力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作了科学地界定,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依然是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4)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进行概括,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5)这也就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区分开来,正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

三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进行总结,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是既基本适应又有部分的不适应。即在一些基本的制度上是适应的,在一些具体的制度上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因素。毛泽东还特别指出,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正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规律。正是在这种既相适应又有某些不适应的矛盾运动中,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走向完善和发展。

四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进行了探索,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不断解决,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初步认识到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即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它可以用循序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来解决,而不需要用暴风骤雨的革命手段来解决,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无疑是进步的,但是由于受当时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环境的限制,他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个思想还不够系统和完善。(6)

(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划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第一人,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划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并指出对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对于敌我矛盾的问题,需要用斗争,用专政的方式去解决,而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应该用批评教育等民主的方式来解决。毛泽东告诫人们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否则,就会在政治上犯“左”或右的错误。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消失,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地位,此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就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这里,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这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

三、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的价值评析

(一)历史意义

毛泽东彻底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则,系统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论,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集大成者。正如薄一波评价的那样,从根本上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是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第一人”。他使被斯大林中断歪曲了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又重新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无疑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在毛泽东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的矛盾动力理论,为后人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统一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矛盾动力观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没有矛盾,就没有改革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今天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最初的成就,由过去的革命转变为“向自然开战”、“向科学进军”。邓小平系统、完整、科学地阐述“改革动力论”就是以矛盾动力论为理论基础的,矛盾动力论是改革动力论的重要的理论来源。

从国际层面看,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的提出正值赫鲁晓夫“揭了盖子,捅了漏子”之际,所以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如苏联哲学博士斯捷潘年称之为“在深刻地概括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丰富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典范”。(7)匈牙利党的机关报在其有关社论中也认为,毛泽东关于两类矛盾的直接动力探索成果“以新的观点,创造性的方式,照耀着整个工人运动的理论和实践”。(8)矛盾动力论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统一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局限性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动力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性,而当这种理论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时,又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偏离,这种偏离在毛泽东晚年表现得愈加严重,以至于酿成严重的错误。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讲,促使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直接动因不是来自于当时中国社会自身的迫切需要,而是缘于外因的影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是促使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直接动因。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情况来看,三大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各种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还谈不上除弊革新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国内还不具备让毛泽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理论所需要的客观条件。(9)再加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毛泽东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转化途径较难把握。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毛泽东对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更侧重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忽视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这种本末倒置的逻辑是根本错误的。在实践中毛泽东一再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希望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促使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种以生产关系来裁剪生产力、以上层建筑裁剪经济基础的本末倒置的观点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思考的阶段,他只是认识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他没有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尽管他也提到了改革,但却没有付诸于实践,所以,他并没有破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难题,没有沿着他正确的探索走下去,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再次,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上明显带有“左”的痕迹。毛泽东虽然曾经正确地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性质,但是他却没有把这种正确的思想坚持下去,以至于毛泽东在实践中更偏重于以矛盾的斗争性解决问题,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严重脱离了生产力这个最大的实际,越来越忽视经济建设,把矛盾动力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的哲学”,从而铸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造成了中国社会长达十几年的停滞,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的挫折。

因此,在毛泽东探索矛盾动力论的正确思想昙花一现之后,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又把目光迅速转向了阶级斗争,中止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正确探索。对此,邓小平曾说:“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10)由此,我们看出,仅仅是在理论上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破解矛盾的方法,解决矛盾,进而推动发展。而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反思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结论。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26。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26。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6。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7。(6)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72。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6。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6。

(9)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73。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猜你喜欢
矛盾动力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