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相岂能随意做“减法”?:《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的若干史实献疑

2012-08-15 00:42:57李方祥
中华魂 2012年23期
关键词:桂系白崇禧国民党

文李方祥

最近,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将军之子白先勇先生,精选了500余幅鲜为人知的照片,在大陆出版了《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反映了白崇禧在北伐、抗战、国共内战以及台湾各个时期的军政活动和生活。可以看出,白先勇先生为编纂本书下了不少工夫,不仅书中绝大部分照片是首次公开,而且还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澄清了过去某些认识误区,对进一步增进对白崇禧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正缘于此,该书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和兴趣,发表了《重新发现白崇禧》、《历史就是真相》等评论或访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媒体评论只是一味叫好,无论是对该书还是对白崇禧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都缺乏必要的分析。实际上,白先勇从儿子的眼光来写其父亲白崇禧,使该书带有更多的家庭、感情色彩,特别是作者在描述和评价其父一生政治活动时,根据主观偏好和个人感情而有意或无意“减掉”许多极为重要的关键史实。经过如此“加工”过的白崇禧怎么可能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白崇禧呢?

治史者都知道,分析和考量一位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地回顾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其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活动,在写史时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或一定的价值评判标准,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历史,“减掉”个别重要的历史情节。《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列举了白崇禧的一系列“贡献”,那么它又“减掉”了白崇禧一生中哪些极为重要的史实呢?我认为,该书至少把白崇禧一生中三个十分关键的政治转变给“减掉”了。

首先,北伐时期从投身国民革命到背叛三民主义的转变。

应该说,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核心的新桂系统一广西并服从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在实现两广统一、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白崇禧早年接受三民主义,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国民革命,反映了他顺应历史潮流、追求进步光明的积极一面。正如他在其口述自传中所说,当孙中山对他表示自己“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时,白崇禧表示不需任何物质支援,“所需者仅是革命之主义信仰而已”。①

但是孙中山去世后,随着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和革命力量的壮大,猛烈冲击了封建秩序和统治根基,逐渐威胁到新桂系等新军阀的统治地位。时任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兼浙沪卫戍司令的白崇禧,成为四·一二政变的核心人物。之所以说白是核心人物,这是由于白崇禧在四·一二事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蒋介石发动事变的坚定支持者、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陈立夫在其回忆录《成败之鉴》中说白崇禧的立场“是坚决反共的”,“他对清党贡献良多”。1927年3月26日,陈立夫奉蒋介石之命前往上海会见白崇禧时,白坚决表示“必须谋求一条新路径”解决共产党问题。②在政变前,白参加了一连串密谋反共的秘密会议,其中包括政变前极为重要的4月2日的秘密会议。白崇禧在会上报告了上海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情况,声称“如果这种情况长此下去,我们的军队也要发生变化”。③同时,白崇禧还积极为蒋介石发动政变具体策划,其中包括兵力的部署,如把共产党员居多的薛岳的第一师调离上海,该师原驻守吴淞口、上海兵工厂等军事要地由刘峙的第二师接防,另调新收编的旧军阀军队周凤岐的第二十六军驻防上海。④白的建议被蒋介石采纳。李宗仁后来在其回忆录中说:“此时蒋总司令只是一味倾听我和白崇禧的策划,自己未说出任何主张来”。⑤正是由于得到白崇禧等桂系的关键支持,使蒋介石才肆无忌惮地发动反革命政变。在政变中,白崇禧亲自坐镇上海周密部署大屠杀。4月6日,白崇禧派兵查封邓演达、郭沫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驻沪机关,9日成立反革命大屠杀的指挥中心“淞沪戒严司令部”,白崇禧担任主任,公布“战时戒严条例”。上海大屠杀部署就绪后,蒋离沪赴宁,4月12日以后对工人群众和共产党的大屠杀则由白崇禧具体指挥。对于白崇禧在上海“清党”中的急先锋作用,新桂系集团完全是直认不讳的。1932年,他们曾专门为此撰文说:“假如白健生(即白崇禧)先生不驻节上海,便没有龙华会议;没有龙华会议,便没有四·一二的上海清党;没有上海的清党,更没有湖南的马日反共和武汉的六·一八分共;就是广州、南京以至全国的普遍清党,又何莫非白先生在上海振臂一呼有以振之导之!……再迟缓一点清党的话,那么,中国国民党早就完了,中华民国也闭幕了!”(国民党广西省党务整理委员会为白崇禧《十六年清党运动的回顾》所作的“序言”。)言语之中尽管有着明显的吹嘘色彩,但白崇禧在蒋介石“清党”反共中的特殊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难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革命群众游行抗议喊出反对“白(白崇禧)色恐怖政策”的口号。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蒋介石、白崇禧等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宋庆龄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谴责了“今天自命为孙中山信徒的人,口里谈的是阶级,心里想的却是一种实际上漠视中国千百万贫困农民的疾苦的 ‘革命’”。⑥她还指出:“孙中山的政策是明明白白的。如果党内领袖不能贯彻他的政策,他们便不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党也就不再是革命的党,而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而已。党就不成为一种为中国人民谋未来幸福的生气勃勃的力量,而会变为一部机器、一种压迫人民的工具、一条利用现在的奴隶制度以自肥的寄生虫。”⑦应该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仅是中国革命史、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白崇禧政治生涯的一个历史拐点。白崇禧在孙中山去世后背叛了革命,走上了一条反共反人民的政治道路,这个拐点影响乃至决定了他后来的政治道路。因此,白崇禧在四·一二前后的这一段历史活动及其在政变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显然后人是不能随意轻轻地加以抹掉的。

其次,在抗日战争中,白崇禧既有积极抗日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保存实力而退避甚至制造反共摩擦的一面。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危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同时威胁到桂系军阀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利益。桂系批评了蒋介石的内战卖国政策,明确提出“必须发动整个民族的解放战争,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的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反对内战,一致对外”。⑧新桂系的焦土抗战主张,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民党诸多地方实力派中,李宗仁、白崇禧等最鲜明地通电全国“西安事件主张用政治解决”。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包括争取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9月毛泽东写信给李济深、李宗仁和白崇禧,批评“南京当局缺乏抗日救亡之认识与决心,因循于对外退让对内苛求之错误政策而不变”,呼吁国民党内各实力派系“督促批判,责其更新”。⑩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争取下,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领袖本着爱国立场,顺应民意,从反蒋反共转变为逼蒋拥蒋联共,与中共订立抗日救国协定,停止内战。在抗日战争初期,白崇禧等桂系将领积极投身抗日战场,与中共团结抗日,在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许多重大战役中,作出了贡献和牺牲。

对白崇禧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他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对抗战的胜利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指出,他也存在很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在抗战进行到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中央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挑起并制造了深县惨案、博山惨案、平江惨案、鄂东惨案、竹沟惨案、陇东事件、晋西事变等一系反共摩擦和流血事件。白崇禧执行了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参与反共磨擦、制造反共高潮,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早在皖南事变前,李宗仁、白崇禧即令桂军向皖东、皖中、鄂西等地新四军大举进攻,要求“以军事政治力量制裁之”,“肃清残余匪伪”。⑪1940年10月19日,担任副参谋总长的白崇禧与参谋总长何应钦联名发出致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的《皓电》,诬蔑八路军、新四军“不守战区范围自由行动”,“不遵编制数量自由扩充”,“不服从中央命令破坏行政系统”,“不打敌人专事并吞友军”,把反共摩擦事件的发生归咎于中共。《皓电》强迫中共接受国民党7月16日制定的《中央提示案》,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在电到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12月8日,何、白两人又联名发出《齐电》,再次限期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在“皓电”发出后,白崇禧调动第五战区176师,部署于长江北岸,准备配合顾祝同部对新四军南北夹击。他在命令中要求:“惟江南之匪,由三战区实施进剿,其必向江北无为一带渡江,我176师应准备以主力阻止其渡江,应逐步肃清江北之匪军为要……彻底肃清后,以一部在沿岸要点警戒,以主力控制于适宜之机动位置,乘渡江立足未定而夹灭之。”⑫不仅如此,白崇禧还向桂系控制的广西、安徽两省桂系将领拍电报。他在给广西的黄旭初电报中,要求“对于共党必须严加防范”。⑬在给安徽的李品仙电报中说:“判断新四军必不肯渡过江北”,必须“强迫该军遵令北移,唯需注意大别山根据地之确保”。⑭在白崇禧的命令下,李品仙在江北布防堵截,并进攻新四军无为游击队。在皖南事变中配合顾祝同部合击准备渡江北上的新四军。白崇禧的桂系在皖南事变中所起的作用,正如194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一九四一年三月政治情报》所分析:“这次反共高潮,是在蒋、桂(地方反共派)、何(亲日派)联盟下进行的。桂系参加反共,是使蒋介石敢于发动此次高潮的实力上的原因”。⑮皖南事变这一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件,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这个问题上,白崇禧是缺乏政治远见和大局意识的,张治中、陈诚、卫立煌、阎锡山等国民党实力派和重要将领基本上站在中间立场,不赞成内战,谴责皖南事变。

又如,“作为国民党地方派系集团的新桂系,他们的抗日军事运作,不能不受到派系利益的制约”,这使他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日本战败为期不远的形势下,“明显地向保存实力方面倾斜”,⑯以便在战后政治格局调整和角逐中拥有较强实力作为资本和后盾。1944年初夏,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秋季日军逼近桂林,白崇禧为保存实力,不顾大局、不协同作战,撤走国民政府原先布防的桂系守军的精锐部队,从而直接导致了桂、柳战场的大溃败。

新桂系的焦土抗战理论与蒋介石顽固派等相比,固然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讲,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纲领和路线是不同的。比如,就战略战术而言,白崇禧提出了“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等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是建立在放手发动群众的人民战争基础上,这可以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小节看出来,这里实际上就点出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又比如,它虽然指出了“最后胜利必归我国”的结论,但却把抗战的胜利主要寄托于英、美等国的参战。

尽管如此,白崇禧与国民党顽固派不同,在中共争取、团结下,白崇禧在蒋、共之间基本保持中立,没有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阵营中完全分裂出去,维持了团结抗日局面。但是,白崇禧的阶级属性、派系私利和军阀意识对抗战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从参加抗日到积极发动和支持内战的转变。

抗战胜利前夕,白崇禧把反共反人民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和平,参与了蒋介石策划反革命内战,进一步加剧了蒋介石的反动和内战的危机。正如白崇禧自己所说:“抗战胜利时,余曾向重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公建议,应乘战胜余威,先将中共剿平,而后行宪”。白崇禧还提出了发动反革命内战的“总体战方案”,受到蒋介石的赞赏,“要将实施所获的经验和良好效果,推行于其他各区,以期整个的 ‘戡乱’使命,得以迅速完成”。⑰当全面内战爆发后,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亲自指挥国民党军队向东北人民解放军进攻,占领四平。在国民党对解放区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后,白崇禧调桂系所属的四十六军参加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6月,白崇禧任华中“剿总”司令,指挥华中国民党军队与人民解放军相对抗,反对《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利用长江天 然屏障“划江而治”。在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的格局下,国民党内一些将领在中共的争取下,认清了形势,脱离了国民党政权。中共也对白崇禧做了积极的争取工作,同意白率领的军队可以继续留驻武汉一带,也可开到两广;两广在一年内将不实行军事管制和土地改革。⑱但由于白崇禧对中共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坚持极端敌视的立场,拒绝了中共的争取,继续负隅顽抗直至全军覆没,结束了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军事生涯,最终选择狼狈逃往台湾。这就白崇禧的个人选择而言,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无疑是违背历史主流。

白崇禧无疑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可以从亲属、同事等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有助于丰富人物的历史内涵。无论从哪个观察视角,如果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而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显然不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很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白崇禧在历史上反共反人民的一些基本史实在白先勇这部书中却被删减掉,经过处理后呈现给人们的白崇禧绝不可能如某些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真实的、可信的。

有趣的是,民国出版的有关白崇禧传记,以及台湾出版的一些口述史料、回忆录等对白崇禧反 共反人民的历史并不讳言。张国平编、由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出版的《白崇禧将军传》对白崇禧在“清党运动”中“断然处置”的作用就费了一定的笔墨。比如,突出了白崇禧在四·一二政变中“敏捷而又断然的处置”、“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等等。即便是白崇禧本人在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采访而做的口述回忆,对“上海清党”这段历史也毫无隐讳,甚至被其视作很重要的事件。他说:“清党是国民党之生死存亡关头,不清党不但北伐大业无法继续,就是国民党也有被共产党分子分化瓦解之危机。”⑲这种历史叙述,恰恰说明一个事实,历史研究不能绝对脱离立场等个人历史观、价值观的影响,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离开阶级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个人是处于一定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⑳所以,马克思在研究历史人物时总是把个人视作一定阶级的代表。如果离开人的阶级属性,是难以解释一个人的言和行的。对于白崇禧这样一位曾任国民政府高官的政治人物,更不能全然离开阶级分析。

白崇禧是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桂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地方军阀,同时也是国民党整个统治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国民党内部蒋介石统治集团一样,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中共根本对立,视“共产党为腹心之患”。这种阶级立场决定了白崇禧在北伐后期彻底背叛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蒋介石等共同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当然,作为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个派系,他与蒋介石集团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这使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某些反蒋的举动。抗战爆发后,白崇禧等桂系顺应了历史潮流,举起了抗日的旗帜,同时与中共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诚如我们前面所述,白崇禧在抗战中的态度是矛盾的,即抗日与反共并存,他在政治上的开明也是有限的。在抗战中,白崇禧也曾参与制造反共高潮,压制民主运动,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根源还在于白崇禧的阶级本质使然,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地方实力派的狭隘性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地方实力派的领导成分也多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因此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虽然有时表现进步,不久仍然反动起来”,“他们是不愿同我们一道建立民主政权的”。㉑所以抗战一结束,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两条不同的道路之间的对立就显现出来,白与中共立刻分道扬镳,积极准备和发动内战。白崇禧在抗战中固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如果与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实践相比,就显示出了其狭隘性和保守性。实际上,桂系借抗战使自己的势力也得到了发展,地盘有了扩大,控制了安徽省,兵力也从二个军发展到三个集团军,声誉和形象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桂系与蒋介石集团相抗衡的政治资本。

白先勇作为白崇禧将军之子,由于其所受的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在书中和访谈等各种场合试图回避历史观、淡化意识形态,对白崇禧反共反人民的一面遮遮掩掩,从一个所谓“客观”的角度来认识白崇禧、国共内战乃至整个民国史,是很自然的。很显然,白先勇“恢复真相”的努力并不能达到其预期目标,他恢复的并不是真相,而恰恰是掩盖了真相。这也恰好说明一个道理:历史研究如果离开了唯物史观,就不可能达到客观真实、公正地反映历史。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评价白崇禧。对于他的研究成果,我们本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但是近期某些媒体却盲目吹捧,这种现象出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仍然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长期任务。

注释:

①白崇禧:《白崇禧口述自传》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第92页。

③黄绍竑:《“四一二”事变前后我亲身经历的回忆》,《新桂系纪实》(上),南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320页。

④《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第74页。

⑤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南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0年,第455至465页。

⑥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2),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0页。

⑦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2),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1页。

⑧《焦土抗战》,珠江日报社,1937年,第1—2页。

⑨《西安事变文电选》,第113—114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⑪《皖南事变资料选》编选组:《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

⑫《皖南事变资料选》编选组:《皖南事变资料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5页。

⑬ 黄启汉:《国民党桂系见闻录》,载《学术论坛》1988年第3期。

⑭ 黄启汉:《国民党桂系见闻录》,载《学术论坛》1988年第3期。

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载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⑯ [美]莫济杰、陈福霖主编:《新桂系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⑰ 黄健:《白崇禧发布“总体战”方案始末》,《新桂系纪实》(下),南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43页。

⑱ 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90页。

⑲《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第74页。

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㉑《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6页。

猜你喜欢
桂系白崇禧国民党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桂系品牌全国崛起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56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24
「老妹子」白崇禧
爱你(2017年10期)2017-11-14 19:36:01
老蒋善打地域牌
特别文摘(2016年2期)2016-04-27 06:02:07
对“新桂系”一词的商榷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军事历史(1995年4期)1995-08-21 02:18:22
追歼白崇禧 三次大较量
军事历史(1995年5期)1995-08-16 03:09:04
白崇禧“小诸葛”之誉的由来
军事历史(1993年6期)1993-01-18 0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