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从2001年国家下发户改文件,到2011年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皆提出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历时十年,步履维艰,至今迟迟落实不下去。(8月26日中广网)
全面放开户籍制度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希望。拆除城乡二元户籍藩篱,真正体现进城农民迁徙自由权和居住选择权,享受同城待遇,实现权利平等,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抗日战争赶走日本鬼子也不过8年,拆除户籍壁垒却10年不见分晓。一个事关民生的改革,一个事关数以亿计农民工与市民平等待遇的改革,为何干打雷不下雨?为何好事多磨、十年如一梦?到底是驴不走还是磨不转?
今年上半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委联合组成的城镇化专题调研组赴8省市调查后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都说“人民政府为人民”,怎么一到“为人民”的事,就有市长出面挡横儿呢?
一市之长,既是城里人的市长,也是乡下人的市长,怎会成为乡下人进城的绊脚石?市长们自有难言之隐。户改不仅仅是农民工到城里落个户那么简单。一个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可能是一大家子人,几十万、上百万农民工入户,带来的就是上百万个家庭。与此相关联的就是教育、医疗、社保、城市住房、城市容量等一系列问题。这一件件一桩桩,哪一件不要政府加大投入?尽管这几年地方财力大有长进,一年比一年风光,但家大业大,开销也大。政府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除了要发展、要稳定、要和谐、要GDP,还要保吃饭、福利、教育、医疗、社保、保障房等,公共服务供给需求越来越大,每个当家的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巨大压力。哪个市长都会说“人民政府为人民”,哪个市长都想为老百姓多办好事,哪个市长都愿农民工“同城待遇”做得快一点,好一点,可市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少了真金白银快得起来吗?
真的无能为力了吗?倒也未必。因为钱是死的,人是活的。濒江临海的南通市,今年4月份出台新政,将暂住证改为居住证,一字之改,开启了百万非户籍人口进城的大门。这里的领导认为,百万非户籍人口进城,不光是来吃闲饭的,也不是跟城里人抢饭碗的,他们是来创造价值的,是来纳税的,他们到城里来消费,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拆除户籍二元藩篱,一开始政府肯定要掏钱,但从长远看,户改可以加快城镇化步伐,可以释放内需潜力,拉动市场消费,为城市的做大做强增添活力。我们的市长们不妨换个角度看户改,观念一改天地宽,也让百万外来人口看到了“同城待遇”的曙光。
就高层设计而言,不但要下达目标任务,更应提供完成任务的相应条件。地方政府眼下最需要解决的是“事权”与“财权”不对等问题。要让户改真正落地有声,中央财政、省政府财政在“放水养鱼”方面应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