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2012-08-15 00:42:57文王
中华魂 2012年23期
关键词:革命党执政党政党

文王 桐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党史党建的理论研究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党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很多学者都认为,我们党正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其中有的理解并不全面,需要商榷。

把西方政党制度预设为执政党“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否定。有学者在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问题时提出:“革命向执政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的转型。”,①“以实现政党现代化为目标的 ‘政党再造’”,②而“政党再造”就是向西方政党学习,因为“西方国家的政党和政党体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总体上是有效的”。③综合起来,“政党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是民主化、竞争性、多党制度。“现代政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民主化”,④“现代政党要取得执政权,必须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来实现”⑤,“一党制国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演变为多党制”。⑥从这样的目标来看,“政党现代化”的路径,就是照搬西方的政党模式。这种西化式的政党现代化转型的潜台词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面向“欧美现代文明”的回归,因而必须实行包括政党在内的全面“西化”式的转型。显而易见,这样的“政党现代化”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放弃领导权。

列宁指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我们应该重复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是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⑦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现代政党,这种现代化,与西方议会式政党的“现代化”完全不同。把中国共产党等同于为一己之私的资产阶级政党,这既违背历史真实,在理论上也是说不通的。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是“一党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事业共同奋斗中共同缔造的符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实际的政党制度,这是保证执政党和参政党高度协调、高效合作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合作关系,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而共同担当、共同努力,根本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中的多党轮流执政、相互对立的竞争性关系。

把革命和建设相割裂,渲染“告别革命”,既否定了中国革命,也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一些对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讨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说成是“暴力的党争”、“利益之争、集团之争”,是为了一己私利的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的内斗,因此要“告别革命”,与所谓“革命党”说再见。这既否定了中国革命,也否定了中国共产党,否定了人民的事业。革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不可能被随心所欲地炮制,也不可能被随心所欲地制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革命,尤其17世纪以来,在欧洲、美洲、亚洲,先后发生过的多次革命,都是如此。

从1840年起,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多少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进行外抗外辱、内反压迫的斗争,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其成立之后的28年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统治和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使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凌辱,人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⑧“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⑨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革命,就没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研究执政党与革命党的关系时,应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任务。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⑩

关于“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一些主张,实际上是把我们党等同于资产阶级政党,把“革命”当作争夺政权的手段,而一但革命成功,“上台”成为执政党后,就热中于采取有利于一己私利的政策措施。按照这种思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结果,只能是成为一个放弃自己阶级立场,一个改弦更张的党。这是对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严重歪曲,从根本上否定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用暴力取得政权的党,则必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当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革命任务实现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工人阶级的任务,也必然发生历史性的转移。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不同点之一就在于,资产阶级以夺取政权为革命的最终目标,而无产阶级则以夺取政权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新起点。因此,党在不同历史阶级有着不同的任务,革命和执政是我们党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后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前一阶段任务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对前一阶段的工作的否定。

党的纲领是最高纲领和阶段性纲领的统一。共产党人必须为党的当前任务而奋斗,在完成当前历史性任务的时候,又要为将来向更高阶段发展准备条件,这样一步一步地接近并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目标。党的纲领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逐步实现党的纲领的过程,也是代表、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是以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作为自己的最低纲领,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在社会主义时期又要通过若干个阶段,继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

我们党执政不是目的,而是把它作为实现最高纲领的条件和途径。毛泽东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决定党的工作重心,而不是仅仅通过革命夺取执政地位,成为所谓执政党。这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资产阶级政党也曾经是有革命性的,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表现十分突出。但资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只是夺取政权的手段。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后,便利用政权为本阶级利益服务,为特定利益集团谋利,革命性也就随之丧失。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突出地强调这一点,强调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有的人认为,既然我们党在执政,就是在搞建设,已经不再革命了。这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纲领的严重误解。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⑪

党的十七大着重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⑫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怎么能说,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候,就不再革命了,就不是革命党了呢?

毫无疑问,我们党现在是执政党。我们党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但执好政,用好权,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阶段性任务,而不是为了党的自身利益,更不是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本色。

注释:

① 邓聿文:《中共向现代政党的制度转型》,《联合早报》2010年7月9日。

② 高民政、姜崇辉:《“政党再造”: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③王长江:《时代的声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建设》,青岛出版社2002年6月版。

④沈宝祥:《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其自身也必须现代化》,《北京日报》2004年2月1日。

⑤ 邓聿文:《中共向现代政党的制度转型》,《联合早报》2010年7月9日。

⑥ 高放、华翊:《从苏共兴亡看政党现代化问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⑦《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⑪《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⑫《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猜你喜欢
革命党执政党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看党的纪律建设
恽代英革命党思想探析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9:10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COMICS
汉语世界(2014年1期)2014-03-01 03:18:39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