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水浒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和兴化市联合举办的“纪念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调查60周年暨《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3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兴化市举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原主任、编审卢兴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姜建、研究员陈辽、副研究员徐永斌、魏文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灵年,南京大学教授王立兴、吴翠芬、苗怀明,贵州大学教授曲沐,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林骅,湖北大学教授佘大平、张虹,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冯保善,东南大学教授乔光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健,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黄鹏成,扬州大学教授黄俶成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施耐庵身世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论证。
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主持开幕式,他充分肯定了1952年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的调查和1982年江苏省社科院组织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共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祥龙致欢迎辞,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深表敬意与感谢,对已故的施耐庵研究专家表达缅怀之情,并介绍了施耐庵故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作为“水浒摇篮”赖以产生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陈刚在致辞中强调指出,江苏省社科院自始至终积极参与了施耐庵和《水浒传》的研究工作,并产生了一批成果,刘冬等学者在施耐庵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为广大研究者所赞誉。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地带的兴化是中国的一块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施耐庵之所以在兴化出现,不是偶然的,是这片丰厚的水土孕育出来的。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萧相恺在书面致辞中,情深意切地回顾了1982年“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那场气氛热烈、一心求真的会议,认为像那样认真考察、热烈争辩、严谨论证的学术会议,在学术界值得大加提倡。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秘书长仓显也致了贺辞。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在来函中指出:“30年前应邀参加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活动,原本对《水浒传》作者问题,无所适从,几天的考察、参观,使我萌生了一种自以为最贴近历史事实的判断:《水浒传》的原创者施耐庵,原籍兴化(大丰),流寓杭州。”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侯忠义在书面发言中认为:“施耐庵的故里在兴化,现有两谱(《施氏家谱》、《施氏家簿谱》)、两志(《施耐庵墓志铭》、《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可证。”会议交流了曲沐的《施耐庵祖籍的再认识》、陈辽的《施耐庵生卒年考》、李灵年的《〈施耐庵研究〉及其前后》、浦玉生的《三重证据法重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陈麟德的《让施耐庵归真返璞》、任祖镛的《再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和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施耐庵研究》(样稿)收录的欧阳健的《〈浙江通志〉元代选举科目正讹——兼评“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之由来》、莫其康的《1952年、1982年施耐庵身世调查成果的检阅和思考》等多篇新作。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前往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考察了“施氏长门谱”,赴兴化市新垛镇拜谒了施耐庵陵墓,在兴化施耐庵纪念馆考察了“施廷佐墓志铭”。在实地参观考察的基础上,大家畅所欲言,从文化生态学和系统论等新的研究角度,从出土文物、家谱和民间传说三重证据综合分析,肯定了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施耐庵的存在。与会的卢兴基、李灵年、王立兴、欧阳健诸先生深情回忆了1982年亲身经历的考察及座谈情况。会议对当年考察者的探索求实精神和考察的重要学术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受李灵年先生委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健为会议做学术小结。兹将会议的要点简述如下:
《水浒》作者施耐庵的身世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曾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重视。1952年文化部调查团南下调查的四位成员中,徐放、谢兴尧、钱锋都撰文认为《水浒》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一带人,聂绀弩虽未有专文发表,但从给盐城地委和何满子等人的信函中,表露了他晚年对《水浒》作者施耐庵的异常关注和悄然转变的心态。1982年4月25日,张志岳、朱一玄、范宁、刘操南、何满子、刘冬、张啸虎、袁世硕、李灵年、王俊年、卢兴基、张惠仁、章培恒、王立兴、马蹄疾、欧阳健等十六位专家学者于扬州萃园签署的《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经过30年的历史检验,证明是实事求是的。
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的《施氏家簿谱》、《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等文物史料,在那个缺少功利思想的年代,应该说是确凿可信的,可以借以确认兴化施耐庵的存在。至于在学术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国备受歧视的通俗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出现某些记载可疑,或者故老传闻失实的情况,并不奇怪,应从总体上看待它的真实性。解读上的细微歧义,不构成是非问题。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也可能存在这一情况,但不可一概否定。该墓志是较完整的文献,由于发表时间较晚,与胡瑞亭的版本有简繁之分,先后之别。1952年文化部调查团《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认为,经鉴定“原稿《施耐庵墓志》和《兴化县续志》上所载的原文是毫无出入的”。1982年的调查因故没有看到这份报告,留下了遗憾。
施耐庵《秋江送别》遗曲,原作确被聂绀弩取走。当年陪同聂绀弩调查的丁正华,1982年在翻检“文化大革命”被抄而又发还的资料中,该遗曲赫然在目。徐放1982年7月31日致书刘冬,告知《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所录《秋江送别》遗曲,与丁正华抄件完全一致,堪称大手笔,感情意境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写出来的。刘冬当年据“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查到鲁渊等曾劝阻张士诚缓称吴王,辞官而走,第一次在时间坐标上找到施耐庵的行踪记录,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待有关施耐庵的民间传闻,应该从根本上反省思维方法。历史传闻历来是史书的材料来源之一,没有传闻,也就没有了司马迁的《史记》;相反,书本上的记载,如只言片语的私家书目和笔记资料,也不一定可靠。《百川书志》、《七修类稿》等资料,说罗贯中是钱塘人、杭人、越人,都是将寄籍误为里籍了。罗贯中在杭州生活过,而实际上是东平或太原人。施耐庵也是如此,兴化、大丰地区存在的许多有关施耐庵的传闻故事,不应视为空穴来风,可与文物史料相结合作为佐证。
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角度看,兴化位于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部,四面环水,具有“水浒摇篮”赖以产生的锅底洼、荷叶地、芦苇荡、千塥垛、水浒港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有着丰富的与施耐庵有关的民间传说。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让地照》是“地下之材料”,《施耐庵墓志》、《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是“纸上之材料”,山东、江苏、浙江绵延千里、流传百年的施耐庵轶闻传说是“口述史料”,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持,是有机的整体。历次调查所获取的出土文物、家谱和民间传说等三重证据,在兴化白驹场施耐庵身上,大体上都能合榫,可以判定元末明初的兴化人施彦端即施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这是运用文化生态学和系统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即将出版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孙一珍的《明代小说史》,在《水浒传》一章中,径署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可见这已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也是历史的抉择和肯定。
宣扬《水浒》作者不可知的观点,或宣扬《水浒》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观点,乍看是一个纯学术问题,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的对《水浒》精神的解读。对施耐庵的考证,应符合《水浒》产生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记录。《水浒》面对动荡年代、天翻地覆的变化,宣传“造反有理”,就显得顺理成章;明嘉靖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如果这时写《水浒》,就是“教人犯法,破坏稳定”。几乎所有企图否定《水浒》价值的人,包括刘再复的“假晶”理论,都是将成书年代定在明中叶,可见不是偶然的。考定施耐庵元末明初的家世生平,实际上是捍卫了《水浒》的不朽价值。
施耐庵身世的考证,经历了太多的反复,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1952年冬的苏北水乡,交通、食宿等条件极其艰苦,聂绀弩、徐放一行常驻调查了40多天,没有一番科学探索的热情,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是对揭开“施耐庵之谜”有重要价值,怎么会把一批文物史料运回北京?1982年的调查,专家们身历实地,态度极其认真,论证十分严谨,考察成果应予尊重。在施耐庵身世问题上,聂绀弩等人也有难言之隐,非学术干预是1952年施耐庵身世调查成果未得彰显和1982年考察成果遭到纠偏的直接原因。《施让地照》原件的丢失,《施廷佐墓志铭》的严重磨损,都是人为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与会者对莫其康新编的《施耐庵研究》(样稿)给予好评,认为既收有代表性论文,又有相关链接、存目辑览,图文并茂,是一部集施耐庵学术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厚重之书,其中新作《1952年、1982年施耐庵身世调查成果的检阅和思考》,是一篇突出会议主旨的精心之作,是对60年来施耐庵研究成果的总结之作,也是揭开历史面纱、还原历史真相的有胆有识之作。与会者认为,学术问题应该通过学术研究与交流来解决,避免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务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务必坚持全息思维、系统思考,讲究学术规范,不在细微末节问题上纠缠不休;务必抛弃“本本主义”,将施学研究从旧的“书斋式”、“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解脱出来,致力于用大智慧勾勒和描绘施耐庵的光辉形象。
与会者希望,兴化、大丰两市要联手合作,理直气壮地宣传《水浒》作者施耐庵,进一步深化施耐庵研究,对尚未发现的施氏文物史料,应继续着力挖掘、保护。用文化部调查团唯一健在的钱锋先生的话说,要让外国文化人到中国来,都来看一看施耐庵纪念馆,让世界都能了解施耐庵。呼吁尽快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人写入中国文学史、权威工具书,恢复民国时期教科书将施耐庵定为兴化人的注释。建议由江苏省文物局牵头,联合兴化、大丰两市,组成施耐庵文物资源整合委员会,协调保护、开发、利用施耐庵文物资源,促成旅游资源的共享。由江苏省交通厅牵头,联手泰州市、兴化市,帮助解决新垛镇施家桥施耐庵陵园的交通出路与大兴金公路干线的连接问题,请大丰市帮助解决出入白驹施耐庵纪念馆的交通问题。
稿 约
一、本刊是以文学、文学与文化关系为主要研讨对象的中文学术期刊,暂为季刊,季中出版。
二、本刊由主编聘请各院校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议定办刊方向,审订来稿,并聘请资深学者担任学术顾问。
三、本刊不定期设置文学思想与文化、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性别、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文化视角、诗学与词学、小说与小说批评、文学文献、文学关键词、热点与争鸣、学术书评等栏目。
四、本刊竭诚欢迎研究者赐稿。来稿长短不拘,唯以陈言务去、阐说清晰为尚。作者若无高级职称,须经一位本刊编委或两位其他具正高级职称者实名推荐。
五、来稿请以电子文件方式寄至本刊编辑部电子邮箱(同时发至wxwh@nankai.edu.cn,nk_wxwh@163.com),亦可邮寄打印件(两份)至300071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辑部并自留底稿。来稿勿寄私人,以免延误。
六、来稿请附内容提要(限300字)、关键词(限5个),并请惠告个人简明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供职机构、职称、学术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
七、来稿请依word预设A4格式,横排;正文用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篇题用三号黑体字(副标题用四号仿宋体字),节题用四号黑体字,作者姓名用小四号楷体字。海外学者请费神改用大陆通行之标点符号和简体汉字。采用当页注,用小五号宋体字,例如:
①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2029页。
②徐志摩:《猛虎集·自序》,《猛虎集》,新月书店,1931年。
③同①,第2031页。
④傅璇琮:《文献学与文学研究结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⑤[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9、48页。
⑥《梁书·刘慧斐传》,《梁书》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746页。
八、本刊谢绝已发表和已投寄其他书刊或已在网络公开的稿件。
九、本刊对所有稿件保留技术性修订之权利;如作者不愿授权删改,请于赐稿时说明。
十、本刊编辑部收到稿件之后,即回复电子函件确认收讫,并在一个月内以电子函件回复投稿人是否刊发及修改建议。来稿一经刊发,即致寄稿酬和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