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滑冰是我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据《隋书》记载,当时北方的室韦族人在积雪的地方狩猎时“骑木而行”。元代人骑木的解释即是滑雪、滑冰,当时人们还把它用在交通运输方面。直至清朝,滑冰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冰嬉”已成为国俗,进而从人们的生活和物质需要上升为精神娱乐的需要,同时也把滑冰用于军事,把它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清代的冰上运动大致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足球、冰上抛球、冰上射天球、打雪挞及冰上摔跤等。
我国最早的冰刀是用牲畜的胫骨制作的,多采用马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相继出现了木制的冰鞋和镶铁木制冰鞋,到了清代后期我国的冰刀已上铁制的了。我国古代滑冰技艺最初仅是一些冰上杂耍,到了清代滑冰运动有了速滑和花样之分,当时清人把速滑分为“官趟子八式”即初手式。小晃荡式、大晃荡式、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等。此后,由于连年的战乱,速度滑冰始终没有人作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速度滑冰才有了自己蓬勃发展的历史。
乾隆帝在《冰嬉赋序》里曾说滑冰在我国有悠久历史的,也是满族人民喜爱的“国俗”。现在的跑冰鞋是从满族最初用兽骨缚于脚下、滑冰行军演变而来。滑冰鞋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是满族八旗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项目。
满族入关以后,每年的阴历十月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弟子的滑冰技术,作为训练部队的制度之一。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和乾隆时代宫廷画师的作品,参加这种检阅的人数达一千六百人,八旗兵的建制是每旗二百人,就是说参加检阅的官兵,是八旗兵的整旗建制。这样盛大的滑冰大会,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清代北方滑冰运动十分盛行。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清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太祖努尔哈赤在浑河冰上亲自主持了跑冰鞋的比赛。这一天清早,宫内福晋(妃嫔们)和朝廷贝勒及其夫人们,穿着皇上赐的朝衣,戴上皮肩领和狐皮大帽,拥护着努尔哈赤来到浑河冰场,观赏冰上竞技。滑冰比赛有速滑、花样溜冰。冰上射箭以及冰上武术等。有一种“双飞舞”,两人在冰上舞蹈,表演出各种姿势,舞姿优美轻盈,极为好看。冰上的武术花样繁多,有叠罗汉,耍刀等等。到冰上比赛的不仅有操练娴熟的兵士和随从侍卫,也有贝勒的夫人和众兵丁的妻小。努尔哈赤常常高兴地以金银重赏上场的人,优胜者赏银20两、金l两,掉队的也分到赏银3到5两。他还在冰上设宴款待众人,直到黄昏才乘兴回宫。
北方对冰雪向来有着深厚情感。清代北方妇女中流行着“轱辘冰”的习俗,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每当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三五成群,手执灯笼,嬉笑着来到旷野,横卧于冰雪之上,左右翻转滚动,口里不住地诵唱道:“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痛腿不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接着在冰上戏闹取乐,俗称为“脱晦气”。直到民国年间,在沈阳《盛京时报》上仍有这种岁时新闻报道。
人们喜爱冰雪,是把它作为一种圣洁象征——冰清玉洁。据文献记载,清代把沈阳浑河的浮冰,列为里室祭祀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这一天,官府要到浑河凿冰窖藏,以供礼部火祭之用。而浑河又是宫廷冰上运动的天然大冰场。
在北方,自古是盛行“冰戏”、“冰嬉”、“跑冰鞋”、“冰上足球”等等丰富多采的冰上运动。常见的有:
打冰嘎(即“打陀罗”):冬季,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手执缨鞭,拍打着圆型木“冰嘎”,在冰上飞快旋转,有时发出嗡嗡响声。
滑冰车:用二尺左右的长方形木板,在板下装上嵌铁条的横木做成。站在冰车上,双手紧握冰扦子,向前支撑滑奔。
溜冰:左脚踏着一块小木板,板下嵌有铁条,右脚下缚上铁制脚蹬,不住地划蹬,推动左脚下的滑板向前飞奔,势如飞燕。
跑冰鞋:这是北方最早的一种滑冰运动,源于满族渔猎时期。清八旗兵很熟练,列为军事技术。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兽骨制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冰鞋演变成双刀与单刀两种。冰鞋木底上嵌有铁制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转弯可借助木跟。解放后,此种冰鞋在民间仍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