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金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ICU,广西 柳州 545006 E-mail:673871757@qq.com)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手足口病主要是由EV71和Cox A16引起,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以手、足、口、臀部皮疹和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发展为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等,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短时间内死亡。我市手足口病2010年4月初出现病例猛增现象,呈现重症病例多、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针对我市病例不断增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恐慌和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医院面临人手紧缺、病床位紧张等严峻的防控形式,为切实加强手足口病危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挽救患儿生命,市卫生局紧急从全市7所大医院抽调医护人员到我院,成立手足口病专用病区控制疫情。
我院是一所大型的三甲医院,手足口病区床位36张,从全市7所大医院抽调护士共15名到病区开展工作,包括ICU护士长 1名(任病区护士长),NICU护士 5名、儿科护士 5名,内科护士5名,其中本院护士3名,熟悉呼吸机使用的护理人员6名,病区从筹划到成立前后仅用了3天时间,病区开放2个月共收治302名手足口病患儿,其中90名为危重症病例,死亡4例。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立即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与控制体系控制疫情的扩散,这是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效运行的救治体系,不仅要充分发挥现有医疗机构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救治工作的需要临时组建专业医疗机构,使受到危害的群众能获得及时、正确的救治[2]。为此卫生局通知,随时可能在我院开设一个专用病区应对疫情,主要承担对全市及邻近市、县转诊上来的危重症患儿进行集中救治的重任,需我院作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在没有接到卫生局最后通知前,不能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因此立即制定切实可行的筹备计划,罗列需各部门协调落实的事件或物品清单。①医务部:审核医护人员执业证书、提供疾病证明章、办理抽调人员各种手续如工号、饭卡、工作服、停车牌等、各种医疗设备调配;下属的感控科负责感控知识培训。②护理部:协调抽调护士、落实保洁护送人员、各类车辆的调配、检查病房准备情况。③供应室:准备各类消毒包及物品。④总务部门:负责病房基建、清洁,检查测试水、电、气供应及空调、门铃、传呼系统、电话、电梯、紫外线消毒、排风系统等。⑤设备器材科:各类导管、器材等。⑥药房:各类常用、急救药品基数、静脉输液等。⑦计算机中心:培训抽调人员电子病历系统、开通36张床收费系统、开通工号、安装医护、收费员电脑。⑧财务科:安排收费员。⑨日用品仓库:冰箱、各种纸张、表格等。⑩被服仓:36张病床及值班所需被服。
2.1.2 参加全院协调会,明确任务、职责,知晓各部门负责人,列出各部门备物清单并送相应部门备份,落实物品到位情况。
2.1.3 明确2天后开科,迅速启动筹备计划及后勤支持保障系统,对照计划逐条落实,对急救设备统一调配和管理,调配全院的小儿呼吸机2台、心电监护仪8台、注射泵12台、小儿喉镜1套、电动吸痰器2台等仪器设备到病区,既保证需求,又不盲目购买。
2.1.4 由我院3名熟悉人员持清单到各部门领取物品,临时抽调实习同学粘贴各类标识,物品按位置摆放。
2.1.5 建立各种制度、应急预案(如大批病人入院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应急调配预案等)、工作流程、护理常规、职责等并组织学习。
2.1.6 根据外院人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不熟悉的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病房环境介绍,传达我院的管理要求,组织对电脑系统、常用操作技能、急救技能、工作流程、《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安排到ICU或感染科轮转学习各1天,熟悉病房物品放置等。
2.1.7 了解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主管护师4人,护师7人,护士4人,建立护士通讯录,统筹安排,根据护理人员专业特点及能力进行APN排班。
2.1.8 护士长重点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检查物品准备情况,特别是急救物品,及时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解决设施与物资的储备不足,确保各类物品齐全、完好,随时可接收病人。
2.2.1 加强预测管理:作好开科第一天或其后大批量接收病人的应急预案,除中、夜班外所有人员第一天上白班,我院3名人员中护士长全面负责协调,一名护士负责盯医嘱,一名护士负责盯治疗,其他院外人员按流程接收病人,当日共接收22名新病人,及时与护理部沟通,当日临时增派人手,确保护理安全。
2.2.2 由于儿科用药的特殊性及重症患儿用药的复杂性,以及对我院电脑系统的不熟悉,因此在医嘱处理这一块显得尤为重要,特安排我院护理人员上医嘱班,把好第一道关,夜间为避免因对电子医嘱不熟悉而出现差错,安排我院人员值二线班,不懂随时可问,前期轮流安排每组护士中的一名接受能力强的护士跟医嘱班,让各组护士能尽快的独自处理医嘱,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及时改进彼此的工作流程。
2.2.3 加强高危环节管理:①由于患儿体重不同,用药剂量相差很大,首先必须掌握专科药品如甲强龙、速尿、甘露醇、米力农等的作用、用法、剂量不良反应等,列出溶解时全科统一用溶媒的量,达成共识,以便药物按剂量抽吸使用。②使用抗生素前必须看到皮试结果方可执行。③进行专项检查,如输液排序、输液速度、家属对护拦使用的依从性检查等,从而发现问题,如输液排序不合理、输液速度过快、家属对护拦使用的依从性差,护士安全宣教、巡视不到位,护拦漏孔过大,患儿易坠床,未能起到有效防护作用等等问题均一一进行改进,如列出输液常规的排序方法、抢救时优先使用的药物;带表上岗,护拦加密,加强巡视和安全宣教等,由本院的护理人员担当护理组长,加强技术支持及护理安全监控及指导。
2.2.4 组织学习我院的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对护理文件进行检查,特别是重症病历,防范纠纷发生。
2.2.5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①重点检查医嘱的执行到位情况,所有处置及治疗均打印于床旁医嘱执行单,每日核对床旁医嘱执行单并检查签字执行情况,确保无漏项,每日装订成册保存。②护士长每天跟不同的班次,检查是否规范的执行各项工作流程,工作有哪些疏漏,流程哪些需要改进,及时听取大家的意见,并在晨会或召开全科会议进行总结改进。③各项质控工作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分配人员进行检查,并将各种仪器设备、区域分管到个人,对重点环节或重要仪器等安排我院人员或专业护士管理,如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检查、急救车管理由我院人员负责,因她们熟悉标准,呼吸机等由ICU专科护士负责检查,确保做到“没有不管地带”,保证环节质量。④二、三级质控人员不定期对病区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反馈,予以改进。⑤对护士容易出现的错漏问题、科室的相关要求及时写在宣传栏上或工作台的醒目位置,供大家参考及时改进工作。
2.2.6 制定病人收治制度,明确收治病人程序,避免推诿病人,将靠近护士站的2间抢救室备齐急救设备,专门用于收治上呼吸机的重症病人,对重症患儿直接进入绿色救治通道,先救治再补办手续。实施首问负责制:只要我接到请求就必须负责到底!所有的请求在我这里都有回应!
2.2.7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限制陪护人员,注重细节管理,该病房为新建成的标准感染病房,病房各项消毒设施完善,每个病房排风系统保持持续开放,紫外线灯开关贴警示标识,进行统一开关控制管理,防止对患儿及家属误开紫外线灯而导致的灼伤,履行每日一次的紫外线消毒工作,此外大部分患儿来自农村,卫生条件差,防控意识不强,甚至部分病例为兄弟一起感染,因此作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避免其它患儿的感染,防止疫情扩散。
2.2.8 运行过程中护士长及时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故障、物资供应等问题,后勤部门启动总务热线电话,24小时为临床服务,保证各项工作顺畅进行。
2.2.9 对护士工作能力及时跟进了解,调整搭档,每2人一组,每组按能力一强一弱搭配,重症病例根据护士的业务能力,安排ICU护士特护,对所用的呼吸机进行培训,保证安全。
2.2.10 做好疫情数据统计及重症病例信息上报工作,包括每日出、入院人数、危重症人数、死亡人数、重症病例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等,为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疫情进展,分布状况提供依据,从而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
2.2.11 护士长以身作则,充分体现我院一名护理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和良好素质,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她人,关心抽调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解决困难,落实薪酬,使她们安心工作。
2.2.12 由于疫情严重,卫生厅要求邻近市、县派医护人员到我院学习,特安排能力强的人员带教,加强手足口病诊治、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她们的工作进行重点检查确保安全。
2.2.13 疫情于6月得到有效控制,圆满完成该次救治任务,协调院外人员办理离院手续。
2.2.14 归还各类物品、仪器、车辆并签收,一次性用品退回各部门仓库,不能退回的列出清单双人签字封存。病区成立近两个月来,共收治了302名手足口病患儿(其中90名为危重症病例),大大提高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救治效果,最大限度地挽救患儿生命,缓解了其他医院的压力,有效的控制了手足疫情,同时培训了一批医护人员,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开科期间无差错事故发生,对科室管理工作发放评价调查表显示,85.5%医务人员评价很好,10.5%评价好,4%评价一般,40%的医护人员认为应尽早落实薪酬问题,否则会影响工作的热情。突发疫情多医院合作快速组建病房,筹备前期加强计划性和运行期间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质量监控,是保证多医院合作的救治体系高效运行,降低医疗风险的重要举措,也为今后多医院合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借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5.
[2]张磊,王心,郭海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10):9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