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月映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广西 贵港 537100 E-mail:daiyueying2010@163.com)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发生于35周以下早产儿,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所引起[1],占早产儿死亡原因的50%~70%[2]。早产儿出生后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易患肺透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有利于尽早扩大肺潮气量,提高肺动脉残气量和肺顺应性,阻止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的发生,促进肺表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并促进肺泡上皮细胞的再生[3]。目前,国内有关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的研究很多,给药方法不同,疗效存在差异。现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中的给药方法综述如下。
1.1 氧气驱动雾化法 采用氧气驱动雾化是利用高速氧气流(>5L/min)将药液吹成雾状的微粒沉积在呼吸道以至下呼吸道的细支气管内,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4]。雾化前先吸净患儿口腔,鼻腔内分泌物,吸入过程中注意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以及尽量使患儿啼哭。方炜等[5]使用德国百瑞DB12G1205型氧气驱动雾化仪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6]进行雾化吸入。郭继忠等[7]雾化吸入固尔苏的量按100mg/kg计算,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已加温到37℃药物,加生理盐水2ml雾化后吸入。结果雾化吸入固尔苏能迅速有效改善肺换气和弥散功能,促进氧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
1.2 压缩雾化吸入法 孟媛媛[8]采用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型雾化吸入机,将固尔苏按100mg/kg的剂量,注入生理盐水2ml混匀,加温至37℃后放入压缩雾化吸入机中,经口含管雾化吸入。雾化吸入后球囊加压给氧1min,以使药液更多地进入肺泡,用药后6h内不吸痰。结果患儿平均住院天数、平均用氧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压缩雾化吸入治疗输出雾粒细小易送达肺泡,生物利用度高,可减少药量。
雾化吸入缺点是药液损失大,进入气道吸入肺内的药液不足,疗效低,常需二次用药,增加经济负担,同时对呼吸功能差、活力差的早产儿及需机械通气的患儿不适宜采用此方法,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发生于35周以下早产儿,孕周越低发生率越高,因此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不宜普遍使用。
2.1 间断供氧及通气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法 文献报道插管成功后吸净呼吸道内分泌物,用5ml注射器吸好药液分别取左侧、右侧、仰卧位,分次注入药物,每次注入药物后用复苏气囊加压呼吸2min,使固尔苏均匀分布于两肺,用药后6h内一般不做气道吸引,无特殊情况用药后12~16h进行首次吸痰为宜[9,10]。黄巧莲[11]采用注射器针头直接伸入气管导管内注入PS方法,将注入的药量分4次均匀注入,注药时防止针头松脱。每次注入时间为3~5s,注药后用复苏囊加压通气1~2min,使药物均匀分布弥散。由于药液滴在气管导管上段,呼气时易将药液喷出,从而降低疗效。徐红贞等[12]用塑料胃管插入刚好超过气管插管顶端后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将PS总量分4份,分别于平卧左侧、平卧右侧、头高脚低右侧位及头高脚底左侧位注入,每次每个部位注药时间为5~10s,每注完一次即手控通气1~2min,使药液进入小气道。温勇珍等[13]用4~5号无菌鼻饲胃管送至支气管分叉处后滴注PS。时亚平等[14]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胃管沿气管插管至气管分叉处给药。时富枝等[15]用注射器经密闭式吸痰管注药口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方顺兰[16]用头皮针细管插入气管导管内送到支气管分叉处,分左、右侧卧位各注入1/2剂量,每次注药后均行气囊加压通气1~2min,使PS能均匀分布于全肺。头皮针细管软而弯曲、不易插入支气管分叉处。
间断供氧及通气气管内滴注药液的方法大致相同,只是材料选择不同。间断通气气管内推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操作复杂、每次注药后都要拔出导管,容易污染导管,必须中断通气才能给药,人为造成患儿的缺氧状态,加重缺氧损伤[17,18]。此外,有较强的自主呼吸的患儿,在药物推注时常引起咳嗽反射,使药物喷出,浪费药物,影响疗效。
2.2 不停止供氧及中断通气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法 郑桂爱等[19]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在较气管导管长1.5cm(即该导管取20.5cm)处用无菌剪剪下,称为改良导管。用注射器抽吸固尔苏混悬液2ml接5.5号针头,连接改良导管的剪断端,沿气管导管插入至气管导管端下0.5cm,分别于平卧、左侧、右侧卧位、上身抬高位,每个体位注入PS1/4量药液,每注完1个体位,停顿5s,再更换体位,同时在气管导管与改良导管间隙处加压给氧,利于药物充分进入肺内弥散吸收,此过程通气不中断。注完药后拔出导管,继续予手控皮囊加压给氧2min。一次性硬膜外导管属高分子材料,韧性好,硬度适中,组织相容性好,头端有3个侧孔,可使药液分布均匀,管孔周围平滑,对新生儿气管黏膜不易造成损伤。阎志新等[20]在气管插管距患儿齿龈约4~5cm处,局部消毒后,将吸好PS的注射器针头向下斜刺入气管导管腔内,在气囊正压通气同时,助手匀速推注固尔苏(<1min),推完拔出注射器针头,继续气囊正压通气5min,此过程通气不中断,此推注法减少了药物反流,相当于首剂肺表面活性物质大剂量应用,故效果显著,与杨杰等[21]报道相一致。但注射器针头容易松脱,造成药液浪费。蹇常娥等[22]用5ml注射器抽取药液后接5号头皮针,在气管导管近口段外侧壁消毒后刺入,边匀速缓慢滴入 PS,边气囊加压供氧,气囊通气和给药同步进行,给药时间为15~30min。滴完药液后拔出针头用胶布贴好穿刺处以防气管导管漏气。在国外有报道用Y型气管导管,从侧管推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囊通气和给药同步进行,可以做到持续给氧[23]。郑观荣等[24]用24G静脉套管针经消毒后的环甲膜,针头向心向穿刺,有落空感且注射器回抽有气体时,拔出金属针芯,用输液贴固定,每次注药后轻拍患儿后背,此过程通气不中断,用24G静脉留置针经环甲膜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操作简单、对患儿干扰轻微、并发症少、可重复给药等优点。
不停止供氧及中断通气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方法,给药的同时不停止供氧及中断通气,因此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很少出现唇周及肢端发绀等现象。直接刺入气管导管内缓慢滴入,不用打开接头,避免了因患儿呼气而将药物咳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物的浪费,同时避免了因反复打开接头操作造成感染,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减少二次用药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给药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选用何种方法、何种材料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的认识,将会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等提供预防、治疗与护理的新思路。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
[2]余加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1):643.
[3]Gonda TA,Hutchins GM.Surfactant treatment may accelerate ep-ithelial cell regeneration in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of the new-bom[J].Am J Perinatol,1998,15(9):539-44.
[4]孔灵菲.雾化吸入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10(1):19.
[5]方炜,陈宏伟.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研究,2011,8(30):36-37.
[6]Taeusch HW,Ballard RA.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M].7 th ed.Beijing:Science Press,2001:585-5876.
[7]郭继忠,卢燕君,冯欣蘅,等.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27-4829.
[8]孟媛媛.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10):3584-3585.
[9]张亭,张君平.地市级医院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5):325-327.
[10]王会芹,崔兰玲.固尔苏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7):17-18.
[11]黄巧莲.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所致并发症的系统性预防与护理[J].全科护理,2009,12(上旬版):3117-3119.
[12]徐红贞,阎家敬.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年,12(6):247-248.
[13]温勇珍,邓锦有.45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0,10(12):80-81.
[14]时亚平,贾玉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亟低体重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23-25.
[15]时富枝,周晓娜.经密闭式吸痰管注药口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方法的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03-104.
[16]方顺兰.早产儿预防性使用固尔苏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09,47(23):92-93.
[17]柳洁,王莉,孙健梅.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3):139-141.
[18]赵凤英,石小湘,郑晓翠,等.固尔苏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中的应用与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2(14):76.
[19]郑桂爱,谭坚青.一次性硬膜外导管在新生儿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9,16(3A):55-57.
[20]阎志新,张西凯.改良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的探索[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2):107-108.
[21]杨杰,李文成,叶秀桢,等.首剂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50-52.
[22]蹇常娥,姜玲.肺表面活性物质新法给药方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36-37.
[23]郑军,王晓鹏.改良气管插管推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2):101-102.
[24]郑观荣,张志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