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2-08-15 00:48:31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650034陈继顺
云南农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昆明市温室大棚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650034 陈继顺 包 涛 曾 倩

昆明市设施农业正式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尤以近3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经30年的发展,昆明市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呈贡、官渡等花卉、蔬菜开初的千亩简易大棚,发展到今天的嵩明花卉园区,石林台湾农业园等一批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设施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已建成高稳产农田地40000hm2,水源地13333.33hm2,以花卉蔬菜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大棚10000hm2,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了昆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昆明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三增”,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目标发挥了作用。

但随着昆明市“十一五”千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深入,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看到了影响和制约设施农业持续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1 总体发展理念与方式滞后

1.1 观念有待形成

设施农业又称“可控环境农业”、“工厂化农业”或“植物工厂”等,它是指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季节气候影响,采取工程技术和工业化手段等现代化手段和现代化保护措施,在人为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人的意愿进行种植与养殖的一种新型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形式。昆明市地处省会中心,设施农业成就瞩目,但比起山东等沿海地区的设施农业,粗放式传统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的观念、思维习惯与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追求短期、眼前高产出和高收益为唯一目标的数量型农业仍然是主体,生产经营者和企业盲目、片面地追求产量和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品质、效益和环境安全的倾向较为突出。

1.2 理念与方式远未建立

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普遍缺乏清洁农业、持续农业、低碳农业、无公害农业的观念,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相关方面的思想意识、科技意识、法律意识或责任意识还比较淡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1.3 科技含量不高

相关部门的组织、引导、监管、指导和宣传等乏力。由于农户的生产资金投入有限,简易大棚在乡镇来说仍占一定的数量,大棚中的相应设施不能完全配置,进而导致昆明市设施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到处“开花”,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并严重制约其自身健康、持续和又好又快的发展。

2 土壤环境恶化,地力下降凸现

2.1 塑料残膜污染

昆明市土肥工作站在呈贡、官渡、晋宁等县(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监测的土样表明,使用地膜1年的耕地,土壤残膜量一般为30~32.55kg/km2,连续使用地膜5年的耕地残膜量可达300~325.05kg/hm2,可致农作物减产24.7%;当残膜储积量达510kg/hm2时,耕地就将丧失生产能力。目前,我市使用地膜的耕地一般残膜率为42%,年均残留量为60~90kg/hm2,残膜的不断富集,致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团粒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土壤板结、土质退化、地力下降、通透性降低,养分、水分和矿物质正常传输与运移受阻断;而塑料薄膜生产中的增塑剂、防土化剂等添加剂及其生化反应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对作物和土壤有益生物具有一定毒性,因而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2 有毒有害物质剧增

昆明市高度集约化的温室、大棚设施生产中的农业化学品施用量一向普遍高于常规的大田露地栽培,化学投入量是大田的2~4倍,是蔬菜需要量的3~5倍,蔬菜作物农药施用量则高出粮食作物1~2倍,普遍达40~80kg/km2以上。然而,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不足30%。同时,由于地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缺乏风吹雨淋、日照、紫外线强度相对较弱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分解、降解速度减缓,致使设施土壤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农药残留等含量显著偏高,种类增加。

2.3 土质退化,地力下降

随着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加之温室、大棚新增及原有温室大棚使用年限的递增,农业化学品的长期过量施用或滥用及其残留物的不断积聚,以及持续连作的影响等,极易导致温室、大棚内的土壤板结、性状改变、土质退化、酸化、次生盐渍化加速、有机质减少、土壤养分失调、地力和生产力下降,大棚内土壤出现“老朽化”现象甚至引发大棚“衰竭”,只有进行温室、大棚向石林、宜良、禄劝等县大转移。这也是我市现阶段温室、大棚设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

2.4 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利用率偏低

通过对昆明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呈贡、石林、嵩明、晋宁4个县的调研显示,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利用率偏低。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装备普遍滞后,普通简易塑料大棚、玻璃温室依然是主体,而较为先进的节能日光温室、大型连栋现代化自控温室的应用比例不足10%,且许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都需外引,投资运营成本较高;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还很薄弱,其应用面积不足温室大棚面积的1%;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仍欠完善,单产及劳动生产率较低;以高效施肥、施药和克服土壤连作障碍等为重点的无公害植保技术、肥料技术与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设施土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等还不成熟;新型可降解塑料薄膜技术研究与应用亟需加强。同时,土地、水、能源、肥料等为主体的农业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较为严重,昆明市设施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化肥有效利用率、农药有效利用率,都低于发达省市。

3 昆明市设施农业持续科学发展的探讨

3.1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持续发展

“高投入、高产出”是高度集约化、专业化现代设施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理论。但高投入并不意味着土地、物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简单、粗放式的叠加、集中和组合,而是要求诸要素的高度协调一致性及科学合理地优化配置;同样,高产出也并非直观、表象和一般意义上农产品产量简单、暂时的提高与增长,它寓意产量的持续性、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及农田环境的生态性。因此,各级责任部门及科研推广单位要充分把握现阶段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与种种弊端,尽快转变粗放化、掠夺式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全面牢固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切实将“绿色”“低碳”、“循环”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观念,贯穿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中。

3.2 加速标准化建设,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

昆明市2005~2011年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计划,每年以133333.33hm2的速度推进,全覆盖水稻、小麦、玉米、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及经济作物,收到了较好成效。实践证明,实施化学投入品总量削减计划、不会对昆明市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积极谋划、科学合理地设定化肥生产和使用指标,全面启动以氮肥、化学农药为主体,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化学投入品减量化计划,禁用、限用含氮化肥、硫酸镁、硫酸钾、碳铵等成分的化学肥料,以及“二高”、“三致”化学农药和其他相关化学投入品。

3.3 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力保产业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与种植为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有效破解土壤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佳措施。应做好大棚的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采取合理轮作、科学灌溉、增施商品有机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改土(换土、去表土、深耕翻土和接膜晒垡等措施)、强化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应用肥料技术: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加快缓(控)释肥、长效肥、高效复合肥、有机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的试验示范工作,相关技术部门要承担好技术推广责任。

3.4 推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昆明市农业部门要根据设施农业发展趋势的大方向,紧密结合昆明市实际,积极实施节水、节能、节药、节肥等绿色环境设施、无土栽培设施及其配套装备自主研发;积极进行温室大棚超高效清洁生产综合配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产、高抗、优质设备专用新品种选育、植物耐低温、弱光调控技术、无土栽培农艺配套技术,精准施肥用药技术,设施土壤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等技术,以利于向自动化、规范化现代设施农业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昆明市温室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8:44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4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9期)2021-09-24 11:57:06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8期)2021-09-06 11:36:44
昆明市延安医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城市勘测(2021年3期)2021-07-13 02:20:44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