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厚启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
孙厚启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开始比较、借鉴并力争凸显本民族特色。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化特征、思想特质、表现特征等方面对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试图从对比中寻求武术的定位,发挥武术这种特殊体育运动的最大价值。
中国武术 西方体育 差异
“中世纪结束后,西方开始了强劲有力的海外扩张,那种与世隔绝的传统的地区自治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不同种族渐渐消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区域隔绝,而开始彼此倾听差异性声音。”[1]在20世纪20~30年代,中西方文化刚开始开放式碰触的时期,国内就针对现代西方体育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体育,谁应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被称作“土洋体育之争”。这场争论使得双方都对中国武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使更多人士明确了对中国固有的武术仅有民族情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土洋体育之争”为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进程。然而,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在世界上乃至中国本土受到漠视使武术的发展再次受到重重阻力。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特别提出要加快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当再次回到中国武术的文化层面上来,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重新进行比较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崇尚中庸、和谐与乐生,主张“不征服”。在两宋时期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并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在儒家文化和“知足者常乐”的生活信条作用下,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以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在一个追求“内敛”、崇尚“伦理”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造就了“内敛”的中国武术,崇尚“不争”,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
内敛的事物具有吸纳的特点富有吸引力,具有包容性,具有像大海一样的容纳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自由的与外界交换信息和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圆融的境界。
西方周围环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海洋文明。西方民族在海洋的威慑作用下产生了“生存危机和竞争意识”。再加上西方文化史上经常发生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不同国家在战争、贸易、竞争中交往,文化在冲突中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开放型海洋文化。西方的海洋文明和动荡的社会,使西方民族崇尚进取、争斗和冒险,主张通过拼将一死地与大自然抗争,来张扬人的个性。例如登山者们常认为:正是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的危险性,才使登山活动极具魅力。[2]因此,他们毫不在意投入的多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在向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挑战的同时,获得强烈的主体人格意识和感官刺激。海洋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扩张文化,开放的文化精神直接造就了张扬的西方体育文化品质。张扬的文化品质最终使更高、更快、更强成为西方体育的指导精神。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竞争”,“以竞争求生存”。体育成为了人们宣泄“竞争欲望”的“窗口”,实现心理上对“赢”的满足。从古希腊始,欧洲就有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使得西方体育强调个性的张扬,肯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将个人英雄主义推向极致。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内在的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以心为本,以身为标。传统武术是东方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等东方文化影响,使武术不仅仅是为强身健体,强身是手段,强心才是目的,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的内心变得强大。
中国人比较注重整体,习惯从整体看问题,武术也同样表现出了典型的整体观特征,所有动作都要求身体各部分以及内在精神的协调配合,这样身心各部分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全面提高或维护练习者的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其气血,改善内在机能。故武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强调人的精神和身体的统一即“神形合一”,重视整体的“齐一”和“守一”。
西方体育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充满了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量的赞美。注重直接展现身体表现的“力与美”,没有任何特殊含义要求只在乎身体挑战的高度、速度等,如体操类比赛,它侧重的是形体的表现,评价倾向于形体运动的高度、旋转的圈数及优美的肢体动作造型。
西方体育在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解剖学将人体结构分为头部、躯干、四肢。西方体育会科学的对某块用力肌肉进行严格的“针对性”的训练,以使其达到预期效果为目的,分解成不相关联的各部分,在组合成联系的整体,将各部分训练效果综合起来看整体效果。采用先分后合的办法,突出个体训练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没有对自然躯体的支配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宁静、冥想中悟道。《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人喜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此影响下“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理想化的技击艺术”[3],把追求“意”作为最高的理想追求。武术动作演练在强调“精、气、神”的同时还有对(技击)动作的规定,注重意的表达、神的体现,即所谓的“神韵说”。武术套路的“神韵”要求演练者个人情感意识在一种技击虚拟性和写意性氛围中的典雅表达。
传统武术套路里面的很多拳术具有“仿生性”,比如:螳螂拳、猴拳等等各种象形拳法都是根据动物的表象模仿加工而来的。这些武术动作是“意”化了各种动物的姿势、形态。武术动作演练不一定是美的,有些甚至是“丑陋”的,它强调的是拳的“意境”。拳“意”是由演练者通过技术的演练赋予拳术“意境”。武术动作的姿势、形态等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的“图景”,通过对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和传递,将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演练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之间达到“情景”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
与中国武术似乎完全相反,西方体育另成一种格局。西方体育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理论,主张精确的数据和量化训练,有明确的目标,讲求实效性。西方的技击主张强劲制敌,胜负立判;讲究实效,动作高度标准化,注重力量。西方体育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游泳和球类,除了球类外,一切活动的最终形态都是赤裸的远度、高度和速度或体操中的旋转和造型。西方体育的训练过程会用到运动量、强度、密度、负荷等运动员技术练习中出现的频率、速度、节奏、幅度、力量等也都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反映出训练效果。例如在运动量上要求脉搏数少则120次/分,多则180~200次以上/分。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发展产物,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伴随着不同时代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而不断传承和演进。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偏见尤其是宋代“重文轻武”之风盛行,迫使武术走向社会底层。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许多武学大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武术当作一种强筋壮骨的提高自身修为的途径,武术的功利色彩在他们身上脱落,武术练习者逐步的将自身的健康与长寿放在首位。武术的作用在演进过程中出现强烈的“为己性”,主张“健”与“寿”。
西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方的海洋文明,西方人民热衷于向大自然抗争,主张“人定胜天”,来挑战自我。 西方历史中经常发生不同民族国家的战争,使得西方古代体育主要是军事所需和军事宗教为主的活动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哲学。在西方古代体育中,雅典体育和斯巴达体育最具代表性,两者似乎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军事所需与取胜为最高目标的支配下追求自身形体的外在美和高超的力量。西方体育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将“强”与“胜”放在首位。使得西方体育的“为它性”占明显位置,练习者为达到自身以外的社会目的放在首位,为社会群体争强取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审视和发现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之间存在着实质性差异。我们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个角度,概要分析了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的差异。因此,希望我们能从“国粹”的自大和迷茫中走出来,较为理智的对待本国的身体文化遗产,以应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使中国武术占有“输出端”。
[1]王岳川.发现东方[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1.
[2]刘子众.休闲文化的中西方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2-33.
[3]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G811.21;G852
A
2095-2813(2012)12(c)-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