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英萍
(江西省瑞金市第一中学 江西赣州 342500)
高中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鲍英萍
(江西省瑞金市第一中学 江西赣州 342500)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教育迎来的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以及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极大推动了高中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体育 课程实施 策略
现今的高中体育课程实施中有一些优点,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之处,教学目标单一、各领域目标比例不合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过少;课程内容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学生感兴趣的新兴项目比例不足,尤其是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少,传统方法不能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方法、观念、教育思想还有待加强;课程实施的物质环境中场地、器材利用和投入经费不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待加强等。以下提出课程实施的发展对策。
结合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目前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是:学校资源分配不合理,特别是个别学校资源、资金分配不足;缺乏对课程实施的研究,缺乏可操作的有效模式以供借鉴;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部分学校没有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建立自身特色,或随波逐流或因循守旧,不善于深入地学习,没有正确领会和把握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开发加以利用,在这种理念下,我们要转变思维,促进学校课程实施。要变“模范教育”为兴趣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育活动参与意识,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改变体育课程中重技术而忽兴趣,重形式而轻效果,重教学而略引导的现状,全体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个别教学或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方式强调了部分学生,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老师往往还会在体育课程进行中树立某个或某几个“模范”,对“模范”同学有所激励的同时,也会使该方面运动能力差的同学产生沮丧心理,进而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甚至会使部分同学以后放弃体育锻炼。如何恰当的利用模范的激励作用,引导绝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目前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2]。
当然,改变学校运动会计分方式只是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一个小举措,要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成为体育课中的主体,还需要对现有体育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前面我们分析了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要求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反差很大,设置必要的选修项目即满足了学生的主观要求,也有利在运动实践与兴趣之间形成良好循环,进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其它方面的进步。当然,体育选项项目的设置要结合学校体育资源和师资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满足本校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需要的体育选项内容。选项授课选取的课程一般对教师素质、器材场地要求较高,对选课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通过交流师资,借用场地设施,与其他团体结成体育互助单位等方法解决。
调查发现,除个别学生体育素质较高,适合参与大多数体育运动外,大部分学生一般只在一两种运动上具备一定能力,其中还有相当部分不了解自己运动能力如何,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表现散漫或自卑,对参与体育活动态度淡薄。为使这部分同学找到自己的运动“天赋”所在,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体育课程中设置体验项目是一个省时省力的解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体验项目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时间安排、设施准备、学生组织等因素,具体操作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对策。
“蔚然成风”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明确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3]。
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体育教师是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出现改革带来的效果,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在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质量,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中共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紧紧地依靠教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作用”。所以教师自身建设,职业道德水准和文化专业素养,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关健因素。
确定课程实施策略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教”或“怎样教”的问题,实施途径主要是提高教学自身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经常参加课程改革的学习,同时参加各级部门的培训,了解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念。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听课,评课,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4]。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各地环境、季节、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和体育学科自身的性质,体育教学内容选取上没有硬性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校的教学器材实际占有状况、本地区的季节情况和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师自己创编的内容等选择上课的内容[5]。
过去的体育课程以项目的技术体系为框架而建构,注重知识、技术传授的系统性,也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模块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机缘与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师系统的“灌”、学生被动的“吸”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技术”的小课堂、深入到“运用”的大课堂。因此,采用模块课程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机械的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学习的主体性转变,更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促使着体育教学内容应及时反映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后,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项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使之更加切合自已的需要和水平,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体育传统项目设置相对稳定与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广泛选择的矛盾。
综合来看,就体育课程实施而言,为满足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性需要,体育教师的专项进修势在必行。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规章定期选派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作为教师专项进修的补充,引进教师、聘请校外专业指导员以及与其它学校建立师资交流关系也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好办法。同时如果将体育与艺术教育等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内容。可以为其他教师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思路,把那些反映本地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这样既能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同时又通过体育教育增强了对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培养。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清臣.中国课程实施研究:热点透视与未来展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王德平.新课程教学设计[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4]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2004.
[5]赵建斌. 内蒙古东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思路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2(4).
G807.3
A
2095-2813(2012)04(a)-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