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①

2012-08-15 00:54:12张虎汪长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学说中医学

张虎 汪长芳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100)

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①

张虎 汪长芳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100)

运用文献法,剖析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动作特点和风格。讨论中医理论中阴阳、经络、气血等学说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以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传统养生体育 养生 中医理论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是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之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传统养生萌芽于殷商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使其理论不断充 实和完善,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特征进行探索。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做出有益的贡献。

1 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问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

1.1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 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 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 。

1.2 传统养生体育中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 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可谓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标志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及动态平衡的重要性,是以螺旋型或波浪式向前变化发展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均遵循回性而走弧性圆,不仅是有形之势,就连无形的心意指控,气势衔接循回呈弧。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通过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之观念,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 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病思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 经络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2.1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因此,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传统养生体育中八段锦 五禽戏的经络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八段锦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八段锦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 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传统养身体育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

3 气血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3.1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更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因此,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强调气和人安,气滞则病,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行气不识气,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

3.2 传统养身体育的气血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中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调 节下,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腰脊和四肢螺旋缠绕将元气运送到全身,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 则,是一种积极的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纯任自然,不可使用强力。

传统养身体育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局部肌肉电位增高,温度增加,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当我们将以上结论传授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之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锻炼,便于他们理解功法的原理,同时便于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潜能,更便于贯彻中医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增强终生健身意思,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1]马英.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

[2]杨洪杰.高校八段锦教学中经络养生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1(1).

[3]王继强.中国传统养身体育的哲学基础、特征和风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

G 802

A

2095-2813(2012)03(c)-0075-02

张虎(1984,9~):男,湖北荆州人,助教,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

本文系湖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教育教学的研究中指定的研究论文。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学说中医学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6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8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