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懿 李峰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苏州江苏 215021;2.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研究①
梁懿1李峰2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苏州江苏 215021;2.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体育人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经济实力和教育水平。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源头,在学校里,人们学习获得各种各样的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有部分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偏差的理解和认识,因而,我们需要对终身体育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 课程目标 地位研究
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咋爱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段话明确的指出了终身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和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并且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占据的重要比例。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对确定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实施终身体育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终身体育彼此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教育。我国的终身体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中国体育的重点是要抓好群众体育”。到了1994年,王则珊教授在出版的《终身体育》中对终身体育进行了十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终身体育体系纵向分为婴幼儿体育、学校体育、成人体育三个阶段构成;横向由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组成,其中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2000年之前我国颁布了5部《体育教育大纲》,大纲的体育教学木匾主要是关于体育的生物功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人文素养培养相对十分少。在后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中才明确的提出了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等诸多“以人为本”的目标理念,保证人们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在我国体育教学体系中包含着几个层面目标,彼此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连接性和相关性,它们共同的实现着体育教学的目标。然而,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这些层面目标各自为主,彼此之间缺少一定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毫无逻辑可言,这些现象的产生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抵制情绪,甚至一些喜欢体育的学生也不喜欢上体育课了。这种重视生物体基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忽视了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创新自我能力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影响了正常的健身习惯。
终身教育思想表示,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点,发挥着“桥梁”作用。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表明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由终结式体育教学向终身式体育教学转变,学生们在接受终身体育教学的同时对体育教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体育教学同样具有教育的长效性和迟效性,每位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接受了15~16年的学校教育,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将会对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是每个人一生中可以系统全面持续接受体育教育的阶段,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承担着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任。终身体育教育实行效果优劣很多程度上依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最新的体育大纲中明确的表示:“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高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能否走到世界科技经济强国的大计。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保证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根本,是影响社会生产力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旧的体育教学理念中,“体育运动训练知识在一生中一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这种错误观点应彻底摒弃,确定新的终身体育教育理念。过去以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为评断体育成绩好坏的标准是片面的,高校体育终身理念是确立健康和生命是整体的个性有机体,应将德智体紧密的衔接到一起。
很多人认为高校就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小社会”或者是“实践基地”,这是由于高校的教育环境给了大学生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在这期间加强了自身的各项能力培养和对目标的追求。在高校成立一些相关的体育项目活动,可以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并且加深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各方面理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俱乐部定期举办的相关活动深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阶段,可以周期性的举办一些大中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和体育文化周、月活动,这种宣传方式可以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更把体育项目变成了一种时尚。对于讲座的内容,可以选择基础知识、锻炼方法、体育保健卫生等,寓教于乐,保证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更深层次的再教育,教师应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懵懂的大一新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的教学内容,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他们对体育的所有项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在二年级开始阶段,可以使用“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对课程、时间、教师进行选择,这样的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完成由健身向体育锻炼的过渡。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增加一些瑜伽、健美、体育舞蹈和攀岩的活动等,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可以终身使用的体育锻炼方法,产生终身体育效应。
在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中,是要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学习者转变成指导者为体育事业奉献力量,加强学校体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性是社会性服务性事业。学校体育和社会之间的连接可以讲学校体育从封闭隔离的教育状态下解放出来,这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应公众开放为社会各界人员服务,并将生力军组织为这些场地和设施的组织管理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还可以增加学校的额外收入,同时学校体育成为了开展终身体育咨询指导的基地辐射区。终身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因此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效教育模式是当代高效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育教学的改革,是根据终身体育的教育体系在体育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改变的是以往以运动技术为体育教学的框架式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锻炼创新的机会。终身体育教学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学习一些感兴趣的体育技能,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的终身体育理念。这种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不仅教会学生的是运动技术,还有体育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学生在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两方面重要因素是运动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将体育教育和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结合在一起,可以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积极的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参加运动的感染力和运动对自己身体带来的活力感。高校体育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系统的学习体育相关知识和健身方法,对锻炼的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学生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全民运动发挥积极作用。
在当今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和体育健身相对匮乏对比十分鲜明的社会里,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已显得十分必要。在高校的体育学习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阶段体育学习,同时高校体育也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终身体育思想是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服务理念,因而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王林.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1(4).
[2]陈彦卿,马天龙.探究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终身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2(1).
[3]郭科伟.高校终身体育模式初步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1).
[4]翟金英.对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实施策略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8(2).
G807.4
A
2095-2813(2012)12(b)-0055-02
梁懿(1977,2—),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实践与理论方法。
李峰(1979,3—),男,辽宁辽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