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可变性角度解读《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2012-08-15 00:42陈长伟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名作欣赏 2012年8期
关键词:侍萍周萍周朴园

⊙陈长伟[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张大勇[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1]

作 者:陈长伟,文学硕士,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文学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张大勇,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可谓是根深蒂固的——冷酷无情、自私虚伪、老谋深算、傲慢、心狠手辣的资本家。这些认识一般是从政治和阶级的角度来分析,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我们从整部话剧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并结合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来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就会产生新的理解。周朴园并不是概念化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七情六欲和复杂的性格。

一、曹禺先生对周朴园评价的差异性

曹禺先生在1936年1月初版的《雷雨》序中写到:“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蘩漪,其次是周冲。其他如四凤,如朴园,如鲁贵,都曾在孕育时给我些痛苦与欣慰,但成了形后反不给我多少满意。”由此看来,作者在《雷雨》中所写的重点不是周朴园,并且在整部话剧中周朴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作者最喜欢的是周蘩漪。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周朴园的刻画是不满意的。

在1979年第3期的《人民戏剧》中,作者谈《雷雨》时,说侍萍“阴差阳错今天又回到了这个家,碰到了这个人。既来了,她想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黑。”对周朴园的认识是其心是很黑的。当“他开了一张支票,登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出来了。伪善的假面具被扒下后他是那么冷酷无情”。而且认为侍萍的到来“成了对他的社会地位的严重威胁。所以,非再次把她赶走不可。他的阶级本能使他没有任何考虑,而马上做出这种决定”。作者认为周朴园是很虚伪、很自私、冷酷无情的,这是从阶级对立的角度来分析的。“为了把事情掩盖起来,周朴园立刻解雇四凤、鲁贵,和他们断绝一切关系。他怕得很,直到第四幕,他还要寄钱给鲁妈,不是为了慈悲,而是因为他不放心,非用钱堵住他们的嘴不可”。①在这里作者可能忽视了鲁大海,认为周朴园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自私无情,这应该有些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在整部的话剧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是十分惦记鲁大海,而且他对鲁大海是有愧疚之情的。鲁大海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鲁大海还生活在贫困之中。周朴园给鲁侍萍汇钱,退一步说,即使不是为了侍萍,也会为了他的儿子。而且最后作者也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

在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中,曹禺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也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而且作者说后来周朴园虽然又娶了两位太太,但感情并不愉快,所以使周朴园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作者又提醒说,在侍萍对周朴园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而不是“你”,作者还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周朴园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的,他没有办法。后来周朴园和那位非常有钱的小姐新婚后不久,就到德国留学。这也可能就证明了,当初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万老又说当侍萍真的到来的时候,周朴园一下子从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说周朴园认为: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对付。周朴园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这还是从阶级的观点来认识的,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二、从本文和阅读的可变性的角度来分析周朴园

从上面可以看出,曹禺先生在不同时期,甚至是同一时期对周朴园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甚至是矛盾的。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者写出来的不是作品,而是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本文指一种由某种媒介手段固定下来的符号体系。它作为读者的对立面而存在,等待着读者对其进行阅读。它不等同于“作品”,因为作品与其说存在于物质符号之中,毋宁说存在与读者的意识之中。②本文要成为作品,必须有阅读行为的实施和读者的经验参与。由此,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可变性。阅读的可变性是指同一本文,由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中的读者阅读,所生成的意义会有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的差异。甚至即使同一读者阅读同一本文,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由于环境或者心绪的变化,也会得到相差甚远的体验结果。③读者在阅读本文的时候,可以不完全按照作者的本意去理解。由于读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环境、知识结构的不同,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本文中本来就有很多“陌生化”的东西,有些东西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

(一)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之中的周朴园。周朴园对侍萍思念了三十年,并且把侍萍当年在周家用的家具从无锡搬到了现在的周公馆,家具的摆放方式也和以前一样。放家具的房间,下人没有事,不能随便进入和停留的。如在第一幕中,周朴园对四凤说:“四凤,我记得我告诉过你,这个房子你们没有事就得走的”。在第二幕中,周朴园误以为鲁侍萍是新来的仆人时说:“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蘩漪曾经未经过周朴园的同意把那间房子的旧家具换上新的,后来还是被周朴园换成原来的旧家具。房间的帘子无论在什么时节都不能拉开,仍然保留了当年侍萍的生活习惯,周朴园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周朴园把侍萍年轻时候的照片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这些都表明在周朴园的心中只有侍萍,这并不是意味着蘩漪与富家小姐、太太有什么不好。他的这些行为,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他也没有必要那么做。

但周朴园又是现实中的人,一家之主。周朴园要承担着家庭的经济收入、安定、平稳与未来的责任。这样,他在生活中难免会带有功利、自私的一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一家之主不是如此呢?他带有这样性格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很多时候,都认为当侍萍突然来到周朴园的面前时,周朴园就立刻暴露出赤裸裸的金钱观念。周朴园想用钱打发侍萍的做法,这里面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合理的一面。要看到这种“自私”不是那种很狭隘的“自私”,他更多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为了这个家庭的现有秩序,不想产生什么风波。周朴园的历练使他能够预见到,倘若公开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给下一代带来不是高兴而是痛苦,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后来,在那个不应该公开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刻但却被迫公开表明后,结局是当事人死的死、疯的疯、走的走,以悲剧结尾,这比周朴园能够预见到的更要悲惨。他的“花钱消灾”这种做法,是他对自己家庭的责任体现,但也造成了对侍萍的侮辱。他后来又要给侍萍汇两万块钱,这种行为绝不能仅仅认为是为了堵住侍萍的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资本家观念的体现,可能更多的是对侍萍和鲁大海愧疚的表现,是作为丈夫和父亲失职的补偿,或许这也是他唯一能做到的补偿。

(二)陷入情感困惑中的周朴园。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追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在精神生活中爱情又是处于第一位的,而且爱情往往又会与道德发生矛盾。

三十年来,周朴园的物质财富变得更加富足,可精神上却越发贫穷。蘩漪与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相互沟通很少。周朴园一去矿上就是两年多。周朴园对蘩漪的关心,仅仅是出于责任,只是把蘩漪作为家庭的一员。蘩漪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富足,是美好的爱情,周朴园却没有给她,蘩漪的性格可能就因此带有阴鸷的特点。她装疯,并把爱情寄托在周萍身上,以至产生了道德上的乱伦,这和周朴园忽视她的爱情与精神生活有着直接关系。这与《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忽视安娜的爱情,导致安娜抛弃儿子与渥伦斯基私奔的情况基本相同。

由于周朴园的情感一直没有得到幸福,而是陷在痛苦之中,致使他时时怀念侍萍。侍萍对于周朴园来说,是爱之深也是恨之切的,他们有过一段美好的、冲破世俗藩篱的爱情。虽然说没有白头偕老,但还是开花结果了,这不同于巴金《家》中的觉慧与鸣凤,觉慧带有懦弱一面。觉慧迫于家庭的、世俗的压力,不敢接受鸣凤,最终鸣凤被逼投湖自杀,其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鸣凤的付出和期望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和实现。而当时的周朴园与觉慧相比,是有着其勇敢的一面的。但周朴园毕竟是生活在封建思想、婚姻制度根深蒂固的现实社会。他对抗不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赶走了侍萍,所以侍萍说“你们”周家的人赶我走,而没有用“你”。这种情况与焦母逼迫焦仲卿把刘兰芝休弃回家的情况有何区别?只不过,此时的周朴园比焦仲卿又软弱一些罢了,最后没有自杀而已。但也可以看到,这些年周朴园虽然活着,却很少说话,其心理何尝不是很痛苦的。近三十年他们没有见面,这些年他们各自的经历差别很大,一个在社会的下层苦苦挣扎,多次改嫁;一个在社会的上层勾心斗角,相互利用、算计来获得利益。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和见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变得性格坚强;一个变得沉稳、老练、多疑,这些性格都是被各自生活的环境所造成,但这也是为了生存。

由于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存在误解与缺少沟通,所以两者之间的感情也充满着隔阂与矛盾。侍萍与周朴园的交谈,她是有意识的,是带有目的的,她可能是想看他有没有什么变化,也是带有对周朴园的怨恨。周朴园在社会中经历了很多,与别人的争斗也很多,使他在很多时候难以相信别人,包括对三十年后的侍萍,这是他的习惯性的思维反映。这里也要看到侍萍表明自己的身份是慢慢的、一层一层的,表面的情形、说话的口气与一般的敲诈方式是有相似点的。致使周朴园误认为侍萍是来“敲诈”的,他就直接与侍萍展开谈判,想用金钱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也是符合人的正常心理反应——“花钱消灾”。另外,周朴园对鲁贵也有些了解,鲁贵的人品低劣,经常偷周家的东西,所以周朴园对侍萍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侍萍与鲁贵为一家,难免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穷志短”的嫌疑与可能性,这也是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但是,事实是经过了三十年艰辛生活的侍萍变得刚强、注重尊严,与鲁贵是不同的,这是周朴园没有想到的。由于周朴园的误解,更加加深了侍萍对他的怨恨,他们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大。

周朴园在与侍萍第一次见面后,仍没有把侍萍当年用的家具扔掉,也没有把侍萍的照片毁掉,而且在第四幕开始的时候周朴园还戴上眼镜看侍萍的照片,仍然放在原处而且怕丢了。这些说明他并没有因为侍萍的变老就失去了对侍萍的思念,那时他的心情肯定是复杂和痛苦的,这也是他真实的一面。

三、对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周朴园一心追求建立一个最完美、最有秩序的家庭,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健全的子弟,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也绝对不愿让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可是,命运却和他开起了玩笑,实际的情况与他追求的恰恰是相反的,这使他陷入了无奈。大概自听说侍萍投河自杀后,周朴园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来麻痹自己的情感。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他把很小的周萍送到了乡下——或许富家小姐也不允许在她之前,周朴园有私生子——直到周萍成年后,才回到了他的身边。周朴园这么做直接伤害了周萍幼小的心理,周萍虽然自小不缺少吃穿,后来又接受高等教育,却生活在没有父爱和母爱的环境里,致使周萍到成年之后,心理都带有一定的缺陷,甚至是病态的。正如蘩漪对周萍所说“你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事也干”。两个都带有心理缺陷并且精神孤独的人,互相发泄愤恨和痛苦,但这么做并没有减少他们的痛苦。发生了乱伦后,又加深了他们的痛苦,致使周萍在后来的生活中总是郁闷、酗酒,难以自拔。这样,周萍又招来了父亲的不满和失望,父亲给他安排清闲的职务,使他在事业上没有任何建树。蘩漪从装疯到真疯以及周冲、周萍的死亡,最终摧毁了周朴园认为的最完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这种结局又何尝不是周朴园一手造成的呢!

在我们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忙于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与子女的团聚,伤害了他们的心理,以致他们的心理产生缺陷。当人们退出繁忙,冷静之时,蓦然回首,这时才会发现,失去的远远大于得到的。财富、事业是很重要,但家庭更加重要,做父母的需要家庭,而子女则更加需要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雷雨》中的悲剧根源在于当时的社会,当事者也有其不可推脱的责任。但,也许如侍萍和周朴园相信的一样,冥冥之中或许有某个命运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吧。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8页。

②③ 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著:《文艺学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5—706页。

猜你喜欢
侍萍周萍周朴园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亲情与谎言 `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