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算》到《潜伏》,各种题材的谍战剧如雨后春笋般抢占荧屏。凡事皆逃不出逢多必滥的老生常谈,《潜伏》之后,谍战题材难有亮点,偶有开篇不错却虎头蛇尾,不过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已,英雄救美、身份认同、假戏真做、日久生情等陈词滥调已让观众对谍战剧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形下,《黎明之前》另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的“脊梁”,这个“脊梁”是由人性立场出发搭建而成的,辅以对人物血肉情感的准确描述,从而让一个可能落入俗套的故事焕然一新、异常丰满。
刘新杰:卧底形象的颠覆
一般谍战剧中,卧底在最开始总能做到完美隐藏,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识破。与层层剥离人物关系的谍战剧不同,《黎明之前》在一开篇就亮出老底,揭开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卧底——军情八局总务处处长刘新杰在开头便遭到怀疑。
从表象上看,刘新杰是个非常直白的人,高兴就笑,不高兴就骂,在八局的隐蔽办法不外乎给自己刷了一层谭忠恕牌保护漆,作为稍通世故的我们都能明白具有特殊背景的那种人的行为逻辑和外部表现,即使他本人真的才高八斗也非要减下去二三斗的人情系数才算解气,而刘新杰把自己亲信义弟的角色完成得众望所归,他对齐处假公济私睁一眼闭一眼,他一副耍赖的腔调跟谭哥讨价还价他的禁闭期限,他公开就李伯涵查他女朋友信件征询处里同仁解决办法。他在八局齐处孙处和谭局堪比专业技术派的路数里四处捅娄子,直到他们把捅娄子视为刘处的日常靠谱习惯才罢。
然而作为一个有双重身份的卧底,他的表象有多张扬,他的内心便有多隐忍,十年漫长的休眠过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精心揣摩,自己的每一次言语行事都需要精心的设计,他随身带着银质的小酒壶,无论遇到何事,均小酌两口,用来压惊。他枕头底下永远放着枪,半夜骤然惊醒,总是刻意摸摸。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惨烈,观众不相信刘新杰对谭忠恕没有兄弟情,在谭母身前的一跪跪出了刘新杰多少伤怀;也不相信刘新杰从没拿齐佩林和孙大浦当朋友,不相信那些嘻笑怒骂中的快乐毫无由衷的真诚。然而,人的情感惯性在信念和责任面前也只能淡而化之。他不想失去情感信任希望这些人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为了一个单纯的高级卧底身份,他付出所有不单纯的代价。谭忠恕不管怎么说还有个货真价实的家庭港湾可以得到片刻休憩,还有个平安葫芦握在手心,可是,孤单行走在黎明前夜色里的红色守梦人刘新杰,除了允许自己把一朵悄悄绽放的玫瑰花卷入报纸,除了独自在恶梦惊醒后摸摸不敢离身的手枪,除了能在千钧一发的警觉后意外吃上一口恋人做的饭菜,除了细心给弟媳带来补品,他的生活里还有什么值得他依依不舍的呢?即便没有这样的周而复始也注定了这是个隐忍的人生,没有真实的履历,没有真实的姓名,没有真实的朋友也没有真实的自己,有的只是真实的信念和比信念更真实的牺牲。意志和酒精是两样绝佳的东西,酒精麻醉肉体的伤痛,意志掩饰疼痛的人生。在青天白日徽装饰着的那块朽木里,刘新杰像一只钉子,即使斑斑锈迹面目全非却不改钢强的本质。在这种情形下,人性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他不像《潜伏》里的余则成能充分掌握局面,每每化险为夷,他并没有多少机会运筹帷幄,看过《潜伏》和《黎明之前》的人大都这样说,“对余则成,是喜欢;对刘新杰,是发自内心的疼惜。”
中国的政治革命发生在列强掠夺中国的紧迫危机中,社会格式则还处于中国传统中,情感方式往往还属原有社会格式的理解和感受方式:重家庭(就算老谭不拿我当弟弟,他妈妈却拿我当儿子),认血亲(阿九是刘新杰最信得过的人),讲义气(齐孙刘堪称八局铁三角),尊师长(刘齐孙对谭局的恩威言听计从),这导致中国最初的革命者其实都经验着双重的精神生活,他们的政治生活是现代主义的,社会生活却是传统的”, 卧底就活在那片平常人看不清楚的灰色宿命里,他们有最不能犹豫的抉择,又必须背负沉默的使命,而他们对于个人身份的哲学思考和无力制衡却无人懂得,唯一能帮他们在漆黑夜晚安眠片刻的,是枕边冰冷的手枪,是内心最深处不愿放弃的信念,和黎明总要到来的希望。热了又冷,热了又冷,他是悲观主义的英雄。他并非传奇,传奇是历经岁月沧桑后的单镜头回放,那时,热血沸腾过的生命也许不能再为任何传奇作证。
鲁迅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人物时,说道“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且介亭杂文二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黎明之前》对谭忠恕这一反派人物形象的塑造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这就好比传统刺绣界有一种巧夺天工的手艺叫双面绣,在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可以绣出正反两面的图案,比如一面是猫,另一面却是狗,丝线只有一根,分毫之间的色料运用就在底料的厚度之内转换,飞针走线,一正一反同时勾勒出两种形象,非心思极巧手艺极精者不能想象。
谭忠恕,手腕强硬、目的明确对信仰无比执着的硬颈之人。“我只服务于我的誓言——忠诚,如果需要我殉葬,我会毫不犹豫。”他有信仰,带着对党国誓死效忠的狠劲,将所学所用一股脑的奉献,只为完成上峰交代的任务。水手评价谭局是职业军人其实是对他个人一种最大的褒奖,因为在当时连年混战、社会阶层几近失联断序的情况下,能有条件真正做到职业军人不问政治的,当是绝无仅有。他、刘新杰、边日南、水手等等都有相似军人、战士的成长过程,除去信仰不同,他们身上都有着军人精神的硬挺风范。所以,在走进边日南的病房时,谭忠恕才有那个绝对自然脱帽动作,并感叹:“这是一个可敬又可怕的敌人。”在刘新杰提出“干净” 处置26名犯人方案时,会觉得“很脏”;在面对董乾坤的老母幼儿时,虽然诱供手段娴熟,却依旧无法抵受心灵的煎熬而不得不暂至盥洗室喘息片刻。
谭忠恕,人生态度干净的理想主义者,却在现实中,屡遭挤压屡受挫折人生充满无力感,顾晔佳对谭忠恕的一个词评价是“多变”,他谈不上老奸巨猾却绝对老谋深算。说不上心狠手辣却绝对不留余地。谭忠恕的“善变”就是他的不变,他是暗黑学中坚定的布道者,始终要让身边忠于他的人都困死局中自由不得。复杂和多变的区别,主要是主动和被动的差异。说一个人的性格复杂,可以理解为他所处的环境以及成长经历比较多元混乱,也可以说他在决策一件事情的时候顾虑和想法很多。而说一个人多变,就有一点说这个人已经把变化多端声东击西作为自己行为的特征之一。谭忠恕的信条是:怀疑是绝对的,信任是相对的。正如水手所料,这个分分钟随着情报信息的变化而灵活善变的特点贯穿了谭局所有决策的始终,有他对各位处长忽冷忽热、忽里忽外、游刃有余的反复交叉命令为证。
水手的反间设计都是建立在对谭忠恕,欧阳,李处齐处等等这些局内人的性格判断上。谭忠恕好胜,他第一次去见被逮住的段海平时第一时间不自觉就把帽子压在人家的礼帽之上,仿佛要为自己的胜利扣章画押,不免得意。他是个疲于奔命想要必胜的人,所以也许并非是对手打败了他,而是他自己在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窄的想赢怕输的心理打败他自己。
刘处和谭忠恕的关系其实非常立体,长期变数看起来虽然只大不小,背后的故事却另有天地和细节。当对手侃侃而谈说那个自己最亲近,一起死去又一起活过来的刘新杰就是卧底,作为当事人该如何在理智和感情之间取舍?在这种两党政治的零和游戏规则下,生命无论对哪一方的谁都只有一次,这件事没有软着陆,只有不着陆,而谭忠恕,选择了软着陆,因为真相对他而言,正如三分钟的片花无法与两小时的导演精编版相比,无论今生我们做了兄弟还是成了宿敌,都永远无法和永世的默想和平相抗衡,我们彼此也许不能接受彼此的信仰,但与你给我带来今生的的温暖相比,也许终有一天变得无足挂齿,我可以不喜欢你的背叛,但我能够支持你的动机,你的动机不是为你自己,但愿我也不是。
手枪,子弹,计划,并不是故事的先头军,这出戏,更像是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虽然满是侯孝贤式的黑帮情节,但跳脱出去,编剧和导演的胃口显然要大得多。他们想涵盖的,不是国共的信仰之争,不是“木马计划”,不是密码战,不是特务情节的较量,甚至不是谍战的终极目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度礼赞,比如对生命的尊重,无关乎信仰不同,效忠不同,但对生命,同样充满盛赞;比如对兄弟情的颂扬,无怪目标不同,道德观不同,但对情份,同样充满珍惜。《黎明之前》是一出献给高知人群的戏,一切谍战元素之外,以情写意,以情动人。戏里的每一个人,不能用好坏去定义,时代的无力感中,人物如同跳着一曲旋转舞,无论舞步是否笨拙,但最终每个人都会交错,分开,也终会曲终人散。
兄弟归兄弟,信仰归信仰。当信仰无比崇高,就值得为它牺牲一切,这是水手和刘新杰的选择。当旧的信仰坍塌,至少还有一份真正的情义值得守护,这是谭忠恕的选择。而“讲一个好故事”,就是我的信仰,这是编剧黄珂的选择。当然,这也应该是所有影视艺术创造者的选择。
[1]鲁迅, 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三版.
[2]周靖波, 电视剧作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3月第一版
[3]李蕾, 黎明之前 谍战正酣[N].华夏时报,2010-10-25(10)
[4]任姗姗, 黎明之前 智慧的谍战剧叙事[N].人民日报, 2010-11-5(24)
[5]常凌翀.魅力永存的谍战剧[J].声屏世界.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