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慧伊 艾丽
艺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符号,承载着人类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以影像的方式沟通中西,对话世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当代传媒责无旁贷,当代影视工作者义不容辞。
一是影视自觉发展的表征。建国60多年来,艺术创作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再到“他律与自律”协调发展的阶段,现阶段又提出中国特色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建构。
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强大,经济高速发展与文化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形势所需。
三是大国崛起的民族集体想象。如今的中国,已逐渐成为大国的代名词,多被外国所忌惮。当代影视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寄寓着国人的审美现代性诉求和民族复兴的大国梦。
四是对西方“他者”中国化的强力回应。晚清以后,西方一直不断地丑化诋毁中国形象,宣传中国是“专制的中华帝国、停滞的中华帝国、野蛮的中华帝国”。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识,需要通过传媒宣传自己。
一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形象。艺术应当通过典型人物塑造来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和人的向上,以引领社会风潮。当代影视剧中李云龙(《亮剑》)、许三多(《士兵突击》)等形象代表了气势如虹的革命英雄及当代军人形象;任长霞(《任长霞》)、吴明雄(《人间正道》)等为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张维扬(《江北好人》)、傅吉祥(《老大的幸福》)等为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形象;宋梓南(《命运》)、夏茉(《潮人》)等为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驱形象……他们是民族的化身,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引擎。
二是古老、多彩、现代的中华民族形象。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影视作品重绘民族形象地图,首先是重绘广博的古典文化地图,发掘古典文化价值,为建构新的文化哲学体系提供精神坐标;其次是重绘多样的门类艺术地图,如《霍元甲》对武术之魂的追问,《乔家大院》对晋商文化的发掘……再次是重绘神奇的少数民族文化地图,《血色湘西》是西南少数民族抗战史诗、《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崛起的精神图腾……
其一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剧作家的价值观决定着作品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深度,当前我们应传播正确的、能鼓舞人心的作品,坚决抵制阴暗的不良创作倾向,但要注意歌功颂德和讽刺暴露之间的“度”。
其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洞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剧创作应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相结合的思想结晶,高扬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力求从纷繁芜杂的历史表象中去发现规律,揭示本质。
其三在于以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情怀烛照现实生活。影视剧创作必须坚持贴近实际的创作原则,更要指向未来,自觉承担起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的历史使命。
在建构影视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三点问题:一是摒弃盲目自大的文化保守主义和自暴自弃的文化虚无主义;二是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思想意识形态性;三是兼顾类型化创作与多样化发展。如此,才最终能实现影视国家形象的繁荣发展。
[1]周宁.西洋镜里看中国[J].商周刊.2007(4):82-83.
[2]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