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
前几天有一对美国朋友带着三个孩子,到我们家吃饭。这天,我5岁的儿子,掉了他的第一个牙齿。儿子兴奋地在猜测晚上牙仙子会给他多少钱。美国儿童有一传说,说小孩子掉了牙齿,晚上放枕头下面,晚上牙仙子(toothfairy)就会过来,将牙齿取走,然后留下一点小钱,一般是几毛钱或者一块钱。
我太太这时候就跟客人讲,我女儿都8岁了,现在还对圣诞老人、牙仙子这些相信得很。说这话时,美国客人杰米开始挤眉弄眼,示意她不要再讲,或是小声点,免得小孩子听到。杰米自己的大儿子都11岁了。
儿子夜间醒来的时候,惊喜地拿着一个信封跑过来,说牙仙子真来了,给钱他了。
我一看,还有一张便条,便条原来是我女儿提前写的,是怕牙仙子找不到牙齿,特意留的说明。
曾有公立小学的老师跟班上的学生说圣诞老人是假的,后来家长纷纷投诉,就差没有把这个老师给开除。这样的一种“造假”,是值得去肯定的。在美国做家长的一大功课,是要守护孩子的想象,因为想象也是小孩童年宝贵的一部分。《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刚做母亲的凯蒂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便向母亲罗姆利求教,罗姆利外婆让她教孩子看《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还有:“你还得把我讲过的民间故事讲给孩子听,就像妈妈传给我,我外祖母传给我妈妈一样。你要跟孩子们讲讲老国家的神话故事,说说那些仙女、小精灵、侏儒等,他们不住凡界,却住在人们心中……对了,别忘了还有圣诞老人。孩子六岁之前都必须相信圣诞老人……孩子必须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必须有一个隐秘的世界。”
凯蒂问:“孩子会长大,会自己明白事理,发现我撒谎了,岂不是很失望?”
罗姆利外婆说:“那就是开悟啊。”
是啊,就是想象错了,那又能怎样?他收获了童年,得到了成长,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中国从小就让孩子不信鬼不信神不信仙,弄得他们连这些无害的小精灵的世界都进不去。我有时候在看《聊斋志异》的时候,实在觉得趣味盎然。如今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这里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想象力的空间被压缩掉了。但是,人們对于想象的需求却还没有缩减。从《哈利波特》的热销,到《纳尼亚传奇》的热播,我们看到,西方的玄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大有市场,只不过在这个产生过《西游记》和《封神榜》的国度,我们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哈利波特》的作者,不过是一个英国的单亲母亲,她一个人在创造着差不多是我们一个市的产值。
蒲松龄的幸运,是因为他的时代没有根治想象。我们凭什么认为,这样的世界,就只是一些原子的碰撞,除了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我们不相信任何东西,并因此而自豪。可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渺小。圣诞老人和牙仙子,或许并不存在,但是培植了童年的想象。这何尝又不是父母给孩子人生的一大贡献呢?
摘自《品读》
【亮点旨趣】
回应标题“力量”是“开悟”(第8自然段)。“开悟”仅指“明白事理,发现我撒谎”(第7自然段)么?非也!探究时,请关注两个人的表现:第一位“美国客人杰米”(第2自然段),第二位“罗姆利外婆”(第5自然段),他们的表现,说明“开悟”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
“开悟”承上启下扣标题“力量”。 承上,已不必再言;启下之处在哪里?探寻时,请发现对“开悟”“力量”进行量化的表述。
【创意仿写】
以“看低自己”为题写记叙文。写一件因低调而受人尊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