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荣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28所,全日制在校生近900万人,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则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一大突破。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1年,美国联邦教署署长马兰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后,再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情况,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而这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几乎完全缺失,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依然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与机制;其次是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和规划;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的人才等。
高职教育发展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坚持全程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相结合、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相结合,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实现学校、政府与市场机制间的合理分工和调节。高职院校应将就业教育纳入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并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等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相融合,建立与人才市场联动的机制[2],这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就业体制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学历不能保证就业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专业和质量的人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建立一套市场信息反馈与跟踪调节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机制的评价意见,要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来抓,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个性特点,合理选择职业,尽可能使学生就业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人的职业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探索阶段,此时期对于自己的能力、性向与兴趣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也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就应主动对学生进行性向测评,建立班级学生档案,帮助他们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并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有了素质过硬的就业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要抓好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建立选拔机制,挑选素质过硬、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就业指导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就业师资队伍中来。其次是要注重这支队伍的培养,定期安排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努力做到全员专家化和职业化。最后,要给就业指导人员提供深入企业学习调研和沟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市场,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便学校及时调整专业或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拥有一支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面对各种情况,以在不同的形势下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全面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也就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向大学生传播丰富、正确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及培养健康的精神状态等[3]。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就业指导过程中,将“1+1+1专业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4]。将就业指导嵌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专业教育平台,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构建由新生入学到毕业顶岗实习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其就业指导内容各有侧重,使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图1 “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指导存在着个性化、连续性的特点。职业指导应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特点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地自我定位,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职业指导需要学校进行连续的、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初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有目的地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牢牢抓住职业指导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而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例如,聘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或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相关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调整职业目标,确立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比较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及存在的不足,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作出科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发向。当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辅导员或公共课老师组成。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进行。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而且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专、兼和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水平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队伍[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机会,实施相关职业的培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执行相关职业规范的素质要求。以此,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尽快将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向就业和职业岗位能力转变,为其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集心理指导、信息采集、政策运用、技巧传授和组织协调于一体且开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建立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刘清涛,伊宏伟.谈高职教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8):79-80.
[2]陈寿才,杨文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165-166.
[3]杨东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60-161.
[4]张宏彬,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11-112.
[5]张筠.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J].考试周刊,2012,(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