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厉吉霞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1],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手段、方法的进展,本病的治愈率逐渐提高[2]。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3],加用纳洛酮治疗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HIE 8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HIE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4]。42例,女38例,年S龄30 min~1 d,平均(12.14±4.23)h,体重1500 ~4000 g,平均体重(1950.56 ±156.78)g。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迷)、肌张力减低或增高,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40例,均排除其他感染、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相同的临床表现的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病情轻重、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即予以三大支持及对症治疗。三大支持治疗即①清理呼吸道、吸氧以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保证酸碱的平衡。②维持良好的血流灌注,以保证脑部良好的血流灌注。③保证营养充足,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保证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及代谢所需的能量。对症治疗主要从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并给予降颅压,应用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生素C、维生素E等氧自由基的应用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3~0.05 mg/(kg·d)入5%葡萄糖30 ml静脉滴注,1次/d,3~4 h内滴完,连用5 d~7 d。重症患儿在有明显发绀及呼吸衰竭时临时加用0.1 mg,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0.4 mg。同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及予以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1.3 检测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NSE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疗效评价 显效:用药3~5 d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NSE恢复正常水平;有效:用药5~7 d症状明显改善,原始反射部分恢复,NSE较前下降;无效:用药7 d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原始反射未恢复,NSE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的处理使用 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 1、2、3、4。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神经行为评分比较(例,%)
表3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d)
观察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t值 P值3.8±1.4 2.1±1.1 2.132 <0.05肌张力恢复时间 5.2±1.5 3.6±1.1 1.834 <0.05原始反射恢复时间 7.5±2.4 4.6±1.3 1.643 <0.05吸允能力恢复时间 8.1±2.2 4.3±1.5 1.896 <0.05住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16.8±4.3 13.2±4.6 3.234 <0.05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SE的变化比较(±s,μg/ml)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SE的变化比较(±s,μg/ml)
注:c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NSE(μg/ml) 治疗后7 d NSE(μg/ml)观察组40 95.354.16 39.783.45 40 96.434.21 19.651.68 c对照组
HI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载、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基底节大理石样变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局灶性或多灶性脑梗死为主要病理改变,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及遗留并发症,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等。研究证实[5,6]β-内啡呔、NSE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HIE患儿血清NSE浓度早期即可升高,且升高的幅度及其动态变化与HIE患儿的脑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动态检测血清NSE浓度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病情检测、及时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且β-内啡呔含量显著增加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加重低氧血症、酸中毒,释放越多病情愈重。故治疗重点应是降低血清中NSE的水平,拮抗β-内啡呔阻断其毒性作用。以促进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减轻并发症。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可消弱HIE时的应激反应,可减少脑及垂体β-内啡呔的释放,拮抗β-内啡呔从而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并由此减轻了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减轻脑水肿,防止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并同时解除了HIE时脑组织内的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乳酸含量上升的代谢紊乱。纳洛酮还可抑制自由基的释放,稳定细胞膜,改善组织氧合作用,抗凝、降低血液粘稠度,且具有非特异催醒作用和解除呼吸抑制[7,8]。本研究结果亦提示可能与纳洛酮治疗能减少血液β-内啡呔的释放,拮抗β-内啡呔的效应,阻断继发性脑损伤,减少NSE的释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1]郑晓艳,蒋纪文.纳洛酮的临床应用进展.西南军医,2008,10(2):121-123.
[2]刘丽莉,张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5(2):49.
[3]陶会霞.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08,7(4):33-34.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584.
[5]付雪梅,李炜如,姚裕家,等.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猪海马皮层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1):160-161.
[6]李石志,肖农,周红堡.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药物治疗进展.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1):67-69.
[7]吕建飞,丁以华,陈伟琴.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6,13(5):807-808.
[8]顾远平.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424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