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7个国家的57名女航天员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其中有6名女航天员执行过5次太空任务,还有多名女航天员同时参加过任务。她们为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同时创造了载人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
1962年2月,捷列什科娃进入空军航天员训练中心(即后来著名的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航天员大队第2分队。1963年6月16日,年仅26岁的她驾驶着东方-6宇宙飞船,同前两天发射的东方-5编队飞行。她在太空一共飞行了70h40min,绕地球48圈。飞行期间捷列什科娃患上了空间运动病,几次通信联络都未回话,外界至今不清楚是设备出了故障还是另有原因。根据飞行计划,她要进行手动控制飞船的操作,但这一操作被取消。在飞行中她因面包太干难以下咽,还感到右小腿疼痛。这次飞行的意义在于捷列什科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女性,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在她飞天回来5个月后,与航天员尼古拉耶夫结婚,婚后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从而证明了太空辐射对航天员后来的生儿育女没有多大危害。女儿小叶莲娜降生后迄今,也并没有被发现存在任何健康问题。后来捷列什科娃担任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高级研究员(空军少将)。1994年起,她在俄罗斯独联体国家海外同胞和国际主义合作机构工作,任俄罗斯政府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捷列什科娃于1997年4月30日退役。
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萨莉·赖德
萨维茨卡娅于1982年和1984年2次乘坐联盟号飞船,登上礼炮-7空间站。第一次飞行时, 她在太空中生活了8天,重点研究微重力对女性的影响。在第二次飞行中,她担任飞行工程师,与指令长贾尼别科夫一同出舱作业。她将双脚固定在一个踏板上切割一块金属钛和不锈钢,然后用铅和锡进行焊接,并在铝表面进行涂银试验。此次出舱活动历时3h35min,她的操作娴熟而准确,充分证明了女航天员出舱作业能力不亚于男航天员,她因此而一举成为世界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在苏美激烈的“太空竞赛”中,她在加加林和捷列什科娃之后为苏联赢得这场太空竞赛的第三块“金牌”。此次飞行绕地球轨道186圈,历时11天又19h14min。此后不久,萨维茨卡娅与飞行员维克托·哈特科夫斯基结婚,并于1986年10月喜得贵子,当时她已38岁。这也证明太空行走并不影响女性生育。
1978年,赖德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第8批航天员。在此次获选的35名航天员中包括6名女性,她们是美国首批入选的女航天员。1979年8月,赖德在完成为期1年的训练和考评后,取得了任务专家资格。1983年,她执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STS-7飞行任务,一举成为继苏联捷列什科娃和萨维茨卡娅之后世界第三位、美国第一位进行太空飞行的女航天员。紧接着她于1984年第二次执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STS-41G飞行任务。1985年6月被任命为STS-61M飞行任务乘员,但此次飞行任务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而被取消。后来,赖德加入负责调查此次事故的总统调查委员会。1986年,她被调到美国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任局长助理,负责长远规划和战略计划。1987年,赖德从美国航空航天局退役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武器控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1989年6月,她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教授。2003年,赖德受邀担任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委员。她现担任赖德科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85年,向井千秋被选为日本第一批三名航天员候选人之一,准备在航天飞机STS-47飞行任务中执行“日本空间实验室”的首次材料处理试验任务。此外,还作为STS-90飞行任务中执行“神经实验室”实验任务的后备载荷专家。最终,她执行了2次太空飞行任务:1994年的STS-65任务和1998年的STS-95任务。她是日本首飞女航天员,也是首位2次参加飞行的日本航天员。她还曾被指定为STS-107飞行任务首席科学家的副手,负责协调此次飞行中的科研任务。向井千秋现任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宇宙医学生物学研究室主任,1994年被授予“首相特别嘉奖”。
向井千秋
1985年克劳迪·艾涅尔被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选为法国预备航天员,成为法国首批选拔的唯一女航天员。克劳迪参加过2次太空飞行,而且是第一个飞赴“国际空间站”的女航天员。1996年8月17日,克劳迪乘坐联盟TM-24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执行法国航天局的“仙后座”飞行任务。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克劳迪进行了生命科学(生理学和发育生物学)、流体物理学和工艺学等领域内的广泛实验。2001年10月21日,克劳迪再次进入太空,成为欧盟第一位2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并担任“联盟”飞船的指令长前往“国际空间站”,也是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欧洲女性。克劳迪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让·皮埃尔是同行,也是欧洲航天中心主任。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克劳迪·艾涅尔于2002年6月18日从欧洲航天局退役,进入法国政界,担任法国让-皮埃尔·拉法兰总理主政政府的欧洲事务部部长和科技部部长(2002-2005年)。2008年12月23日,她因服药过度导致昏迷被送往医院救治而幸免一死,这被认为是明显的自杀企图。
2006年,韩国三星先进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山(30岁,未婚)和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素妍(女,28岁,未婚)入选韩国首批航天员。2007年3月,2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训练。2008年4月8日,李素妍搭乘联盟号飞船随同“国际空间站”第17长期考察组(2名俄罗斯航天员)升空。19日飞船返航以弹道方式着陆时偏离预定地点大约420km,且飞船返回舱触地点靠近李素妍的座椅,使她承受了相当于自身体重9~10倍的由胸至背的物理冲击。李素妍回国时,从她走下飞机的航梯起即受到预备航天员高山和警卫人员的掺扶。她与母亲拥抱时,也露出了疼痛的表情。当日在首尔机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素妍也曾坦诚告诉媒体记者,自返回地面以来,她一直承受着疼痛。此外,在太空轨道上,由于不习惯失重环境,她受到空间运动病的困扰,膝盖和脚部因碰撞出现淤青等症状。李素妍的主治医生是之前曾陪同李素妍远赴俄罗斯的韩国航空宇宙医疗院院长郑基荣(空军大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看来李素妍在着陆时,颈部、肩部、背部等处受到了超出预想的冲击。特别是胸椎、腰椎的状况很不好,已达到了影响行动的程度。”郑基荣还表示:“虽然俄罗斯方面通过X光拍片确认了李素妍的脊椎骨没有异常,但目前必须对脊椎肌肉以及神经进行精密诊断。”之后她接受长期住院治疗,半年后恢复。由于韩国与俄罗斯政府的合作是通过商业合约方式,所以在俄联邦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文件上和新闻报道中,李素妍在联盟号飞船上的身份只是一位太空乘客,这使韩国成为继英国和伊朗之后第三个以女性作为太空乘客的国家。李素妍也成为继日本首位女航天员向井千秋之后的第二位亚洲女航天员。
克劳迪·艾涅尔
李素妍
罗伯塔·邦德
邦德是一位医学博士,1983年入选加拿大首批航天员。1992年1月22日-30日执行发现号航天飞机STS-42飞行任务,在“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中舱进行了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实验,此次飞行绕地球轨道129圈,历时8天又1h14min。1992年9月4日,邦德退役并离开加拿大航天局,继续从事她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多所大学任教。目前她主持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新墨西哥大学和波士顿迪更尼斯医院的“立位不耐病患横贯头颅多普勒效应”;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美国爱德华空军基地和美国航空航天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员航天飞行前后的横贯头颅多普勒效应”研究。
休斯-富尔福德拥有美国塔尔顿州立大学化学和生物学理科学士学位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女子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她曾于1978年参加过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第8批航天员选拔,但未能入选。直到1984年1月9日,她才入选负责空间实验室-4(Spacelab-4)飞行任务的4位载荷专家之一,进入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航天飞行训练。1989年2月24日,休斯-富尔福德被任命为航天飞机STS-40乘组的后备乘员。1989年11月,主乘组的罗伯特·菲利普斯未能通过例行体检,休斯-富尔福德因而从后备乘员升为主乘组乘员并得以参加太空飞行。
米利耶·休斯-富尔福德
梅·杰米森
芭芭拉·摩根
阿努什·安萨里
杰米森,这位医学、哲学、人文学、理学和工学博士曾2次向美国航空航天局提出申请,第一次遭拒,第二次有幸成为2000多名申请者中获选的15名航天员候选人之一,并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首位非洲裔美籍航天员。经过系统的航天基础训练,她于1988年获得任务专家资格,被分配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航天员办公室,主要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做发射保障工作和在航天飞机电子设备集成实验室做软件检验工作。1992年,她获得了执行STS-47太空飞行任务的指令。飞行期间,杰米森做骨细胞研究实验,调查航天飞行如何引起骨细胞功能,进一步了解骨骼为何在航天飞行中变得脆弱。由于她喜欢跳舞,是个极敬重艺术创新的人,所以在飞行时随身带了一张艾文艾莉美国舞蹈公司的海报,她认为科学与舞蹈之间有一种关系,两者都表现出人们不得不互相参与的无限创造力。1993年3月,她从美国航空航天局退役。杰米森退役后在西非从事医学知识传播和保健方面的工作。1993年,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杰米森集团,致力于教育及启蒙项目的开发,研究、推销和发展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其中包括“阿尔法”通信卫星及为非洲建立遥测医学系统等项目。
1998年1月,原来作为太空女教师麦考利夫后备航天员的芭芭拉·摩根成为一名职业航天员(任务专家)。2007年8月8日,她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了访问“国际空间站”的STS-118飞行任务,成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1年后第一个成功进入太空的教师。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1985年的“太空教师航天计划”航天员选拔中,摩根曾是获选的2名教师中的一个。从1985年9月-1986年1月,她与首飞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以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乘组全体乘员一同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受训,并被任命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STS-51L飞行任务乘组载荷专家克里斯塔·麦考利夫的后备。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导致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壮烈牺牲。1986年3月-1986年7月,摩根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对全美各地的教育组织发表演说。1986年秋,她回到爱达荷州继续她的教师生涯。她在麦考尔-唐纳利小学教二、三年级,并继续为美国航空航天局人力资源和教育部工作。她作为获选太空飞行教师的职责包括公开演讲、教育咨询、课程设计,以及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邦特别工作组工作,为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工作的女性和少数民族服务。在2007年完成太空授课任务后,摩根于2010年6月27日宣布离开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她是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学教师。
安萨里,1966年9月12日生于伊朗东北部城市马什哈德。她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手缔造了伊美普罗代亚系统公司(Prodea System),成为该公司的董事长。她还曾是电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TTI)的联合创始人和执行 总裁。安萨里家族也是“安萨里X奖”的冠名赞助商。2004年5月5日,在庆祝艾伦·谢泼德亚轨道飞行43周年之际,她和其内弟阿米尔·安萨里捐给“X奖”基金会数百万美元。为表彰他们的捐助,“X奖”被正式更命名为“安萨里X奖”。
最初是让日本商人榎本大辅作为第4位太空游客,搭乘预定于2006年9月发射的联盟TMA-9飞船上天,随第14长期考察组前往“国际空间站”做访问飞行,安萨里则是榎本大辅的后备,这2人一起在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2006年8月21日,榎本大辅因健康原因在离发射还剩28天时被停飞,次日,他的后备安萨里因此升为主乘员组乘员,获得太空飞行机会。
戴维斯于1987年成为航天员。她最初被分配在航天员办公室飞行任务拓展分部,负责为航天飞机有效载荷提供技术支持。随后在飞控中心7次担任航天任务中与航天飞机乘组进行通话的通信专家。戴维斯博士执行过3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STS-47(1992)、STS-60(1994)和STS-85(1997),她在太空飞行时间总计超过673h。其中,在STS-47飞行任务中,她和自己的丈夫马克·李同为一个乘组的成员,有幸成为世界上共同在太空飞行的第一对夫妻。此次飞行绕地球轨道126圈,历时7天又22h30min。令人遗憾的是,这对夫妻最终还是离婚了。
南希·戴维斯(左)和马克·李(右)
艾琳·柯林斯
经过约翰逊航天中心的航天基础训练,柯林斯于1990年7月成为航天员并取得航天飞机驾驶员资格。她曾先后担任过航天员办公室航天器系统分部主任、情报信息主管、航天飞机分部主任和航天员安全分部主任,并执行过4次太空飞行任务:作为驾驶员执行了STS-63(1995)和STS-84(1997),作为指令长执行了STS-93(1999)和STS-114(2005)。2005年1月,柯林斯从美国空军退役。2006年5月1日,她又从美国航空航天局退役,并于同年11月加入安德鲁斯航天公司,担任载人航天飞行和乘员组安全高级顾问。
佩吉·惠特森
1996年5月,惠特森入选美国预备航天员,完成为期2年的训练和考评后,获得任务专家资格,并被分配到航天员办公室业务规划分部从事技术工作。2001年7月3日,她被任命为飞行工程师,与俄罗斯航天员科尔尊(指令长)和特列肖夫(第二飞行工程师)组成“国际空间站”第5长期考察组,并于2002年6月升空赴“国际空间站”,同年12月返回。2007年10月,她作为“国际空间站”第一任女指令长,带领第16长期考察组完成在“国际空间站”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于2008年4月返回。至此,她在太空累计飞行时间为377天,超过任何国家的女航天员,名列世界航天员太空累计飞行时间第21位。此外,惠特森已进行过6次舱外活动,累计39h46min,名列女航天员之首。2009年10月,她开始担任美国航空航天局航天员办公室主任。
苏珊·赫尔姆斯
赫尔姆斯于1990年入选美国航空航天局第13批航天员。她曾执行过5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STS-54(1993年)、STS-64(1994年)、STS-78(1996年)、STS-101(2000年),并于2001年作为“国际空间站”第2长期考察组乘员执行了“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在站期间,赫尔姆斯和飞行工程师沃斯一同出舱,将PMA-3从停泊处重新置于团结号节点舱左舷,以便为意大利制造的“莱昂纳多”多功能后勤舱的到来腾出位置。此次出舱活动历时8h56min,创造了在太空单次舱外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纪录。
苏妮塔·威廉斯
2010年4月7-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第一次送3名女航天员到达“国际空间站”后,首次实现了4名女航天员同时在轨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7名航天员合影。第二排左二为女航天员麦考利夫,右一为女航天员雷斯尼克
1998年6月,威廉斯入选美国预备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第1长期考察组(ISS-1)飞行期间,她作为美国航空航天局驻俄罗斯航天局代表被派往俄罗斯。2002年11月,她被任命为“国际空间站”第10长期考察组后备任务专家。但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飞行计划发生变更,对各乘组进行了重新调整。2003年12月,她被任命为“国际空间站”第12长期考察组飞行工程师,但由于航天飞机复飞日期一再被推迟,所以她离开乘组继续进行小组训练。2006年5月2日,她被任命为“国际空间站”第14长期考察组飞行工程师,12月9日随STS-116乘组升空,11日抵达“国际空间站”。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她以近195天的单次太空飞行时间创造女航天员在轨最长纪录。
2010年4月5日,3名女航天员(美国航天员多蒂·梅特卡夫-林德伯格、日本航天员山崎直子和美国航天员斯蒂芬妮·威尔逊)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STS-131任务,与已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女航天员特蕾西·戴森“会师”,创下人类史上同时身处太空女性人数最多的纪录。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73s后爆炸,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2名女航天员。一位是朱迪思·雷斯尼克,她是首名犹太裔航天员,1979年在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航天训练,1979年8月完成为期1年的训练和评价,作为任务专家被分配至航天员办公室工作,从事多个辅助轨道器研制的项目,包括实验软件、远程操纵系统和训练技术。她曾执行过2次太空飞行任务:STS-41D和STS-51L飞行任务。另一位是莎伦·麦考利夫,即美国航空航天局选拔的“太空教师”。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实施“太空教师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希望将一名教师送入太空能够提高公众对航天飞机计划的关注和兴趣,还可以证明航天飞行的可靠性。1985年7月19日美国副总统乔治·布什宣布麦考利夫获选,后备“太空教师”是芭芭拉·摩根。据《康科德箴言报》记者马克特拉维斯说,是麦考利夫的行为举止使她击败其他选手而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