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雄 崔家林
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人大代表“澄浪联络站”设立在澄浪小区内一条不知名的巷子里。
2012年4月11日上午,南门街道人大工委组织4名新一届人大代表在这里接待选民。不大的联络站挤进了10多名附近居民,平时幽静的巷子一下子喧闹起来。
这次接待的主题是有关横穿小区的澄浪堰路开通后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问题。街道人大工委特地邀请了交警部门和附近学校一起协商,试图在保证道路畅通和改善居住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在联络站接待选民活动,在海曙区已开展了近7年。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2005年8月,海曙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街道工作委员会的决议。同年,白云街道人大工委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在全区首设联丰路和白云庄2个联络站。此后,人大代表联络站逐渐成为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重要平台,海曙区的联络站也由最初的2个增至28个。近5年来,代表联络站共接待群众4225人次,办结各种意见和建议2620余件。
2012年3月15日,一场旨在提高代表接待活动质量与实效的“人大代表接待站工作培训会”在杭州市上城区举行。各接待站站长、副站长和人大街道工委的同志共80余人参加了培训。
作为“代表进社区”活动的有机组成,早在2003年8月,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就在小营街道开展“人大代表接待点”试点工作,并于同年在全区设立了27个人大代表接待点,每逢单月20日,由代表小组集体接待选民。
尽管名称有异,但类似探索,在我省各地不断涌现。桐乡市梧桐街道于2001年成立“代表之家”,为人大代表提供了一个履职交流、联系群众、执行职务的平台;绍兴越城区各街道设立了“人大代表接待工作室”,使代表真正走进了社区……
“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日常摩擦时有发生,‘有问题,去上访已经成为部分居民解决问题的习惯做法。代表联络站建立后,通过代表的解疑释惑,能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协助党委政府部门接待或解决大量的初期信访案件。”直接推动海曙区代表联络站建立的相关街道负责人如此阐述自己的初衷。
正是出于这种维稳的考量,在人大常委会推广联络站模式时,街道才会由衷地给予配合,代表联络站也得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扩展。
不过,从人大角度出发,推广类似代表联络站这种代表选民沟通机制的目的更加清晰: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开辟渠道,为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搭建平台,为新成立的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联络站设立后,不仅使代表有了专门履职和活动场所,而且对街道人大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宁波市海曙区的人大工作人员坦言,各街道人大工委排定代表接待日程后,不但方便选民反映问题并进行监督,也有利于代表及早安排、调剂好本职工作,避免与履行代表职责相冲突。同时,由于接待工作是固定、经常性的,也有利于积累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惯例和制度。
“此外,代表履职也相对均衡了。接待工作采用轮流制,每位代表都被安排了接待任务,至少在接待方面,代表履职的表现实现了相对均衡。”上述工作人员说。
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接待点等得以铺开的另一个不可忽视背景是,中央2005年9号文件下发,就代表工作和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
代表联络站的实践,可以当作贯彻实施9号文件的典范。一位人大制度研究专家曾如此充满激情地评论道:“最基层的朴素实践和最高层的宏观指导在这个时候不期而遇,两者之间如此之合拍,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综观代表联络站的设立和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程。先由白云街道创设,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后取得初步经验,再由常委会深入发掘和自上而下地推广。”海曙区人大常委会的一份调研报告这样总结代表联络站的发展路径,认为,“这一进程一改以往单纯由常委会设计创新路径、再自上而下推开的固定模式,为人大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绕不开的三个难题
我省各地人大代表联络站之类的实验,似乎已探索出了一条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可行之道。不过,在各地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共性问题随之出现。
第一个是判断题,就是判定群众所提出的事项是否应该受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人大监督的对象是“一府两院”,应当受理群众对本级“一府两院”工作的反映,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却往往模糊。
海曙区月湖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曾经接待过一个民事纠纷当事人,其对经过两审、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仍感到不公,希望代表介入。这让负责接待的人大代表极其为难,因为即使判决存在问题,监督法出台后,人大的个案监督也已被“叫停”。此外,在平常还有大量的因为政策和历史原因造成的老信访事件,即便受理了也难以解决。
对此,海曙区人大常委会认为,联络站诞生时间不长,亟须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因而对接待范围的框定可以先原则、模糊一些,留一些可供灵活操控的空间。
为此形成的一般做法是,联络站应当受理群众反映的属于区人大常委会和区“一府两院”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如果反映的事项超出上述范围,通过代表及各方努力也能够求得解决的事项,区人大代表可以与街道人大工委协商决定是否受理。同时,对于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事项,以及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诉、检举和控告,联络站则断然将之排除在外,不予受理。
第二个是问答题,即如何让代表回答好群众提问。
不少参加过接待的人大代表自责:群众反映的内容包罗万象,而自己的知识面却是有限的。也有代表抱怨:个别来访群众情绪激动,缺乏理性,对于这部分人自己实在不知如何去交流和安抚。
造成上述现象,既有代表素质方面原因,也是由于群众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致。一些基层人大工作人员坦陈,接待工作是一种讲究现场效果的工作,相比信访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数代表缺乏接待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处置矛盾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接待的效果有时难免不尽如人意。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街道人大工委在继续加强对代表知识培训的同时,还采取了许多办法。如对接待工作设定主题,安排相关行业的代表进行接待;优化接待代表的组合搭配,邀请“一府两院”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另外,还通过提前公告,将接待代表的身份、职业、特长及时告示群众,让群众有的放矢地寻求代表帮助。
第三个是选择题,即对于群众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渠道或方式反映给“一府两院”解决。
在联络站运行初期,街道人大工委有两种惯常做法,一种是由代表填写表格,提出闭会期间的建议;二是交街道人大工委协调。一段时间过后,这两种做法都有一些副作用,前者使得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数量激增,对政府办理和常委会督办工作造成了许多压力;后者让街道人大工委不堪重负。
为此,海曙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多渠道、多主体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群众反映的事项,负责接待的代表是处理的责任人,要求代表对于区级职责范围的事项,通过视察、约见部门负责人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意见建议,也可以向区人大提出建议;当街道内其他代表对事项的处理具有优势或资源时,接待的代表可以向街道人大工委建议转交处理;对于接待中遇到的大量的属于街道职能范围的事项,则可以交给街道人大工委督促解决。
而在杭州市上城区,则建立了与单月20日代表接待选民活动相配套的单月25日的“主任接待日”制度。
当每单月20日代表进人大代表接待点接待选民与群众后,各人大街道工委及时将代表反映的选民与群众意见、要求进行梳理、归类,25日,区人大常委会领导轮流到各“人大代表之家”接待代表,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凡涉及到的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一律到场,对于政策性问题,当场予以解答;对于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由区人大常委会领导进行协调,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当场予以解决;而对一些疑难复杂的问题,会后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研究,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代表。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2009年9月24日下午,在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的联丰路人大代表联络站,海曙区人大代表罗红媛、崔航等正在接待选民。在空隙时间,她们围在一台电脑前,时而讨论商议,时而打字输入,忙得不可开交。电脑屏幕上,不断有访客进入、留言,向代表提出有关问题。
参加网上交流的代表和网友知道,从这一天起,海曙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走入了一个新时代——网络时代。
代表联络站设立初始的热潮过后,一些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发现,前来反映社情民意的群众中,大多为老年人,中青年人比较少见。他们明白,这是由于联络站活动都安排在工作日,年轻人忙于工作,无暇来访。
考虑到这个群体的需求,海曙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借用网络,在联络站工作基础上,推行代表网上接待。在各方推动下,自2009年开始,各街道人大工委借助街道的网站,新设置了“网上联络站”栏目,定期组织代表在网上接待选民。
海曙区的做法,在浙江并非个例。一些基层人大陆续推出“网上接待室”、“网上直通车”、“代表QQ群”等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做法,将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接待点从现实社会“搬到”了网络世界。
杭州市上城区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深入推进“代表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也提出,要积极探索网上接待。
“网上接待和社区接待相结合,既保证了代表与选民面对面的接触,也保证了代表的接待时间,解决了兼职代表时间安排上的困难。”“接待工作资料便于查阅和保存,对于所有的代表来说都可以查阅(除涉及个人隐私),这种形式对于代表整体了解社情民意具有积极意义。”上述报告如此写道。
不过,这也对参加接待的人大代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工作中,网上接待与联络站接待往往同时进行,负责接待的代表,既要在联络站与来访群众面对面交流,也要抽空进入网络虚拟空间,与网民开展对话。部分街道在组织代表与网民的即时交流的同时,又增设了网民预约提问环节——在网上接待日的前几天接受网民网络留言,集中梳理后再由代表对问题进行归纳整合、答复。
海曙区人大代表李峥艳多次参加过联络站接待工作。在第一次被安排网上接待时,没怎么上心,心里估摸着“没准和QQ聊天差不多”。直到踏进活动现场,才感到不是想象中那样。网民向她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有些还很尖锐、敏感,而且需要代表即时回答。李峥艳心里这才“有了些紧张”。
海曙区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联络站接待和网上接待看似相似,实际上差别很大:“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信息传导速度快,而且交流者可以调动手势、体态、表情来加大信息和思想的传递强度,促进相互理解;而代表网上接待以文字为单一信息传导渠道,打字、发送环节多,效率低,表达不当还容易产生误解。”
此外,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性和匿名性还容易造成网民言论的极大张扬和不负责任。
在海曙区白云街道2012年第二期网上接待活动时,有网友反映了他被某电信企业拖欠余款,希望人大代表主持公道。代表回答:这个事情应该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这符合人大不介入司法纠纷、不直接处理问题的原则,该网友也不持异议,但旁观的一些网友对此回答非常不满,在网上留言,指责人大代表素质低下,人大监督作用发挥不力。这些言论,无疑对代表的应对能力和街道人大工委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接待开启了代表工作新的一页,人大代表越来越难当,联络站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一位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为此感慨不已。
摄影蔡荣章
相关链接
街道人大工作的发展脉络
我国街道人大工作发轫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人大常委会。1998年,作为太原市的新建区,小店区管辖的范围既包括城区,也包括农村。区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街道不是一级政权组织,没有人大工作机构,无法形成对街道工作的有效监督,人大代表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探索,在当年7月,小店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先后建立了人大工作委员会。山西省委和太原市委充分肯定了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于2000年在全省全面推广。
2000年,北京市东城区设立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这是在真正的纯城区设立街道人大工作机构,随后这一做法在全国大中城市迅速推广开来。
2001年7月29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太原市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条例。条例规定了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是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在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重点是宣传法律法规,加强代表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反映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对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单位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居(村)民委员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以及承办代表的选举和其他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