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北京市 100089)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布劳格(Blaug M.)等认为,失业是大学生不愿降低保留工资的结果。[1]温德兰德(Wendlandt M.N.)等认为,缺乏工作经历、不当预期、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成为从学校到工作转移中的主要问题。[2]曼森(Manson G.)指出,实习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3]曾湘泉的调研表明,人力资本是影响就业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4]黄敬宝的典型调查验证了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影响。[5]刘丽玲发现,就业能力决定初次就业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但大学生高估了就业能力。[6]张晓满认为,信息渠道和参加宣讲会有积极的作用。[7]
本文提出4个命题,并通过2010年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加以验证。
命题1: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命题2:就业意愿影响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命题3:就业行为影响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命题4: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受宏观就业环境的影响。
采用逻辑斯蒂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是否就业”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前者体现了大学生在高校积累的人力资本的存量,后两者体现了为实现人力资本价值而作出的努力。
数据来自2010年6月的抽样调查,有效问卷1412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占0.1%、1.9%、7%和4.5%,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分别占4.6%、4.9%、4.5%、5.5%、5.6%、2.5%、8.5%,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分别占8%、6.4%和6.8%,首都师范大学占4%,中国农业大学占6.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12.9%,中央民族大学占5.5%。专业分类上哲学占0.4%,经济学占12.9%,法学占3.6%,教育学占0.3%,文学占12%,历史学占0.7%,理学占8%,工学占41.9%,管理学占15.5%。①调查对象来自于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男、女生分别占55.8%和38.8%。准备就业又积极寻找工作的627人,构成本研究的样本。
1.综合素质
第1个指标是政治面貌,将中共党员赋值为1、其他情况赋值为0;第2个指标是成绩名次,将成绩处于最后25%的大学生作为基准变量、赋值为0,将处于前25%和25%~75%看作优秀组和中等组,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3个指标是英语,将通过国家4级作为基准变量,将没通过4级和通过6级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4个指标是计算机,将通过国家2级作为基准变量,将没通过2级和通过3级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5个指标是其他证书,②有赋值为1,没有赋值为0;第6个指标是发表论文,公开发表过论文赋值为1,否则为0;第7个指标是学生干部,是赋值为1,否为0;第8个指标是实习,有2个月以上的实习经历赋值为1,否则为0;第9个指标是奖学金,有为1,无为0。作为因变量,实现就业的赋值为 1,未就业赋值为0。运用SPSS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B值为 0.04,表明政治面貌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为正,根据B系数的指数(Exp(B)),与非党员大学生相比,党员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概率是1.05倍;但从沃尔德(Wald)值或显著性(Sig)来看,影响不显著,即代表性不强。③优秀组和中等组就业的概率分别为1.13和1.11倍,正面影响较强,但不显著。没过4级和过6级的大学生就业的概率是0.94和1.04倍,即英语有助于实现就业,但过4级比过6级的影响力更大,也不显著。计算机没过2级和过3级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即过计算机2级的意义不大,显著,而过3级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不显著。其他证书的影响为负、也不显著。发表论文和实习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干部和奖学金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也不显著。综上所述,政治面貌、成绩、英语、计算机3级、干部、奖学金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计算机2级、其他证书、发表论文和实习没有正面作用。B值的平均值为-0.006,④从总体上否定了命题1。
2.就业意愿
第1个指标是就业地区预期,将就业期望为北京作为基准变量,将在其他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作为3个虚拟变量。北京的就业环境较好、竞争更激烈,选择北京的就业意愿较高、就业的难度较大。第2个指标是城乡预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为1、不愿意去的为0。前者扩大了搜寻范围,更容易就业。第3个指标是就业行业预期。根据2008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8]将就业行业粗略地分为高工资行业和低工资行业,前者包括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煤水、采掘、地质水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党政社团,后者包括农林牧渔、建筑、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制造、社会服务、房地产、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期望在高工资行业就业一般更难,期望为高工资行业或低工资行业的赋值分别为1和0。同时,将其他行业作为基准变量,而将选择最多的党政机关社团、金融保险和教育文化作为3个虚拟变量,其就业难度更大。第4个指标是单位性质预期。不同单位有工资差异,还有求职、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非货币性利益差别,缴纳“三险一金”的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分别作为3个虚拟变量。第5个指标是期望月薪,以3000元以下为基准变量,将3000~4999元、5000元及以上作为2个虚拟变量。
表1 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期望在北京就业相比,就业意愿为其他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B值分别为-0.552、-0.331和-0.493,降低地区期望并不能增加就业的概率,前者的影响显著,而后两者不显著。愿意去农村的B值为-0.419,降低城乡期望没有意义。期望为高工资行业的B值为-0.163,降低行业期望有助于就业,但不显著。具体而言,就业期望为党政机关社团、金融保险和教育文化的B值分别为-0.588、-0.202 和-1.286,除教育文化,其他两个不显著,避开这三个行业有利于提高就业率。期望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B值为-0.297、-0.567 和-0.214,除事业单位,两个都不显著。即选择外资、民营企业等体制外单位更容易就业。期望月薪3000~4999元和5000元以上的B值为0.489和0.315,但不显著。可见,就业期望为低工资行业、非党政机关社团、非金融保险、非教育文化、非党政机关、非事业单位、非国有企业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期望在其他沿海、中西部地区、去农村、月薪3000元以上有负面作用。B值的平均值为0.055,表明就业意愿有一定的影响,降低就业意愿能提高就业率,总体上支持命题2。
3.就业行为
第1个指标是收集信息。将收集时间20小时以内作为基准变量,将20~49小时和50小时以上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2个指标是投递简历。将投递20份以下作为基准变量,将20~49份和50份以上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3个指标是主动联系。将联系用人单位5次以下作为基准变量,将5~9次和10次以上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4个指标是求职费用。将1000元以下作为基准变量,将1000~2999元和3000元以上作为2个虚拟变量。第5个指标是参加面试,体现为面试准备而投入的劳动量。将面试5次以下作为基准变量,将5~9次和10次以上作为2个虚拟变量。
结果表明,与20小时以内相比,收集信息20~49小时和50小时以上的B值分别为0.081和0.22,多收集信息有助于就业,而且50小时以上的作用更突出,但不显著。投递简历20~49份和50份以上的B值为-0.195和-0.496,多投没有意义,但不显著。联系5~9次和10次以上的B值为0.171和0.112,影响为正,但存在边际递减的现象,也不显著。求职费用为1000~2999元和3000元以上的B值为0.648和0.074,前者显著,后者不显著,表明增加物质投入有价值,但也存在边际递减现象。面试5~9次和10次以上的B值为-0.031和-0.266,但不显著。即收集信息、主动联系、求职费用等有助于就业,但投递简历和面试过多反而不利于就业,显著性总体不高。B值的平均值为0.032,表明就业行为越积极,越可能实现就业,从总体上支撑了命题3。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为我国就业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会影响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吗?笔者将本次研究与2008年的研究进行比较,加以检验。[9]
1.综合素质
从变化趋势来看,积极影响上升的指标有英语6级、干部、奖学金,下降的有政治面貌、学习优秀、学习中等、英语4级、计算机2级、计算机3级、其他证书、实习。从影响程度来看,三大积极影响因素由2008年的英语4级、实习和学习优秀变成2010年的奖学金、学生干部、计算机3级,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综合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素质的总影响力由2008年的0.338变成2010年的-0.006,呈下降趋势,表明人力资本的影响减弱。从显著水平来看,2008年有显著积极影响的有学习优秀、学习中等、英语4级、实习,而2010年无显著积极影响的指标,反映出随着就业环境变差人力资本的影响减弱。
2.就业意愿
积极影响上升的指标有高工资行业,党政机关社团、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月薪3000~4999元,即降低行业和单位性质期望的积极影响增大了;下降的有其他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去农村、月薪5000元以上,上升居多。三大积极影响因素由2008年的中部地区期望、事业单位期望、高工资行业期望变为2010年的教育文化行业期望、党政机关社团期望、事业单位性质期望,即行业期望代替地区期望成为主要方面。总影响力由2008年的-0.158变成2010年的0.055,表明降低就业意愿对就业率的作用增强。2008年无显著积极影响的指标,2010年有教育文化和事业单位,表明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差,就业意愿对就业的作用增强。
3.就业行为
除了支出费用1000~2999元,所有指标的影响都下降了,积极行为的影响减弱。2008年三大积极影响因素是面试10次以上、面试5~9次、投递简历20~49份,而2010年三大影响因素是支出费用1000~2999元、收集信息50小时以上、主动联系5~9次,发生了较大变化。总影响力由2008年的0.491变为2010年的0.032,呈下降趋势,积极寻找工作的作用在下降。2008年投递简历20~49份、面试5~9次、面试10次以上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2010年只有求职费用1000~2999元有积极影响,也说明就业行为的影响下降了。
综合看来,这印证了命题4。综合素质的影响明显下降,就业意愿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就业行为的影响下降,总体影响是下降的。一方面说明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就业行为的影响在下降,只有降低就业意愿才有意义,产生了拥挤效应,即拥有同样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就业更困难了;另一方面,说明在大学生就业机制中,存在着社会资本等非人力资本因素,[10]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就业。
1.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也是想获得更高的收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无法就业,就业结果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什么样的大学生才能获得就业竞争优势?研究表明,综合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体现,尽管总体上不能提高就业概率,但很多指标的影响为正;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对展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起重要作用,能促进就业。因而,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并在寻找工作中灵活调整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当然,不同指标的影响不同。政治面貌、成绩、英语、计算机3级、干部、奖学金,期望为低工资行业、非党政机关社团、非金融保险、非教育文化、非党政机关、非事业单位、非国有企业,收集信息、主动联系、求职费用等因素都有助于就业。大学生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要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作好就业准备。
2.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变化
与2008年相比,2010年人力资本的总体作用减弱,即随着我国就业环境变差,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减弱。认真学习的大学生获得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能灵活调整就业意愿并努力寻找工作,却无法就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会打击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导致“弃考”、“弃学”现象,最终会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顺利就业。打破体制性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并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双方匹配。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信息发布、面试、录用等环节,确保透明、公开、公平,让拥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
再次,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资金等方面扶持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增量型”就业之路。
*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项目“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82040311)的部分成果。
注释:
①空缺项是指被调研者没填写,空缺项没计入,因而各比例之和可能不足100%。下同。
②包括证券从业证、会计从业证、秘书、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师、信息化工程师、汽车维修、普通话、英语口语、雅思、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GRE)、英语竞赛奖、日语、韩语、驾照、篮球裁判、国家运动员、古筝、营养师、优秀干部、优秀志愿者、献血证、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奖、首都挑战杯奖、天华杯奖、用友证等。
③当B>0时,自变量的影响为正,绝对值越大,影响就越大。在α=0.05时自由度为1的分布的临界值为3.84,沃尔德值(wald)大于3.84、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上显著。
④“英语无”B值为负,体现了没过4级与过4级的差距,即英语的作用通过“英语无”B的相反数来表示;对于计算机证,就业意愿中的高工资行业,党政机关社团、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月薪的情况类似。
[1]Blaug M.,Layard R.,Woodhall M..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India[M].AllenLane:The Penguin Press,1969:237-239.
[2]Wendlandt M.N.,Rochlen B.A..Addressing the College-to-work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Career Counselors[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8,35(2):151-165.
[3]Manson G.,Williams G.,Cranmer S..Employability Skills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What Effects do They Have on Graduate Labour Market Outcomes?[J].Education Economics,2009,17(1):1-30.
[4]曾湘泉.“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5-254.
[5]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8-59.
[6]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82-90.
[7]张晓满,汪贤裕.大学生就业行为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5):53-55.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55-157.
[9]黄敬宝.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基于2008年北京大学生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16-21.
[10]胡永远,马霖,刘智勇.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