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浩 耿庆山 薛允莲 (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030)
居民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能直接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本地区社会卫生水平、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了解广东省居民的高危死亡原因,评价其健康状况和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卫生保健措施、合理配备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广东省卫生统计信息简本2009》的病伤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1.1 资料来源 人口和死亡资料来自《2010广东统计概要》,以广东省八市区:广州荔湾区、广州番禺区、佛山禅城区、佛山顺德区、中山市、四会市、英德市、揭东县作为死因调查点,进行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Excel检验。
2.1 前10位死因 广东省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死因顺位基本相同,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均排在前3位。心脏病是女性的首位死因,恶性肿瘤是男性的首位死因。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恶性肿瘤中前3位的死因分别是肺癌、肝癌和胃癌。见表1。
表1 广东省8个死因调查点前10位死因(1/105)
2.2 前6位损伤中毒死因 损伤中毒是调查人群和女性的第6位死因,在男性死因中占第5位;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是损伤中毒的首位死因;自杀是女性的首位损伤中毒死因,在男性损伤中毒死因中占第3位。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男性的第2位损伤中毒死因,在女性的损伤中毒死因中占第3位。见表2。
表2 广东省8个死因调查点前6位损伤中毒死因(1/105)
2.3 不同年龄组的主要死因 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不全相同,0~4岁幼儿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疾病;5~14岁儿童主要死因为损伤中毒、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15~59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见表3。
表3 2009年8个死因调查点分年龄组死亡率(1/105)
本文结果发现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是2009广东省居民的前3位死亡原因。
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是恶性肿瘤高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5~14岁儿童中肿瘤死亡占第二位。提示应从个体自身加强健康意识,即从小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或适量饮酒;从社会方面,树立起全社会的大卫生观念,强调全社会人人参与,唤起人们对自身健康负责的责任感,减少能源利用和污染物、废气的排放,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改变愚昧、落后、不健康的风俗陋习,努力营造有利于人群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本研究发现,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是0~4岁幼儿的前三位死亡原因。因此,首先应扩大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加强围生保健管理,提高新生儿救治技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其次,各医疗机构加强对孕产妇的产前诊断筛查,加强出生缺陷的预防,从根本上减少各种先天异常畸形儿、变形和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第三,加强对新生儿的呼吸监护和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技术。只有广泛运用围生医学,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及时、连续、综合的卫生保健服务,才能切实改善其健康状况。
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起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据WHO报告,每年全球有600万人(中国70万人)死于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其中因车祸死亡50万人(中国8.5万人)〔2〕。损伤与中毒外因所致疾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损伤中毒死因一般为非致病因素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与许多不健康因素有关,更多的是健康教育问题。李剑森等〔3〕通过对广东省居民1999~2003年伤害死亡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伤害致死的前3位原因是交通事故、淹死和窒息、自杀。本研究显示,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机动车交通事故和自杀是损伤中毒的前3位死因,自杀是行为人主观的、蓄意的行为,而交通和运输事故从心理学角度也认为是行为人不爱惜生命的一种表现。这提示对全人群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是减少损伤中毒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交通事故目前仍然是广东省居民伤害死亡的第1位原因,与 1991 ~2000 年、1999 ~2003 年的监测结果比较〔3,4〕,交通伤害死亡率还有所上升,从6.99%上升到10.34%,2008年再次上升到16.91%。
肖伟等〔5〕指出宁波市北仑区60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占全人群的56.24%,黄霜等〔2〕对湖南省安仁县2004年居民伤害死亡状况调查发现,自杀和跌倒是老年人伤害的两个最重要的死因。本研究显示,损伤中毒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原因,具有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的现象。这表明老年人群是损伤中毒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加强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工作。
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非致死性伤残后果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王心旺等〔6〕采用图谱法分析广东省居民健康、伤残、死亡三者间的量效关系发现,女性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明显高于男性,男性的损伤与中毒疾病负担则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在呼吸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4类疾病的疾病负担上也均较女性为重。因此,结合本研究结果,根据广东省居民死因的特点,应积极探索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的病因,采取针对性强、服务成本小、健康效益高的干预方式和措施,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居民的健康水平。
1 单亚宏.密云县2001~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202-4.
2 黄 霜,黄民主,李成华,等.湖南省某县2004年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8):1123-6.
3 马文军,曾四清,许燕君.广东省1991~2000年伤害死亡趋势及原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59-61.
4 李剑森,马文军,许燕君,等.广东省1999~2003年伤害死亡情况及死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7-10.
5 肖 伟,贺 佩,陈 坤.宁波市北仑区2002~2007年居民伤害死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2):44-6.
6 王心旺,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伤残、死亡三者间的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