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瑜 陈志勇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一科,江西 九江 332000)
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血浆置换疗法(plad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本文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PE治疗,并评价PE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以及该疗法的安全性,同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6例,其中男79例,女7例;年龄47~77〔平均(60.50±10.22)〕岁;病情:早期27例,中期 30例,晚期29例;PE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为197.85~1012.60 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为9.1% ~38.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生化指标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首先给予前列腺素E、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白蛋白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治疗〔1〕。PE治疗措施:患者在恒温治疗室内,常规行血管穿刺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2〕。采用德国费森尤斯4008S型血液净化装置进行PE治疗。一般2~5次,每次治疗时间2~3 h,平均3.5次,每次置换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 mg静推预防过敏反应,术中每次血浆置换量2500~3500 ml。进行全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跨膜压、动静脉压等数值。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①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②好转:症状消失或缓解,黄疸减轻,TB下降50%,PTA上升20%,整体病情好转缓慢;③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转为重肝,最终放弃治疗或死亡〔3〕。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2)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72 h检测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CHO)、胆碱酯酶(CHE)、血氨(NH3)、PTA、尿素氮(BUN)、肌酐(Cr)〔4〕。(3)各种因素与PE疗效的关系:患者的年龄、病情分期、并发症种类与PE疗效的相关性。(4)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数值变量资料以±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疗效评定 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15例,有效率达58.14%,明显高于对照组(30.2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9,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2.2 实验室指标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所有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中除NH3以外,其他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应的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 s,n=4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 s,n=4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TB(μmol/L) ALT(U/L) CHO(mmol/L) CHE(U/L) NH3(μg/dl) PTA(%) BUN(mmol/L) Cr(mmol/L)对照组 治疗前 388.45±87.53 190.35±55.21 3.45±1.12 2861.54±125.38 72.85±6.35 31.54±6.51 7.86±3.14 185.64±41.24治疗后 328.65±84.12 160.35±51.241) 3.81±1.22 2784.22±132.051)61.58±5.871) 30.51±6.04 7.31±3.08 178.55±38.84治疗组 治疗前 379.75±84.36 191.35±55.36 3.42±1.23 2824.56±124.65 72.50±6.25 31.41±6.09 8.14±3.41 184.24±40.25治疗后 174.54±85641)2)89.68±51.241)2) 4.88±1.181)2)1915.24±125.681)2)58.98±6.201) 40.27±6.321)2) 6.04±3.501)2) 93.84±35.641)2)
2.3 疗效影响因素 43例治疗组患者中有效25例,无效18例。对比有效和无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分期及治疗频次发现,<60岁年龄组患者有效率高于≥60岁年龄组患者(χ2=5.21,P<0.05),故认为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有效率高于中期(χ2=4.34,P<0.05),病情越轻,有效率越高;隔日1次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每日1次或每周2次(χ2=5.52,P<0.05);表明年龄、病情分期及治疗频次等因素均与PE的临床疗效有相关性。见表3。
表3 年龄、病情分期及治疗频次与PE的相关性(n)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出现荨麻疹样皮疹,治疗组中出现血压下降1例,胸闷3例,口唇四肢麻木感4例,术后出现黑便5例。以上不良反应经抗过敏、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均缓解,1例出现血压下降的患者在血浆置换上机前即有血压下降。
慢性重型肝炎在重型肝炎中所占比例极高,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达70%以上〔5〕。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反复且发展较快,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常规内科药物综合治疗疗效不理想〔6,7〕。目前,PE已经成为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PE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可以暂时地、部分地替代肝脏功能,使病变肝脏通过肝细胞再生而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使病人渡过肝衰竭难关而获得生存或等待接受肝移植〔8〕。临床应用的结果证实,单次应用2500~3200 ml置换液置换治疗,可使TB平均下降40% ~60%,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9〕。本文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PE,并评价PE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以及该疗法的安全性,同时解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PE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后 TB、ALT、CHO、CHE、NH3、PTA、BUN、Cr等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本文对影响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60岁年龄组患者有效率高于≥60岁年龄组患者,认为年龄越大,疗效越差;这可能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弱,肝细胞再生能力差,以及常伴有并发症有关〔10〕。早期有效率高于中期,表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的程度与救治成功率密切相关,病情越轻,有效率越高。因此,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PE治疗越早疗效越好。隔日1次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每日1次或每周2次,说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PE频率,才能及时有效清除不断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为肝细胞再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
因此,PE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患者的年龄、病情分期及治疗频次是影响PE疗效的重要因素,为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徐开菊,王亚娟,冯 萍,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3):557-9.
2 占国清,谭华炳,李 芳,等.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估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3):192-4.
3 赵文莉,胡勤明,白宇鹏,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3):214-5.
4 李明霞,尤永森,李 明,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J〕.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1010-11.
5 唐学兰.前列腺素E1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2011;6(4):411-2.
6 胡肖兵,高洪波,廖明儿,等.三种血浆置换与吸附方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3-5.
7 王志荣,朱勇根,高金华,等.血浆置换治疗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12):68-9.
8 武 斌,魏 嵋.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2010;31(18):2451-3.
9 许 扬,张 红.思美泰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26例〔J〕.海南医学,2009;20(7):218-9.
10 刘丽清,郭树榜,吕 昆,等.自拟丹黄养肝汤联合肝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