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泰安广播电视台 节目录制部,山东 泰安 271000)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太阳照亮万物的时候,伴随着光明也产生了不同的阴影。光照强烈则相应的阴影就浓重,光照柔和则阴影就淡薄。太阳东升西落,光源位置高则物体落到地上的投影就短,光源位置低则物体落到地上的投影就长。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正是阴影的存在才衬托出光线的明亮。
阴影,顾名思义,物体本身不被光线照到的一侧为阴,光线经过物体时,在地上背景上留下的黑暗为影,阴影实际是指未被光线照到的物体的表面和投影。只要有光线的照射,阴与影就是同时存在的。电视灯光设计人员在处理阴影时,不仅要处理被照主体的阴面,还要处理主体所产生的投影。这是伴随灯光工作者工作始终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古典绘画到现代的影视,很多的视觉艺术也都依靠阴影来勾勒世界的真实。正是对阴影的巧妙利用,才使影视艺术从平面的屏幕上凸显出立体的世界。阴影成了视觉艺术中塑造人物、刻画环境、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在灯光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光线影调的处理规律就是:较强的光比阴影明显,较小的光比阴影暗淡,无光比就无阴影,但都是造型艺术,各有各的用处。与其他的视觉艺术形式相比,这种较小光比、淡阴影的影调处理模式是电视演播室灯光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电视这一视觉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标清数字摄像机和高清数字摄像机都也已进入了很多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中。尽管数字摄像机的曝光灵敏度和宽容度有很大提升,但与人的眼睛及胶片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彩色电视摄像机的最大容纳明暗光度比仅为1:30。所以,在电视灯光的运用中,只有把光比控制在3:1的范围内,电视摄像机才能拍出理想的画面。
例如,随着光电耦合件CCD像素的提高,与使用同样2/3英寸CCD的标清摄像机相比,高清摄像机的成像面积变小,光照的灵敏度也随之略有降低,但是技术指标要求却有了提高。为了保障高清电视的图像质量,高清摄像机都进行了优化的出厂设置,即根据普遍的光照良好的情况,进行技术指标的调校设置。只有在光线良好的空间内,拍摄出的画面才会层次丰富、色彩艳丽、图像通透。因此,电视灯光的运用就要在照明的小光比的范围内,调整修饰空间内景物阴影的对比层次,适应和满足摄像机的技术要求,保障拍摄出高质量的电视画面。
现在电视台的大多数电视节目都集中在演播室内完成,多摄像机机位、多角度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形式。不同于戏剧舞台,其人物表演的范围是开放式的。对于所拍摄的人物主体来说,有面对面式、双排外向式、圆形会谈式、主宾中心式等类型。因此,摄像机及摇臂摄像机的使用都是多角度不同高度的架设。所得到的电视画面有远近、有俯仰。电视演播室是一个人工光源照明为主的空间。多光源、多灯位,容易造成纷乱的光影。阴影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电视画面质量。
例如,录制节目中一个人物的正面受光是明亮的,是适合正面摄像机的拍摄需要的;而人物的两侧面的暗部也要加强光亮冲淡阴影,不仅要满足正面机位的需要,也要适应侧面机位的曝光条件,并保证拍摄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画面影调的一致性。那种明暗反差大、光影对比强的照明显然不适合这样的拍摄模式。
现代化妆技术的发展,对电视灯光利用光影明暗进行塑形的功能要求大大降低。现在,化妆产品功能越来越丰富,从业人员的化妆水平越来越高,化妆效果也是越来越好。名目繁多的遮盖粉霜,多种色彩的妆剂,能把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装扮得光彩照人。许多的播音员、主持人等出镜人物往往通过化妆美容来弥补自己脸型五官的瑕疵。比之用灯光光影来遮挡修饰人物的面部的不足,化妆来得更直观有效。
例如,现在各大电视台的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照明细腻柔亮,已经很难辨清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有阴影的痕迹。在许多电视剧拍摄中,明星亮相的所谓“苹果光”,都是大量柔和泛光灯的使用辅以反光板、柔光纱等手段,来达到微光比、无影化的效果,以掩饰皮肤的质感,柔化美化明星的面容。这也是现今比较受电视观众喜欢的一种照明趋势。
从电视摄像机的特性到现代主流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及电视观众的欣赏趣味,都对电视灯光有着特殊的要求。要想获得良好的电视画面,电视灯光工作者就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调节明暗光比影调,控制和消除阴影。
在电视演播室录制工作中,所拍摄的主体对象主要是人物。在对人物布光的的操作中处理最多的阴影就是人物活动产生的阴影。人最能传情达意的重要部位是面孔。面孔成为布光的主要表达对象。人的面孔是球面状的立体的形态。在正常的照明过程中,它产生阴影的部位也是有规律的,常常是在鼻子的两侧、下面,下颌边缘和面颊两侧。这些是对阴影的控制中要重点注意的部位。消除减弱人物这些部位的阴影,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柔,就是改变光线的性质,由强减弱,由硬变软,来淡化所产生的阴影。常用方法有:
(1)使用柔光型的电视聚光灯;
(2)管状的散射灯具;
(3)电视聚光灯调节焦距,变成散焦;
(4)聚光灯前加柔光纸,改变为柔和的散射光;
(5)使用新型的三基色荧光灯具;
(6)使用新型的多点状光源的LED灯具。
应用以上方法,不同程度改变了光的性质,使光线打到人物面孔上的阴影,边缘软化柔和,阴影与亮部光区光比减弱,也减小了人物的阴影落到背景上的浓度与距离。在空间较小的演播室内,柔和的主光会大大减轻人物投影对周围环境光的影响。
柔和的散射光,对减弱阴影有很大的作用,还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皮肤质感。但是对于一些皮肤粗糙、肤色较黑的人物,不能像直射的光线那样投到皮肤上,要使皮肤泛亮来掩饰人物皮肤的缺陷。柔和的散射光作为人物照明的主要光源,也为人物的化妆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三基色荧光灯目前在新闻演播室大量使用,它色温恒定、光线柔和、发热量小。在它的光照下,人物产生的阴影浅淡而无硬朗的边缘。全部以三基色荧光灯为照明灯具,阴影的控制变得简单和容易。
人们对物体形态的认识,来自于阳光下的观察。人的眉骨、鼻梁、颧骨等部位,都是面部皮肤较薄的位置。阳光下观察,这些部位受光的亮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通过对光的感受,人们才会认识到面孔立体的形态。三基色荧光灯散乱的漫射光,就不能很好地凸显人脸的形态。拍摄的人物画面平淡,立体感不强。因此,可在以三基色荧光灯为大面积基本照明的条件下,又加设小功率180 W陶瓷放电管为光源的冷光型聚光灯作为主光,提高人脸高光部位的亮度。随着人物面部光线层次的增加,其面部的立体型态也就生动显现起来。又因为使用的是小功率的直射光线性质的灯具,在整体曝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既增加了画面光比的微层次,也不会产生新的阴影。
冲,就是用光线去冲淡人物或背景上的阴影。在布光中,当人物的主光布好后,会在人物脸孔的一侧和下颌等部位留下阴影,是图像的阴面。光线直射,影子越实越黑;光线散射,影子变弱变淡。打开辅助光照亮人物面孔的阴面,就是利用光的照明,来照亮冲淡主光产生的阴影。辅光的灯位宜低、宜柔,宜与摄像机方向接近。辅光的照度低于主光,避免产生新的多余的影子。有时主光与辅光照度相同,会在人物的下巴下交叉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的阴影,像一个洋胡子,既不好处理又影响美观。假如辅光照明后,阴影仍较浓,也可考虑加修饰光,来专门冲淡阴影,美化人物。此时要特别注意,光线角度要低,范围要控制得当,光线要柔、散。也可自创一些新工具新方法,让灯具的光线有亮而无影。例如,有的在主持台上暗装荧光灯,有的自制细灯筒,有的利用散光盒子灯加柔光片安在人物脚光的位置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消除人物面部阴影的死角。若背景板有影子投在上面,利用背景灯的光线来冲淡阴影,但不要使景面太亮,喧宾夺主,要调节好与人物面光的光比。
例如,泰安电视台制作的大型讲座节目《泰山讲坛》,专门介绍泰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录制场地选在大学院校的多功能报告厅。主讲人所在的主讲区就是一个小小的讲台,讲台的墙壁上是一幅大型仿作泰山岱庙的古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因为空间的限制,人物与背景的距离很近,而录制模式又是采用电视转播车多机位现场录制。当人物光布设好之后,摄像机得到的画面中景、近景都很理想,但在全景摄像机所拍摄到的画面,1 kW聚光灯为主光所产生的人物的阴影,就投射到了画面背景的左下角。随着人物的举动,影子倒成了整个画面的视觉重心,破坏了电视画面的美感和主体。因空间的限制,多机位拍摄角度的限制,架设背景灯为背景铺光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扩大正面人物辅助光照射的面积来兼顾背景的亮度。同时,又在全景摄像机取景范围之外的背景左侧边架设一台800 W的电视柔光灯,利用遮扉控制照射范围,通过远近控制光照的强弱。这种用局部补光照亮妨碍背景画面美感的阴影,并控制局部的照度与大背景整体的照度相一致的方法。虽然最后还不能把阴影完全消除,但是达到了录制所期望的光线效果。
隐,即在狭小的环境中,提高灯光的位置或移动灯位偏离摄像机取景的范围,灵活地把影子隐藏起来。正规的电视演播室都是由专业人员设计的,演区的空间距离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完全能满足灯光设计者的需要。被摄人物的演区与背景也会保留足够的空间,这为阴影的隐藏处理提供了方便。有时,限于客观原因也会在不太规范的地方建立临时演播室。在灯光调整中,极易碰上阴影的问题。例如,给一个人物布好光后,若背景还有阴影,把灯光位置稍提高一些让影子落到地面或光线向侧面调一些,把影子落到画面之外;或是借用背景板图案有深色的部分把影子隐藏起来。又如,有的画面人物鼻梁较高,采用三点布光时容易产生较长的鼻影,这时可以把光位抬高,让鼻影移藏到鼻子两侧下方的鼻沟里。有时还可以把灯光设在摄像机和人物相向的同一条轴线上,形成与人物平行的正面顺光,把人物产生的阴影隐藏在人物的身后。正面顺光在人的脸上不会产生明显阴影,人脸上产生的少许阴影,都会隐藏到五官的轮廓线里。这也是很多摄像记者外出采访单灯补光照明控制阴影的常用方法。在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拉开人物与背景的距离,使阴影尽量落到远离背景的地面,保持背景画面的洁净。
化,就是利用一些特殊的非发光装置,改变光线的投射性质,把灯光的影子减弱化解掉,像无影灯一样。例如:使用柔光纱结合灯箱做成柔光箱,产生的光线可以达到类似无影效果。可以利用反光板,把直射光线转换成漫射光,来消除灯光的投影。特别是在一些电视广告的拍摄中,往往要求画面明亮柔和,基本是类似高影调的效果,以展现其商品温馨的使用气氛。这要求广告画面中的人物身上不允许存在多余的阴影。对此,可采用散光灯加柔光纸,产生类似柔光箱样的极柔和的漫射光线,以照亮人物。为增加艺术效果,还可利用锡箔面反光板在人物的左侧勾勒出一抹明亮的光斑。直射的聚光灯灯光经过锡箔面反光板的折射,虽然削弱了光强,但仍保持了直线照射的性质,能在人的脸孔上产生光感较强的亮面,而不会产生碍眼的阴影。经过反光板的反射滤掉了聚光灯热光源中的红外线,而显得光质也比较清凉。反光板的运用比较适合单机位小场景的拍摄。
巧,就是巧妙地利用摄像机自带的调节功能,通过改变摄像机内部的参数,来减淡阴影以保障画面质量。在实际拍摄中,遇到大范围的黑、灰、蓝等深色调的环境时,可以改变摄像机的黑电平指数,将电平刻度微调至0.33~0.55,提高背景环境的灰度,减弱过黑、过重、过闷的场景基调。由此,并能减弱人物本身受光的明暗对比,从而使整个电视画面柔和一些。同样道理,在大面积的中灰和浅灰的具有中间色调特点的拍摄环境,可以降低一些黑电平的调节刻度,来增加整个画面中黑的成分,增强与被摄人物的受光明暗对比度,使整个画面基调可以显得“重”一些,立体感强烈一些。但若使用不当也会让电视画面显得发“毛”,发亮或沉闷,缺乏层次。
例如,泰安电视台在为电视系列专题片《问渠》制作主持人串联词时,编导要求在全黑的背景前,用一道侧光照亮主持人以衬托出这档寻访历史类节目的厚重感。对于这种背景是黑色,人物除了受光部分之外也有较重阴影的画面,为了保证人物光亮部分的层次,摄像机会通过内部预设的微电路自动压缩画面中暗黑部分的光比层次,但显得黑色部分更黑,人物面孔的暗部也成了漆黑一片。这显然不是理想的效果。尝试在人物暗部的一侧进行辅助光照明,人物的面孔暗部虽有了些亮度,但光影比例效果生硬,仍达不到理想的摄制要求,于是,又利用摄像机的控制系统CCU的黑电平调节,适当微调画面暗部的亮度增益,减弱黑暗部分的光比层次。这样,人物面部明暗边缘的转换柔和自然起来,也减轻了辅助光的调整难度。
阴影是挥之不去的,它与光相伴而生。随着现代电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必定会推出更多的新设备、新方法。面对着多样的电视制作形式和需求,只有熟悉了阴影的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光与影,创造出富有魅力的电视画面。
[1]陈振良.电视照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