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莹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北京 10004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典型特征为气流明显受限,且气流受限程度是不完全可逆的,呈现一种进行性发展病症,可能与患者肺部对吸入的烟雾等过多的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引起的机体异常炎性反应的发生相关,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的呼吸困难,常伴有胸闷、咳嗽、气促、乏力等临床症状[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5-6],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研究报道,有效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7]。为了探讨程序式居家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我院选取8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86例,其中,男 49 例,女 37 例;年龄57~76 岁,平均(64.8±10.5)岁;病程4~18年,平均(9.3±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8],排除患有其他心肺脏疾病的患者。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糖尿病17例。按功能性呼吸困难分级可以分为0、Ⅰ、Ⅱ、Ⅲ、Ⅳ级[7]。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43例为对照组,采用程序式居家护理患者43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平均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通过与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沟通,每月定期在社区内举办COPD有关知识的宣传和讲座,并定期进行更新,通过自学的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采取治疗相应的措施。
1.2.2 观察组 采用程序式居家护理。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三次评估,辨别患者亟需解决的各种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程序式居家护理,找出患者需求度最高的疾病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号入座,为患者制订可行有效的护理方案,监督其实施并对其结果进行目标评价,每隔8周进行一次考核,对护理方案进行修正。由专业的检测人员使用肺功能仪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1)和第1秒用力呼出量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
护理干预24周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SF-36评分。该评分为36个问题[9],共9个维度,主要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时将条目均行正向化处理后逐项计分,按标准积分转换公式将得分转换成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方面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最高得分-该方面的最低得分)×100。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FEV1(%) FEV1/FVC对照组观察组43 43 t值 P值46.2±10.6 57.5±13.8 6.891 0.017 53.4±11.7 65.1±12.9 6.386 0.021
观察组呼吸困难0、Ⅰ、Ⅱ、Ⅲ、Ⅳ级分级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各个级别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呼吸困难分级情况比较[n(%)]
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其心理负担很重,往往具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失去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只有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才可以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达到最佳状态。常规护理只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定期培训,不能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和面对面的有针对性治疗,患者之间的病情有所差别,个别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而其他患者则大打折扣。
程序式居家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常规护理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患者的整体护理作为指导思想,将患者的需求作为治疗导向。重点强调患者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对护理干预模式制订,给予患者早期频率较高的护理,采用进行性护理方法,逐渐减少对患者的干预频率,对患者生活中面临的需求度较高且可行容易解决的问题进行优先处理。②加强患者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多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从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制订清晰的护理干预流程图。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困难0、Ⅰ、Ⅱ、Ⅲ、Ⅳ级分级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程序式居家护理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通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并减少了各种危害因素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明显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确诊的早期、整个治疗过程、治疗后家庭缓解期分别进行评估,根据各个不同治疗时期修改制订的护理方案,使之更加贴近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切实起到居家护理的独特功效,可以扩大治疗的临床疗效。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F-36评分(,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F-36评分(,分)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身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健康变化对照组观察组43 43 t值 P值70.5±7.3 81.6±8.2 6.529 0.020 71.2±8.3 79.5±8.7 4.784 0.040 75.6±8.1 86.7±9.2 6.039 0.028 64.3±7.6 77.5±9.0 7.654 0.012 63.8±6.0 72.4±7.3 5.271 0.036 73.9±7.5 84.6±8.2 6.384 0.023 76.8±9.7 89.2±9.1 5.973 0.029 65.7±6.6 75.6±7.3 5.472 0.034 66.8±7.4 74.5±8.7 5.091 0.038
综上所述,程序式居家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Wolfram D,Karl GH,Matthias E,et al.Neurological and endocrinological disorders:orphan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05(1):12-19.
[2]David BP,Barbara PY,Rupert CM.Improving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primary care[J].Mayo Clinic Proceedings,2010,85(12):1122-1129.
[3]Kylie H,Nola MC,Peter RE,et al.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practical guide for clinician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0,91(9):1466-1470.
[4]Marla KB,Sachi OH,Roger SG,et al.Effect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balance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0,91(9):1460-1465.
[5]陆海云,王鲁霞,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2-13.
[6]吴海燕,张钦芳,张安琴.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8,29(12):1735-1737.
[7]余晓琼.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2):3202-3203.
[8]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4):199-203.
[9]Nilsson E,Wenemark M,Bendtsen P,et al.Respondent satisfaction regarding SF-36 and EQ-5D,and patients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health outcome assessment within routine health care[J].Qual Life Res,2007,16(10):1647-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