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粟道中 龙春雨 摄影/姚晓东
引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基础教育何去何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什么是教育国际化?浅入浅出的友好交流能称之为教育国际化吗?跟风引入的外教授课是教育国际化吗?是不是向英美、西欧教育看齐?国际化要去中国化吗?具体到实施上,应该怎么推行?有哪些经验可以推广?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有哪些困惑与思考?……
12月12日,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教育学会承办的“推进学校(幼儿园)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青年论坛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举行。成都实验小学、棕北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市第五幼儿园等8所学校分别作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及学前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思考以及困惑。
发言人:成都市实验小学 蔡慧莉
蔡慧莉说:“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势在必行。”2006年,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陆枋出访日本时,在日本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看到“国际理解”这门课程。经过思索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育国际化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国际理解教育。把握住了这个核心,还需要找到一个支点、一个机构,来推动整个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更系统规范地运作和管理,为此学校成立了“一个中心”,以推进学校教育全面国际化。这个中心就是“成都实验小学外事中心”,它是学校的外事交流中心,是教师的“教育国际化”活动中心,是学生的外事活动参与中心。
“推行教育国际化,课程是关键”,该校采用“校内自主”“区域合作”“国际跨界”的研发方式,用6年研发了自己的国际理解课程。目前已形成了校本课程、拓展课程与共建课程三类课程体系。“低段学生学习中西方基本礼仪,中段学生学习中西方电影赏析的文化对比,高段学生则学习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他们通过“以展代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成为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世界公民。
发言人: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刘家明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刘家明认为,教育国际化不只是招收几个外国学生、对接几所外国学校而已,他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理念,应该是运用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育人工作;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视角,学校既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包容各类教育现象和行为,也要从跨文化的视角强化中外教育的互补与合作;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内容,其载体主要是课程,既包括拓展国际视野的学生课程也包括提升国际素养的教师课程;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方式,学校需要运用符合当代教育主流价值的方式来办学。
盐道街小学以“兼收适融,立道中西”为核心理念,通过研发国际润育课程,开辟国际化教育阵地,着力培养拥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国际竞争力”的盐小学子。该校按年级让学生认识和感知世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设置了从“盐小娃,携手行,沿着盐小走一圈”到“中国心,世界眼,沿着世界走一圈”共六大主题,按照同心圆的方式逐步拓展孩子的社会认知视野,引领学生从理解身边走向理解家乡、理解祖国,从而理解世界。
发言人:成都市棕北中学 胡平
成都市棕北中学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工作思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效益,增强育人实效三方面核心工作,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副校长胡平表示,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必须要和师生得到发展紧密结合。
胡平认为,在实施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避免进入这样的误区:就是仅仅满足于与外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多组织几次师生的友好交流互访活动,或者是多聘请几个高水平的外教等。
他在发言中提出,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是某一个学段或某一个学校能够单独完成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与小学、高中各学段协调配合,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全面统筹。同时,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并逐步出现特色发展的过程。每一所学校都要积极做好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备,善于聚集和利用资源壮大自己,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教育国际化之路。
发言人:蒲江县中学实验学校 杨忠云
“立足实际、坚守个性,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创新。”蒲江县教育局副局长、蒲江中学实验学校校长杨忠云在发言中说,我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由无意识到激发强意识、对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对教育国际化的思考由粗放型转为追求精致型。
“有部分师生认为出国游玩,或与老外进行一些形式上的交流就是国际化,还有的在国际化中淡化了中华民族的根,滋生了崇洋媚外的品性。”杨忠云对一些师生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偏颇表示忧虑。同时,也谈到自己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学习的感受:英国的公民幽默、礼仪、严谨、有责任感等综合素养让他刻骨铭心;英国的教育人文、信仰、认真、落实等核心品质让他激情焕发。
他认为,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交流、理解、融合、主导四个阶段,我们前期的教育国际化是粗放型的,仅仅是在交流和理解的层面,今后应立足实际、追求精致、保留个性,以国际教育化引领学校教育创新,实现可持续高位发展。对起点不高的学校,只要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学着去做,用心去做,尽力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他坚信:坚持不懈,一定成功;他也践行: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发言人:成都市石室中学 方青
成都石室中学校长助理方青认为,教育国际化应把学生培养成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经过十年的国际办学探索,该校不仅有五种留学途径、四个国际课程四大办学特色,还在美国设立了“孔子学堂”,让中华文明反哺世界,真正实现了双向交流。
方青谈到,双向交流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也向外传播中国的文明文化;不仅引进国外获得课程与教材体系,还向国外友好学校输出选修课程;不仅向国外派出学习交流的师生,也接收到校交流的外国师生。
目前,该校逐步形成了包括中国基础课程、国外核心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该校为来校交流的外国学生开设了书法、剪纸、中国画、太极拳、四川历史与地理、儒家与道家哲学思想等校本课程,为该校在美国友好学校开设的孔子学堂开发了三册校本教材,形成了丰富的国际课程体系。
她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发言人:成都外国语学校 路跃
“我们的教育国际化,就是要让学校的孩子在未来全球化的挑战中成为能为国家赢得竞争力的人,也要让外国孩子在未来全球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的朋友、成都的朋友。” 成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路跃在发言中表示。同时,她也提出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对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等给予更积极的关注,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同学们参加英语口语课堂
路跃表示,在推行教育国际化时,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理性看待。对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等属于中华民族特质的东西给予更积极、更自主的关注。她认为,教育国际化首先是用一种国际视野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风的认同、理解、包容和接纳。教育国际化不等于教育的一体化、统一化、趋同化,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或“某国化”。她说:“国外名校为了保证学校的国际化,在录取中国学生时,需要他们具有东方思维。”
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和教师国际意识的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课程的设置。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谁把握了教育,谁就把握了青年;谁把握了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发言人:成都市第五幼儿园 闵艳莉
成都市第五幼儿园闵艳莉在发言中分析了当代世界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她认为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是国际化课程的追求。她总结道,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在国际上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把幼儿看成一个人,尊重他、平等地对待他,强调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体验是儿童中心课程观的根本,强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是课程活动的的基本方式,强调在活动与游戏中学习;生活化的真实体验是学习的重点,强调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动作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的学校兴趣、风格和个性特点;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树立大课程观。
该园借鉴瑞吉欧方案教学在“十五”期间形成了“师生共构活动课程”,借鉴李普曼教授的“儿童哲学”课程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幼儿园儿童哲学课程”,弱化教师的“教”,强调幼儿的“玩”,让幼儿玩出知识、玩出素质、玩出不一样的自我。
她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困惑,“目前,幼儿园对国际化的理解是比较混乱的,比如一些幼儿园简单地认为设施设备的先进就是国际化,一味通过电子产品来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多数幼儿园在课程的引进和使用上采取一种照搬的态度,对于拿来的东西我们该如何去伪存真,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幼儿园的国际化还处在闭门造车阶段,缺少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机会和平台。”
发言人:成都金苹果国际美语幼稚园 李玉
金苹果国际美语幼稚园副园长李玉在论坛上作了“国际视野下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题发言。她说,幼儿园的教育国际化要培养孩子成为富有国际情怀的终身学习者。在实践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如何学习、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幼儿的学习应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在幼儿的学习中体现对个性的尊重,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问题出发,幼儿在探究中构建新经验,幼儿的学习需要富有支持性的环境。
她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从发现自我和身边的事物到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从关注个体到初步了解群体关系,逐步建立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主动适应环境。“为孩子打开一扇窗,窗外投射的阳光将照亮孩子人生最初的道路与方向,顺着这条路,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富有国际情怀的终身学习者。”
李松林
张彦玲
张乃文
从原点出发盯紧学生需求
“教育国际化”理念由来已久,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明确告诉我们,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相统一,这样培养的孩子才有适应力和竞争力。
何为教育国际化?教育专家张彦玲在作主题发言时,试图对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她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把我们人类普世共同认同的教育价值、目标的核心思想集中起来,彼此间认同、共同遵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和而不同的教育局面的一个过程,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作为论坛点评专家之一的李松林教授希望与会代表从社会转型、教育转型和人的发展转型这三个维度来思考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引入国际化,是要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哪些国际素养是必须培养的?在何种层面上推进国际化?——他认为有四个层面,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教育的视角、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行为方式。
李松林建议各校应反思开发的国际课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凝练和聚焦课程目标,以精选加整合的方式形成课程内容框架,明确课程的主要类型,把握课程的特性从而采取最适合的课程实施方式。他强调,国际化教育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出发,培养有中华情怀的世界公民。“总之,一定要回到原点,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入手来实践。”
教育专家张乃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先于概念,实践先于理论,要思考,要不断地反思;在学习借鉴外来的东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强调对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认真地学习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教育发展改革动态所提出的口号,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要点作为研究当前我国教育的国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