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陵,彭 巍,华文鑫
(1.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2.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根据建设部下发的《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1]中对工程风险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地下工程风险定义为:在以工程项目正常施工为目标的行动过程中,如果某项活动客观存在足以导致承险体系发生各类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那么就称这个项目存在风险。
地下工程建设投资较大,施工周期长、工艺复杂,而且施工周围的环境往往比较复杂,施工所需的设备以及建筑材料繁多,所涉及的专业工种与人员众多,因此在其建设期易发生风险事故,其机理[2]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对工程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根据需要、角度、标准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3]。将安全风险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
图1 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发生机理流程
图2 地下工程风险分类
1)风险的突发性
地下工程建设风险与其他工程项目风险相比,具有突发性。由于安全风险并不是在风险源出现的时候发生的,而是当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出来,管理者不能事先预知。因此,只有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注重对施工各项细节的把握,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造成损失较大
地下工程施工项目作为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很多施工地点位于人群聚居地。比如地铁建设都位于大城市发达区域,人流量大,且是地下建设,往往是地面塌陷的风险,一旦出现,会造成人员重大伤亡。
3)发生后难以控制
由于地下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导致建设者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其中显著的是塌陷事故,往往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事故发生后,只能通过人员的营救等应急措施减少伤亡,但对项目本身的负面影响及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能减轻。
目前我国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沿用传统的建设安全控制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地下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6]表现在:
1)缺乏规范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国家对地下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风险管理还没有合适的、操作性较强的、具有一定强制意义的法规体系。风险管理在项目建设中的地位没有明确,表现为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不完善、不规范。
2)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责任主体不够合理,安全风险管理经费不到位
地下工程发生事故的原因包括勘察、设计、施工、信息沟通和不可抗力等多方面,而目前中国的工程合同管理模式中,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由施工方承担是不够合理的。在工程预算中,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费用没有明确取费标准,在低价中标的管理模式下,容易导致施工方在利益驱使下,安全经费投入不足,不愿意加大成本规避风险而冒险施工。
3)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不够规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对于监测单位资质、监测人员技术素质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得监测队伍不够规范。针对“第三方监测”没有国家性的法规进行明确规定和管理。
国内对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咨询评估的从业单位和人员没有明确的资质管理,对于工程安全风险咨询评估工作的内容、质量评价标准、咨询工作的责任认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等都没有统一的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4)缺乏合适的信息化安全风险管理平台
利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水平,增加项目各方的责任。但是,国内安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还缺乏适合地下工程建设实际的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况且地下工程风险种类繁多,风险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这就更需要信息化的动态管理。
5)以事后控制为主,没有建立事前预防机制
“事故处理”与“安全检查”是传统建设安全控制的日常工作重心,强调的是一种事后控制。这种被动的安全控制模式,根本无法做到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监测信息的事中监控和工程风险的事前管控。也就不能够有效地将地铁施工监测结果及时动态地用于反映工程安全情况,无法开展系统全面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更谈不上“报警”、“预警”等机制的建立。
在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进行区域地质评估、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估、线路比选、施工安全检验和监测计划评估等。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制订设计方案的安全审查内容和程序;②审核地质、水文勘察资料、地下管线资料和相邻建筑物的资料;③审核与岩土和地下结构工程相关的设计;④审核相应的施工方法、辅助工法、施工规范和特殊条款;⑤审核施工安全措施和方法;⑥审核施工单位监测系统的配置原则,建立并完善全线工程监测网;⑦建立并完善资料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⑧提出设计阶段的安全及风险管理报告等。结合设计过程与安全风险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设计阶段风险控制体系
在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事故预测与防范,邻近建(构)筑物保护,工程保险与索赔等,见表1。
表1 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及内容
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采取下列控制手段和措施:
1)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保障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①强化地下工程的安全监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地下工程的安全提供保障,并督促各方主体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②建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保障体制。企业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建立安全风险保障体制,并建立以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分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考核。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实行“五定”的原则——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③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企业要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另设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2)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建立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数据库。施工企业应按标准建立重大危险源台帐,全面准确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采取有效整改措施,落实安全教育、岗位安全检查和评估活动。重点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控管理。
3)制订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
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由于地下工程施工活动的复杂性,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响应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具体实施见图4。
图4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程序
4)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安全管理中,能将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转化为连续、动态,循环式的过程管理,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计划(plan)是根据建设工程项目危险源识别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的方针、目标和安全计划。实施(do)是按照危险源识别评价结果进行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的实施、执行等工作 。检查(check)是按照安全计划的要求,检查验收危险源预防控制管理的进展情况。处理(action)是根据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实施,处理问题,提出建议,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
本文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理论,针对地下工程安全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对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对策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1)安全风险法规的建立和必要的安全风险经费的投入,将为安全风险提供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能规避地下工程建设所导致的各类安全事故。
2)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监控与预警决策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统一工作平台,为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快速传递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
3)要有效结合知识管理和地下工程项目管理,并通过知识积累,完善相关地方技术标准规范,从而为今后的地下工程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4)伙伴模式的安全风险管理方式能促进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合作,共同进行安全风险管理,能将安全风险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最终达到共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姚雪梅.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4]李校兵,王军.工程风险管理在城市过街通道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9(6):52-54.
[5]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4(27):649-656.
[6]王梦恕,张成平.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事故分析及控制对策[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