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搭建平台、服务居民

2012-07-27 10:06王友仁
中国记者 2012年4期
关键词:服务团绍兴日报

□ 文/王友仁

有人为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三年来,它等于向社区输送了1万多名“雷锋”,让15万群众直接接受了“雷锋式服务”,几十万人亲身感受了“雷锋精神”。

简而言之,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的运作模式是:发挥党报优势,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社区、市民之间,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奉献社区,服务居民。

受益群众:15万余名

2009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绍兴日报成立了“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首次组织绍兴市个体劳协、浙涤集团团委、水务集团、第六医院、市质监等10余家单位的近百名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

这天大清早,在罗门公园门口,我们摆起了一长溜的“服务摊点”,免费为社区居民开展家电维修、健康检查、理发修剪、珠宝鉴定、宠物门诊等10余项活动。许多居民拿着家里失修多年的电视机、收音机、钟表、压力锅等旧家什,在修理摊前排起长队。其它摊点前,同样门庭若市。许多居民说,这样的上门免费服务,学雷锋做好事,好多年不见了。

首战告捷,始料不及的,不仅是社区居民,还有我们:为什么做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竟会受到市民如此欢迎和好评?

确实,很长时间里,学雷锋被许多人认为过时了,与之相应的,似乎是所谓的“金钱、效益、成功”至上,道德缺失。从中,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机遇”,一个“市场”,那就是:社区虽小,也最草根,却是党报服务的大舞台,也是党报进万家的一篇大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三年间,服务团共开展了150次进社区服务活动,有近100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直接参加服务的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共有15万余名群众受益。

三年来,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不仅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还受到绍兴市领导的关注和肯定,更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纷纷要求加盟。可以说,它已在社区生根开花,在绍兴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居民们亲切地称之为服务社区的“同一首歌”,活跃在社区的“服务大篷车”。

绍兴市文明办为此专门推出一期简报,介绍推广这一做法,认为它促进了社区和谐,推进了城市文明。2011年,它被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明办评为“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宣传活动”。

从办报角度而言,经调查,三年来,《绍兴日报》在普通市民中的关注度在明显提高,自费订阅也随之增加,可以说,党报进社区、进家庭这个“老大难”有了新突破,党报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在提升。这其中,有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的一份功劳。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三年来,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在摸索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对社区及居民的服务需求,逐步实现“精确制导”,尽量做到“贴肉、贴心、暖心”。

一句话,社区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菜单”。

邻里家庭难免有纠纷,怎么办?我们推出了“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十大老娘舅”,颁发证书,报纸“公示”。至今,老娘舅们已调解了数十起纠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儿女变成“剩男剩女”,愁煞了父母。于是,报社推出了“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十大红娘”,在报纸上“挂牌公示”,免费牵线;同时,不定期推出“相亲进社区”活动。想不到,此举受到“热捧”,红娘热线不断,每次活动“盛况空前”。至今已成功撮合了数十对男女。

一年一度的高考到了,路远家贫的考生误时怎么办?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及时开出了一辆辆的“高考爱心接送车”,解了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温暖。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到了,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联合工商、消协等部门,开出“‘3·15’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消费维权大篷车”,深入城郊乡镇社区,把消费维权送到百姓的家门口。

每到酷暑和寒冬,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总会惦记社区里的低保困难家庭,还有拿着低微的薪水却默默无闻地为社区保洁的外来工,为他们夏送绿豆饮料,冬送米油,以及慰问金。

有一户贫困的养鹅专业户的几百只鹅卖不出去了,有一户普通农民的数十亩梨卖不出去了,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借助所在媒体发布,并帮助经营户到社区“吆喝”。结果,既解决了农民的“卖难”,又解决了居民的“买难”,可谓一举两得。为此,引得一些农民和市民“慕名而来”,要求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帮忙。

2011年,一户四川来绍兴的养猪户猪场失火,丈夫烧成重伤,妻子和六七岁的孩子也烧伤了,家什更是化为灰烬,一家人陷入困顿。在绍兴政府部门救助的同时,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迅速伸出援手,组织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救助,几万元的爱心款加衣被家什,雪中送炭,使一家人渡过难关,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更感受到了党报和一个城市的温暖。

三年间,这样的事例已有30多起。

在两年实践与积累的基础上,2011年10月,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首次成立了10个服务大队——家电维修服务大队、义工联盟服务大队、十大红娘服务大队、十大老娘舅服务大队、文明礼仪宣讲服务大队、文艺演出服务大队、心理咨询服务大队、健身健美服务大队、医疗卫生服务大队、法律援助服务大队。同一日,100多人,兵分10路,走进十大社区,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服务。

这是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成立以来,首次成建制亮相,也标志着它从此有了固定的“服务班底”,受到普遍好评。

2011年12月,报社确立绍兴市区20个社区为首批“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二十大重点服务基地”,挂牌示范,引导更多社区互动,更好开展服务活动。

三年来,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一是没有搞“一阵风”和“节日化”,而是坚持每月不少于两次的进社区服务活动;二是更没有“做秀”,而是紧贴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实实在在的服务活动。这也是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受到欢迎和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践行一种价值,顺应一种趋势

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的创立,不是“心血来潮”,这注定它能坚守,并坚信,它会走得更远。

雷锋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一。它既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精神。可以说,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土壤。

从报业自身而言,它的创立,也顺应了党报改革的方向,顺应了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潮流。

党报在保持传统的权威性的同时,如何展示亲民性,让党报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真正扎根于群众之中?这是党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现实需求,更是党报在新时期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崭新课题,也是与“走转改”高度吻合。

创新行动在于创新理念。党报权威性不等于板起面孔,更不等于面目可憎;党报的权威性也不等于严肃有余、亲和不足,甚至让人敬而远之。在新的时代,党报的公信力不仅在于宣传报道的准确与正确,更在于胸中要有百姓,要切实服务基层服务百姓,让群众喜闻乐见。从而,扎根于基层,深入到百姓,成为百姓自己的党报。

一句话,党报进社区、进家庭,不仅是党报宣传功能与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党报自身发展与走向市场必需的一次“华美转身”。

三年,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后,绍兴日报社区服务团将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更“贴肉贴心”。就是要不断跟踪调研社区与居民的呼声,不断寻找百姓的新需求,让服务与百姓生活贴得更近,更实实在在。二是“招兵买马”。以百姓需求为引导,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扩大社区服务专业队伍,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点菜式服务”。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在继续组织“送服务上门”的同时,要推出“点菜式服务”,变“我要给你”为“你要我给”。从而,让服务更加灵活而具有针对性。

猜你喜欢
服务团绍兴日报
在“试点”上为科技服务团“搭台”
绍兴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灵感日报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梁家河活动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安康活动掠影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