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岸 石 张丽萍
来到朝阳县波罗赤镇卢杖子村的村部,一位年轻人迎上前来。还未介绍,我们已经猜到这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杨喜海了。与经常见到的村支书不同,杨喜海刚到30岁,还有几分年轻人的稚气。谈起自己的经历,杨喜海却是满脸沧桑,长叹创业的不易;说到全村的致富项目,他又信心满怀,有一种干大事的气概;说到入党、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他的表情显露出担当重任的深沉……
1998年,杨喜海刚满16岁,经人介绍,来到北京金地园艺有限公司,开始了打工挣钱的历程。杨喜海能吃苦,从不挑剔工作,淘粪的活又脏又累,他也抢着干。比同辈孩子更出色的是,杨喜海工作用心,认真学习花卉生产技术。短短几年后,杨喜海已成为花卉生产与销售的能人。2001年,公司聘他为云南分公司业务经理,负责100个花棚的业务指导。
随着能力增强,杨喜海有了自己投资创业的打算。在家人和亲戚朋友资助下,杨喜海在云南玉溪建了20亩花棚,自己当了“老板”。可是创业艰难,他们住在简易的工棚里,连花一元钱都能省则省。没钱吃饭时,曾经翻箱倒柜找点零钱买馒头。第一年经营还算顺利,杨喜海收回投资,还挣了十几万元。第二年,杨喜海增加了投资,可花卉的行情却跌入低谷。上半年连花的种子钱都挣不回来,杨喜海感到自己的血肉像蒸发了一样。下半年行情逐步好转了,杨喜海逐渐弥补了亏损。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杨喜海经受了考验,增长了才干。
虽然在外地创业,杨喜海始终没有忘记家乡。2005年初,杨喜海受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感召,怀着报效桑梓,建设家乡的宏图大志,毅然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
杨喜海投入160多万元,租用土地50亩,经过4个多月日夜奋战,建成32栋日光温室花卉大棚,栽种百合、非洲菊、玫瑰,当年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在当地搞花卉产业取得了成功,令邻里乡亲刮目相看。杨喜海不搞“垄断”,而是积极指导本村和邻村的200多户农民搞花卉生产。他与花农签订种植合同,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花农的每个花棚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村村之间相互影响,几年里,朝阳县花卉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杨喜海虽然搞花卉产业发家致富了,可他并不满足于养花卖花。杨喜海又把眼光放到养殖业上。家乡有600多亩荒山,闲置多年。杨喜海勾画出新的蓝图——生态养殖基地。他出资取得了荒山承包权后,又投资几十万元,修路、整地;栽种枣树、杏树、槐树,在树下养殖白鹅。2008年,杨喜海又从邻近的农场承包了300亩林地,投资400多万元,建设4处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在杨树林种植苜蓿草,以草籽喂鹅,再将鹅粪回填树林。这是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创新。杨喜海当年养鹅20多万只,实现产值800万元。
2009年,杨喜海又办起了大型养猪场,一年可自繁自育出栏1万头猪。
栽种花卉、治理荒山、种草养鹅、自繁自育种猪……杨喜海的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既挖掘了各种资源的潜力,又美化了家园,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杨喜海也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
回乡创业,家乡的党组织不但在致富项目上支持杨喜海,还在政治上启发他、培养他。2007年,杨喜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喜海不但带领群众致富,还积极帮扶解困,把党的温暖送给群众。杨喜海当年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致使学业中断。回乡后,他先是参加了电视大学学习,专科毕业后又继续参加本科学习。由于自己对文化充满了渴望,使杨喜海对很多上学困难的孩子心怀同情。2009年7月,朝阳团市委举办“圆梦工程”,杨喜海热情参与,一下子帮扶了6名贫困生,每年资助每个学生4000元,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杨喜海带领群众致富,积极回报社会的事迹受到群众公认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2009年他被评为“朝阳市特等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0年3月,村党支部换届,杨喜海受到党员、村民代表和镇党委的一致推荐,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从回到家乡创业,到担当领导一村的重任,杨喜海的责任更大了。他把自己的公司委托给别人管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全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两年多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新建了村部,翻建了学校,引进了外商投资开矿、治理坡耕地……一个曾经落后的村庄,正干劲十足地向更高的小康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