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钿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随笔十二则(上)
周桂钿
周桂钿(1943-),男,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两届哲学系主任。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曾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种,重点研究秦汉哲学,主要专著有《虚实之辨》《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董学探微》《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秦汉思想史》《中国儒学讲稿》《二十二堂国学课》等。
中国传统哲学;学术随笔;哲学走向;历史分期;元气;哲学定义;天人合一;“合”
博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f61530100rgfk.html
在读到别人的观点时,有不敢苟同者,就摘录下来,发表一点意见。这当然不是全部,只是其中自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值得发表的见解。这也只是个人的见解,未必正确,只供参考。因为是讨论学术问题,不针对个人,往往也不是个别人的意见,所以不指名道姓。可以肯定没有虚构的问题。发表之前,作此简要说明,尽量避免误会。
将中国传统哲学归纳成5个问题:究天人之际、探阴阳之賾、通古今之变、乐成人之道、求致知之方。看起来都是用的中国传统的概念,实际上是按西方哲学来找相应的概念。5个问题相当于本体论、方法论、历史观、伦理学、认识论。而中国的体例却不是这样的,例如朱熹《朱子语类》分为理气、鬼神、性理、为学。理气分上下,上为太极天地,下为天地。性理分人物之性、气质之性、性理心意、仁义礼智。太极是有宇宙本原的意义,而理气则是本体论,性理则是人的本质。唐宋时代的类书,有不同的分类法,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分为天部、岁时部、地部、山部、水部。天地是宇宙空间,山水也应该归地部内,岁时是时间,然后才是人事。从帝王开始,包括帝王、后妃、太子。下面是人部、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下面是衣食住行,最后是草木鸟兽鳞介等。宋代编的《太平御览》分为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以下都与人事有关,包括木竹果菜香药百卉,都与人有关。前三部是大自然天地时序,其他均以人为中心描述万物。《事类赋》分类也近似。这些类书都是集中了智慧的精华所形成的体系,与西方不同。中国科举是分科举士,在学术上只分类,也分家,却不分科。(2011年1月2日录)
原来有一种说法:知道过去,就知道现在,知道过去与现在,就可以预测未来。如果按古代、近代、现代这一思路预测中国哲学今后的走向,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欧洲中心主义在世界的强势,掩盖了中国哲学的优长,使中国哲学受到贬斥。现在也不乐观,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反有理,强调对立斗争,将中国哲学的主干、擅长和谐的儒学,当作保守、落后的文化垃圾,一再加以横扫、破除。20世纪的100年中,中国哲学的精华受到歪曲与批判,致使现在一些人仍然“谈儒色变”。有些人研究中国哲学,时时表达一种贬低的倾向,说明也受到深刻影响。按这种思路,如何预测走向,也会成为问题。近代如秋天,现代如冬天,一天天冷下去,直至灭亡。但是,还有一条思路:物极必反。冬天冷到极点,就开始出现春天。现在提倡和谐,是否进入春天的征兆?春天也还有倒春寒,在曲折中回暖,大趋势是确定的。我们充满信心,欢欣鼓舞,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应该是我们的观念与选择。(2011年1月3日录)
中国古代是按朝代讲历史,有三皇五帝,有三代,有二十四史。而马克思主义按五种社会形态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近几十年,在历史界一直讨论分期问题,有的根据生产力,主要是使用工具,铁器是封建社会,青铜器则是奴隶时代。有的根据有没有财产来定。奴隶没有自己的财产,农民有自己的财产。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共有7种说法。最早的是范文澜的西周封建说,最晚的是何滋全等的魏晋封建说,李泽厚也采纳这种观点。有的说欧洲的分期不适合中国历史,有的认为争论得不出大家认可的结论。近几年,许多学者不采用这些观点,不提这些争论。但是有的人还说:“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当时的赋税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来,这方面的史料有。”下面引录了《国语》《管子》《左传》《论语》上的一些资料。都是郭沫若论证用的资料。没有对范文澜、何滋全的观点进行批驳,自己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只讲税赋,证明奴隶制,理由并不充分。力役地租与实物地租,应该都是封建制的,奴隶制,奴隶是奴隶主的财富,没有自己的财产,更不会有私田,自然不存在租税的问题。所谓地租,是封建主(诸侯)向地主收,不是向奴隶收。(2011年1月5日录)
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虽然极富原创性,成为尔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滥觞,但这一时期的诸子学并未形成所谓的‘中国传统哲学’。”其原因是百家争鸣,没有形成统一的占主导地位思想体系。不是有核心的哲学理论,也不是主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按此标准,除了法家(在秦代)、黄老(在汉初),儒学在西汉独尊儒术以后,才能称为中国传统哲学,而其他如墨家、名家、阴阳家以及兵家、医家、农家,都不是传统哲学。严格说,道家与法家只是短暂占主导地位,在2 000多年中,多数也不占主导地位,也应该被剔除出去。只有儒家才是真正的传统哲学。接着,又讲:“汉代经学的思想格局实际上是儒表道里。”那么,儒学只是表面的东西,自然不是什么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中国还有传统哲学没有?我以为,只要古代哲学能够流传下来,至今还有人信仰,就是传统哲学,未必占主导地位。西方哲学也有分析哲学与思辨哲学的区别,同样也有不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美国只有实用主义的哲学,难道就没有传统哲学了?在欧洲各国也不是只有一种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的发展在欧洲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哪有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哲学?10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算不算西方的传统哲学?何曾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哲学家应该有自己的分析,人云亦云,绝不是真正的哲学家!从洋人那里拾人牙慧,就冒充哲学家,只能装样子吓唬同胞,洋人不会买他们的账。
(2011年1月8日录,2012年4月14日补充)
战国时代的《鶡冠子》上出现“元气”一词,《吕氏春秋》有“与元同气”的说法。董仲舒《春秋繁露》出现3处“元气”,但都不是作为宇宙本原使用的。王充讲了很多元气,只是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不是作为宇宙本原。当时可能有人提出元气是宇宙本原的意思,王充并不同意,给予反驳。真正明确提出元气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宇宙之初只有元气存在的,是东汉后期的王符。有的人对元气没有研究,有这样一些表现:一是讲王充“元气自然”论时所引证明资料,没有“元气”一词,只是引了气,误将气与元气混为一谈。引文也不能说明气与天地的关系,哪个更根本。王充是天地本原论者,什么气都是天地所派生。元气与其他气是不一样的,是比较精微的,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精气则是人的精神的物质基础,瑞气则更高级,是瑞物与圣人的物质基础。还有一些有害的气如厉气、害气等。二是《易纬乾凿度》讲4个发展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接着明确说:“太易者,未具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说明最初阶段“太易”尚未有气,这就是说气并非最早的物质存在,并非宇宙本原。(2011年1月10日录)
有人认为:如果天人合一能够成立的话,经过“合”以后,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天上无人,人中无天。说明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不能成立的。又有人说:天人合一的“合”“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功用性的、实践性的”。既然在哲学的意义上讲“合”,怎么可能只是功用性的、实践性的。实际上,天人合一的“合”在许多场合讲的都是理论性,也是实践性。这是有意贬低中国传统哲学提出的荒谬说法。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合于一德,合于一性,合于一气,合于一类,都是从理论上说的,哪有不是理论性的。问题是作者认为只有西方的说法才有理论性。(2011年1月11日录)
(责任编校:耿春红)
1673-2065(2012)03-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