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志
王春瑜打来电话,说商务印书馆拟选编出版杂文作品。王春瑜在电话里询问我近年来的创作情况,希望我来组织这套杂文丛书,具体怎样操作,全由我来做主。我很清楚这是他对我的提携。作为明史研究专家和杂文大家,王春瑜和国内知名的杂文前辈有着广泛的联系,经他手选编出版的杂文选集就有若干种,其中尤以老一辈杂文家的作品居多。这次他把机会让给我,显然是希望我利用平时与中青年杂文家联系较多的便利,多关注这个群体的创作,尽可能推出他们的作品。我虽愚钝,还是能够体会到王先生对中青年杂文家的关爱,觉得应该把这份责任承担起来。
文丛名曰“四方风”,拜王春瑜所赐。“四方风”系考古发现甲骨文残片,骨面有刻辞4段,应为28字,实为24字,刻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字体强健有力,是典型的殷商武丁时期(约公元前 1200-1189年)卜辞,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方风”与四时更迭、草木枯荣以及人类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类似于“四仲中星”: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四方风”与诗歌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尔雅·释天》:“南方长养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吕氏春秋》:天地之气合而生风,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仲春生夹钟。仲秋生南吕。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道家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虽然春夏秋冬季节变换,时光流逝,可是不变的是亘古恒久的雄风,千百年来依然在宇宙世间不停地吹拂。
选择这样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名字作文丛总称,显然寄托了王春瑜的杂文观念和对中青年杂文家的厚望。王春瑜是以史学家身份写杂文的。看他的杂文,如《语录考》、《万岁考》、《花果山上的猴门事件》等,随处可见深厚的学养和老到平和的行文风格。他不屑于“杂三股”式的杂文写作,主张杂文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应该奉行言路宽、文路宽的写作原则。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我认同他的杂文观念,悉心揣摩、学习他的文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关于杂文的零思片想》一文中,我作如是说:
真正的杂文家往往不喜欢杂而无文的杂文。在他们心目中,杂文与时评不同,并不是排成楷体字的就是杂文,也不是放在花边里的就是杂文。杂文之“文”是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所谓文明之文,是说杂文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许不是最新的,但它必须是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它拒绝正义幌子下的倒行逆施,反对集体名义下的一己私利,排斥文明假象后的野蛮粗暴。一切陈腐的、恶浊的、反人性、反人道的思想主张和集权意志都与杂文无缘。所谓文化之文,是说杂文必须有学养灌注、学理贯通、学问滋润。朱光潜先生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即不通晓一门具体的艺术最好不要妄谈美学和艺术规律。写杂文也一样,空怀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思想依托。那家园和依托,便是深厚扎实的学问基础。文、史、哲、政、经、法,抑或天文地理、花鸟鱼虫,总要通晓一门,略知其他,这是为文的起码条件。所谓文学之文,是说杂文作为文学的一支,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讲究形象思维、框架结构、遣词造句、语言节奏,文章总要体现文学的一般特征,读来不仅有思辨的震撼,也有欣赏的愉悦,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所谓文雅之文,是指杂文的一种内在气质,它是文明、文化、文学汇聚发酵酿成的醇酒,是综合作用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是一种下意识的流露,是不经意的表达,好比腹有诗书的谦谦君子,又好像长于名门的大家闺秀,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雅,随意浮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是长期修炼、自然积淀的结果,火候不到,是学不来的。东施效颦,徒增笑柄而已。
以这样的观念作杂文选本,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杂文,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现代意义的杂文创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不同阶段。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三十年,由于“四清”、“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杂文创作就整体而言比较萧条,只有前后三个阶段短暂的“繁荣”期,出现了《“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等代表性作品,就时间而言,累计不过两年而已。
杂文真正的繁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持续时间之长、涌现作者之多、出版文集之众、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当中,有以严秀、牧惠、舒展、秦牧、章明、何满子、老烈、邵燕祥、虞丹、王春瑜等为代表的前辈作家,有以陈四益、李庚辰、李下、王乾荣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鄢烈山、李乔、张心阳、杨学武、潘多拉、杨庆春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报》“风华杯”杂文征文标志着新时期杂文创作的高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和高出一筹的创作实力。
从各个角度反映新时期杂文创作成就的文集很多。就我目力所及,较有代表性的是五种,一是曾彦秀(严秀)、秦牧、陶白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二是严秀、牧惠主编的《中国当代杂文选粹》,四辑共40本,1996年之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三是牧惠及本人主编的《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1989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四是刘成信主编《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1997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五是本人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四方风”文丛拟在此基础上,集中选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杂文家的作品。每辑四本,陆续推出。第一辑拟选编李下、安立志、徐怀谦和本人的作品。李下长期供职于党中央机关刊,视野宏阔,立意高远,文风幽默诙谐,意蕴深长含蓄;安立志供职基层工会,熟悉工人生活,了解底层冷暖,慧眼独具,见微知著,尝借古典名著,疏解心中块垒;徐怀谦供职人民日报,作为“大地”副刊主编,常与文化名流往来切磋,形成关注文化热点、剖析社会焦点、关切民生难点的题旨风格;不才忝列其中,算是毛遂自荐。热衷杂文经年,涉猎题材不少,本集所选,以关注人生价值为主,意在追问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斤两如何,还请读者掂量。
以上四位列第一辑,丝毫不代表其创作排位,仅是某种机缘和巧合的结果。虽然各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无论我本人,还是其他诸公,都有自知之明,抛砖之举,意在引玉,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