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030021)
建国前,广大的农村贫穷落后、信息闭塞,加之历代统治阶级剥夺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使得中国农村中能够识字者凤毛麟角,一些偏远的山区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村高达95%以上文盲率,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让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也要让人民在文化上获得翻身。由此,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扫盲运动在中国大地展开。
1949年9月,新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建立。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在当月发布了《1949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山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文化教育决定,迅速在全省开展扫盲教育。
扫盲的整个进程中,面临的困难重重,其中扫盲师资问题尤为突出。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的整体质量。如何选拔扫盲教师?如何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建国初期扫盲教育成功的关键。山西省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省的教师选拔、培训、教学激励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山西农村扫盲教育工作。本文就此展开探究。
建国初期,为了扫除全国众多的文盲,大批的识字者在中央人民政府“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方针的召唤下,积极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总结这时期的扫盲师资呈现以下特点:
要在文盲众多的乡村开始大规模的扫盲教育,急需大批的扫盲教师。面对师资的严重短缺,国家号召“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方面要采用适当和有效的办法,广泛组织和动员识字的人,利用业余时间来教不识字的人”。[2]
当时识字的群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其中的有解放前的“老先生”(即熟读《四书》、《五经》等旧教育者),有受到过新式教育的知识青年,有从师范学院毕业的专职教师,有大批返乡的知识分子,有下乡的各级干部,有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还有正在上学的小学生等,他们都成为扫盲教师的主要来源。甚至家人、邻居等皆可为师,“弟弟教哥哥”、“闺女教妈妈”、“村东学村西教”、“上午当学生,下午当老师”,[3]总之是“能者为师”。
建国初期整个扫盲阶段,群众学习的热情普遍高涨,参加学习的人数剧增,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开展冬学比较早、民校基础最好的革命老区长治区为例,1950年其下辖的潞城、平顺、黎城等10个县统计,4540座冬学虽然已经拥有集训过的扫盲政治教师1393人,文化教师3416人,但是按照每座冬学平均需要1个政治和文化教师计算,还缺政治教师3147人,文化教师1124人。[4]基础好的地区尚且如此,一些基础差、偏远的小山村甚至连1个教师都没有。
当时担任扫盲任务的教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当中多数来自刚刚脱盲的学员,或初小毕业者 (相当于小学1~2年级文化),或高小毕业者 (相当于小学3~5年级文化),或初中毕业者,只有极少部分是高级中学以上毕业或肄业者。
1950年全省对7个专区中29个县的10 716名冬学义务教员的学历调查显示:初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69.1%,高小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9.7%。[5]下面是1951年山西冬学义务教员的文化程度调查:
表1 全省义教文化程度调查表[6]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当时农村扫盲教师中初小和高小文化程度者居多。
即使经过几年的扫盲,这种状况改变也不明显。据1953年统计,山西省7688名专职教师中,高小程度的有4778人,占62%,初小程度的有1941人,占25%;在31 284名义务教师中,高小程度的有12 117人,占38%,初小程度的有16 518人,占52%。[7]忻县石家庄钢铁社义教段润祥讲到,我们村3个义教,“我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2人相当于初小程度,我相当于高小程度”。[8]
1952年以前,扫盲教师多为国家财政负担经费的专职教师,他们的优点是文化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资金投入的加大,过多的专职教师会占用大量的财政经费。为此,1952年,中央提出的“加强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号召,对专职教师大量精简。大批不拿国家工资的义务教师逐渐成为扫盲战线的主力。如1953年山西省配备的扫盲教师中,专职教师为7688人,义务教师为31 284人,是专职教师的4倍多。
建国初期的农村,能识几个字者被称为“文化人”。面对教师的严重短缺,国家提出“能者为师”。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还在上学的10多岁的小学生都曾经担任过扫盲义务教师。比如,浮山县1949年冬学中对全县151名义教年龄的解构图就很能说明问题。
表2 浮山县义教年龄[9]1949年12
表中的统计清晰的显示:担任扫盲义教者除少部分青少年人,部分壮年人外,占比例更多的是中老年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选拔适合的教师是扫盲教育的核心环节。扫盲教师依据传授内容不同分为政治教师与文化教师。对教师选拔的具体条件往往依据其分类而有所区别。针对建国初期扫盲教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状况,自农村扫盲教育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视扫盲师资的培养。山西省在扫盲实践中通过传授站、定期培训、教学研讨、参观展览、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快速地提升他们的文化及教学水平,使他们都能够胜任扫盲教学工作。
1.政治教师
政治教师以向群众宣讲国家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因而政治教师的选拔比较严格。一般要求由当地党委选择适当人员担任。[10]山西省要求政治教师应该从乡 (或村)党、团支部的在乡干部或村 (包括武装系统)主要干部中指派或推荐适当的专人担任,要求思想进步、理论修养高。未建党、建团地区或无适当人选时,可聘请当地小学教员兼任。政治教师上任前要参加当地举办的短期训练班,大多在秋收结束后,具体时间各地可自行适当规定,训练时间为10天。[11]
2.文化教师
文化教师主要负责对学员识字、算术、技术课等的教育。根据是否有财政负担工资,可分为专职教师和义务教师。
(1)专职教师
专职教师,多数是从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大学毕业,统一分配到扫盲教学工作的一线,他们的工资一般由国家负担,属于国家正式编制的教师。在1952年前,他们担当农民扫盲教育的主力。
(2)义务教师
为了节约财政经费,1952年底,中央对专职教师开始进行裁减,大量义务教师成为农村扫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
义务教师一般要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为人正派、热心教育者担任。[12]通常采取群众推选、本人自愿、领导批准三个步骤。[13]有的地区是由乡政府文教委员会负责推荐,经过会议研究通过,并充分征询群众意见,做到群众同意。[14]如晋城赵城197个义教中,由文委会领导群众民主推选者占50%,民校学员推荐,经文委会批准的占33%,义教互推经文委会批准的占17%。[15]这样选拔出来的义教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往往是群众中的能人。义教们大多身份是农民,生活在农村,最熟悉农村的生活、生产情况,说的是熟悉的乡音,谈的是身边事,议的是身边人,讲的道理通俗易懂。且他们中很多人经历过没有文化的痛苦,因而乐意教人识字。他们中很多人原来并不识字,通过学习走上教学岗位,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对动员学员参加学习更具有说服力。所以义教深受群众欢迎。
义务教师多数来自返乡的初高中知识青年、高小毕业生、历年扫了盲的学员和部分乡村干部兼任。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扫盲“跃进”的提速,大批还在读书年龄的中小学生纷纷加入到扫盲教育的行列,被称为“小先生”,他们包教自己的亲人、邻居。除此外,群众中还涌现出识百字的人教识十字的人的“百字先生”、识十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的“十字先生”。
1.建立传授制度
通过建立传授总站、分站,形成自上而下的培训机构。县传授站一般设为总站,各个乡、村为传授分站,总站会定期组织专人向其所辖的分站依次传授。山西省在1950年就开始创办传授站,传授的内容一方面对本时段的扫盲方针、政策和意义等进行思想认识上的教育,另一方面对教材的运用和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不定期的也会在传授中组织大家交流教学经验,把基层教学中好的经验提炼出来,自下而上的交流推广。在传授中还把教学检查与辅导工作结合起来,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扫盲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昔阳县由县教育局教研室作为传授总站,从乡到村下设18个传授站。由教导主任或扫盲总校长轮流到各站直接传授,各村骨干教师到各站听讲,回村后利用集体备课或定期座谈会传达给全体义务教师。
这种传授方式在当时的农村应用最广泛,对提高农村师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扫盲队伍功不可没。曾经担任昔阳县河西义教的宋立英说:“以前我的教学是闭门造车盲目瞎干,通过传授站,学到了新的经验,对自己帮助很大。”[16]
2.定期集训
利用农村生产的间隙组织教师集中培训,集训的时间根据内容多在10天~15天,具体时间各地根据地方情况而定。如冬学要求必须在秋收尾声期间训练完成,保证11月全部冬学开学。[17]集训期间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讲解,还对如何运用小先生,如何发动群众进行自觉的课程学习,如何巩固学习等问题进行讲授,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探讨交流,力求找到适合农村的教学方式。集训时,对上一年的扫盲工作进行了总结,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发现不足,吸取教训,提出改进。通过培训,在增强义教为人民服务的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能力。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教师帮助大、启发深,很多教师感到:“今年受训是满载而归。”
3.示范观摩
在实践教学中,对各地涌现出的先进教学方法、优秀模范教师及时开会给予表扬,各地区还适时召集附近各县、乡、村更多的扫盲教师现场观摩教学,并在示范、观摩后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种方法直观、生动、见效快、实用强因而深受义务教师们的欢迎。陵川县东谷义务教师尚志在参观示范教学以后说:“观摩长见识,上课有底啦!”[18]
4.组建各类教学研究组
由于大多数义教文化程度低,初期单独备课困难,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各县区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各类教学研究组。
山西省组建各级的教学研究组。县扫除文盲办公室和区专职扫除文盲干部组成县教学研究小组;区专职扫除文盲干部和专职扫除文盲教师组成区教学研究小组;专职教师和义务教师组成行政村教学研究小组,义务教师、辅导员、班长和小组长组成班级教学研究小组。这样一环套一环地建立起教学研究组织,集体研究教学方法。[19]在这些教学组织中,小学教师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们教学经验丰富,被称作“教师的教师”,在不影响他们教学工作的情况下,以他们为纽带建立教学研究组。平顺县西沟村提出让小学教师和义务教师共同组织起备课小组,每月逢1逢5日由小学教师帮助业余教师备课1小时,同时及时帮助义教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14]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组成为提高义务教师教学能力最好的方式。
5.举办各种座谈会
山西省各地扫盲组织经常以县、乡、村为单位定期召开义务教师经验交流会,交流教学心得,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有时组织教师与学员代表参加教学座谈会,座谈中注意征求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改进教学方案。
6.“师傅带徒弟”
“师傅带徒弟”是手工业培养新人的传统方法。在扫盲教学中将其演绎为老教师带新教师学,新教师随班听课、做笔记。一段时间后,新教师在备课、见习、试教中,老教师都会给予指导;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新教师存在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反复数次,直到新教师能独立工作。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力量有限,因而政府无力负担扫盲教育所需全部办学经费,于是,提倡“群众教育,群众办”的方针。教师的待遇总体上是重精神轻物质。
1950年代初期,专职教师由国家负担工资。义教各项待遇不纳入国家的财政范围,因而扫盲初期义教存在当教师“怕误工”[20]的思想,一些人不愿担任。为了解决他们的顾虑和生活上的困难,对因教学误工的费用,政府主要采取换工互助和误工补贴的办法给以解决。
换工互助采取“谁上学,谁出钱”、“老师学生互不吃亏”的原则。忻县高家庄农业社由学员给教师还工 (每个学员给教师顶一个劳动日)。[21]误工补贴依据的是“误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义教因受训、教学等误工带来的损失,由学员或合作社补贴。平顺县西沟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年由社内给教师顶40劳动日 (由公益金内开支),补偿业余教师的误工。[22]
为了激励教师,对教师误工、学员还工的具体补偿标准与他们的成绩相联系。榆次东贾乡实行“三等计分,逐月评记”,一等教师还工1分2厘,二等教师还工1分,三等教师还工8厘。[23]
总之,运用适合于省情和义务教师实际情况的各种办法,给予教师经济补偿,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热心为群众服务、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通过评选各级模范等方式给予表彰。
注重提高扫盲教师的政治地位。昔阳县思乐乡开干部会议吸收义教参加,聘用的51名义务教师中21人光荣加入共青团组织,还有3名老义教被批准吸收为共产党员。临猗县南佃乡吸收义教中的积极分子听党课,重点培养4名义教加入党组织。[24]
总体来看,当时义教尽管经济待遇并不高,但得到组织的认可,群众的信任,使得义教感到无比光荣。很多教师认为能被群众推选为义教,群众看得起,觉得很光荣。
建国初期的山西扫盲教育中,师资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山西省完成扫盲任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回顾建国初期扫盲教育在师资选拔、培训、激励等方面的具体办法,对于探究当前农村扫盲教育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2011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文盲率为4.08%,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72%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在可喜之余,我们更清楚的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而文盲人口的绝对数量还较大,现存的文盲人口仍然有5000多万人。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且一半文盲在西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与建国初期相比文盲呈现居住地偏远、交通不便、住所分散、女性为主、年龄偏大等特点,由于文盲多聚集在偏远的地域,加之环境差等原因,导致基础教育教师大批外流,扫盲教师就更为奇缺,增加了扫盲教育的难度。应依据建国初期解决师资问题的经验,在农村中根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采取多种的办法解决农村扫盲教育中师资的问题。
政府的教育部门利用其掌握的教师资源,定期的选派教师去农村轮流援教,教师对文盲的讲授形式可以多样,可以采用如课堂教学、巡回教学、现场培训、发放读物、辅导自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同时注意援教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待遇。政府可以牵线各大中专院校,由大中专学生们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寒暑假到山区“下乡”支教,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社会实践的经验又解决了扫盲教师缺乏的难题。
对于居住偏且分散的文盲来讲,扫盲教师缺乏成为困扰农村扫盲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增加专职教师的同时,可探求尝试性的采用建国初期“能者皆为师”的办法,动员文盲身边的人教其识字。如他们的子女、其他家庭成员、邻里及当年的“小先生制”等皆可以成为帮助他们脱盲的主力。关注假期回乡的大中学生,他们文化水平高且熟悉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是扫盲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总之,应该动员身边更多的人,起来教人识字,形成“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的风尚,营造“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父亲教儿子”的学习气氛。
提高当前农村扫盲教育师资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本文仅对建国初期扫盲教育师资问题进行了一些较浅的思考,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研究探讨该问题,目的是从曾经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问题,重视教师问题,重视教学问题,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1]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 [N].人民日报,1955-06-06(1).
[3]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农教典型材料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56.
[4]皇甫瑾.冀晋两省解决冬学民校师资问题的实例 [J].人民教育,1950(2):56-57.
[5]常江河.山西冬学一月 [N].人民日报,1951-01-04 (3).
[6]山西省教育厅关于1951年农民业余教育综合报表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11.
[7]史纪言.山西省扫除文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N].人民日报,1953-02-05(3).
[8]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优秀农教、义教、辅导员典型发言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57.
[9]太岳第二专属冬学概况汇报.太行、太岳、运城、长治、榆次、太原市报送的1949年工作总结报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3.
[10]中央教育部和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关于1954年组织农民常年学习的通知 [N].人民日报,1954-03-26(1).
[11]指示选拔与集训冬学义务教师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20.
[12]为积极进行冬学准备与义教集训的指示 (社教字第105号)[J].山西政报,1950(10):80-81.
[13]华北区1953年扫除文盲工作基本总结与今后意见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14.
[14]指示选拔与集训冬学义务教师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20.
[15]山西省档案馆.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职工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总结报告 [R].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10.
[16]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优秀农教、义教、辅导员典型发言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57.
[17]为积极进行冬学准备与义教集训的指示 (社教字第105号)[J].山西政报,1950(10):80-81.
[18]山西省扫盲、工农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经验材料 (26~49),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89.
[19]关于目前扫盲运动的补充指示 (扫行字第43号)[J].山西政报,1953(1):180.
[20]常江河.山西冬学一月 [N].人民日报,1951-01-04 (3).
[21]山西省农业社办民校工作的报告 [R].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38.
[22]余博,佟力.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冬学、民校的初步经验 [N].人民日报,1955-01-30(3).
[23]常江河,焦光北.妥善解决民校教师的教学误工问题 [N].山西日报,1956-07-12(3).
[24]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优秀农教、义教、辅导员典型发言——昔阳县思乐乡领导扫盲工作的经验 [Z].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号:C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