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蓓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复杂性是系统固有的客观属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构成要素众多,过程前后承继,参与主体相互协作,系统处于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外部环境当中。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具备复杂性特征,表现为要素复杂性、主体复杂性、过程复杂性和环境复杂性(图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成是一项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可能源于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生产加工、流通仓储、营销服务和消费等基础环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市场管理支持环节。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育种到包装的每一要素,众多要素可概括为农产品、硬件和软件三大类。其中,农产品是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物质载体,硬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设施设备,软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技术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必须纵观全局,追根溯源。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牵涉多要素和多环节,必然要求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调动多方主体参与。除农民、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消费者等直接利益相关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主体还包括政府、协会、媒体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主体具有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决策和协同协作,应做好利益协调以提高管理效率。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遵循周期性发展的动态规律,包括潜伏期、触发期、危险期及消退期四个阶段,这些阶段前后衔接,不可分割。相应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危机管理链条长、时间跨度大,危机管理前后阶段、管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为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必须针对前后各阶段的危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农产品质量危机管理存在于一定的资源禀赋、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中,环境变化对系统产生反复影响和作用。资源禀赋环境是土壤、水体、空气和投入品等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素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环境指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假冒伪劣投诉制度、农产品危机信息发布制度等,其为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提供监管依据。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培育及宣传媒体舆论的监督及导向等。科学技术环境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成果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和网络化共享,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性、维护农产品竞争的有序性。
三维结构模型是操作层面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由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于1969年提出,简称为霍尔方法论。三维结构模型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表示系统工程各阶段、各步骤以及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专业知识,其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统一的系统思维范式,成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1]。当今,霍尔三维结构已被规范应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实践中,其强调系统工程各工作中参与者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由主体协调系统程序、原理、观点、手段和工具,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而言,时间维是指依据质量安全危机潜伏、爆发和平息的周期性规律而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七个管理阶段;逻辑维是时间维每一阶段中必须遵循的七个管理步骤;专业维是指在时间维和逻辑维中所应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图 2)。
1.时间维
许诺见过前女友的事,并没有瞒丁小慧,她对许诺的行为挑不出错,却忍不住揣测他们见面聊了什么,他看向她的眼神,是不是一如几年前那样的炽热,只不过是在这样的想象里,丁小慧就伤了心。
(1)防范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一旦发生,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防范是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务。防范阶段应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形成和爆发。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对生产、加工、包装、保鲜、储运、销售等环节严格预防,保证资源、饲料、添加剂、物料、设备、技术的科学、安全与卫生。另一方面,运用广告、公关、网络等传播工具,建立起消费者、销售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公众及新闻媒体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预警阶段。在防范基础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进入预警阶段,对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对象与范围、预警指标与信息等要素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发出危机警报,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预警阶段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搜集与预测,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风险分类管理,发布危机警报并制定危机处理预案,目的在于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在萌芽状态下及时消除。
(3)控制阶段。当防范和预警无法及时消除质量安全危机威胁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重心转为危机控制阶段,即在最短时间内将质量安全危机的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控制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发展方向和危害程度,主要包括确认危机发生、甄别危机程度、分析危机成因、成立危机应急小组、进行信息沟通、启动危机处理预案等。
(4)处理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处理应在危机处理小组的统筹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要做好质量安全危机的信息沟通,尽快通过媒体发布危机的调查结果,并更正与事实不符的信息。相关企业必须正视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实施有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追溯召回,以减少对消费者的人身伤害。对召回的问题农产品立即进行检测和销毁,并邀请权威机构、新闻媒体予以公证,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
(5)评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平息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必须对质量安全危机进行评估。评估阶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调查危机成因,考察危机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二是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通过媒体向公众完整准确地传达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相关信息数据。
(6)整改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整改阶段主要是分析归纳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相关企业进行流程再造,优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模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最后,监督相关部门逐项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排除同类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机风险。
(7)恢复阶段。最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进入恢复阶段,目标在于使农产品供应链相关主体恢复正常运转。恢复阶段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进技术应用和高效监管体制实施,以及涉农企业的生产、流通、营销等各作业环节启动运作并培育公共关系等,从而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再次产生。
2.逻辑维
(1)找问题。收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相关资料和数据,综合分析危机风险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环境因素,整理近年来同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事故的案例和数据,从资源、技术、体制和市场等方面甄别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诱因、症结及关键。
(2)设目标。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总体目标并细分为具体指标,落实任务方向、经费预算、控制范围、人员配备和工作周期及进度安排等。设目标时应兼顾消费者安全、农户收益、企业发展和社会福利,分清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主次、轻重和缓急,充分考虑目标的约束条件和可行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目标的制定应由农业主管部门、食品卫生部门、法制部门、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企业、第三方组织、消费者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
(3)拟方案。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风险的客观状况和危机管理的资源约束和目标任务,拟定若干可能的备选方案。如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制定召回和销毁等方案,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相关投入要素和生产设备制定检测、维修和整改等方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信息发布和公开声明等沟通传播方案等。
(4)做分析。对上述拟定的若干方案建立时间序列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仿真系统等数量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各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运算过程和结果调整参数,进一步优化方案或形成新的备选方案。
(5)评优劣。根据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具体状况、危害等级和资源约束等,基于备选方案的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参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区分出最优方案、次优方案和满意方案。
(6)定决策。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核心主体根据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来选择某个方案进行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危机管理方案的决策并非以某一主体的利益为决策依据,而是以系统主体利益的协调和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决策原则。因此,应从系统全局角度考虑,均衡企业盈利、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7)付行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决策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结果,因而需要回到前面相应的逻辑步骤中重新执行直至结果满意为止,系统运行甚至需要经过反复调适才能完成。
3.专业维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各时间阶段及每一阶段的各逻辑步骤中,均需要应用大量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思想、理论和方法,其涵盖农业经济、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法律、信息、技术及社会科学等专业领域。例如,从农产品生产规律、组织模式及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等方面,研究质量安全危机产生的关键节点和内在机理;观测农产品的生产投入品、添加剂、营养成分、外观等指标水平,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发生的临界点;运用法律规制激励约束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主体的决策与行为;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平台实时分享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处理进度和经验教训;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转移;将公共关系等社会科学知识用于引导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组织行为。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时间维和逻辑维结合起来形成危机管理系统的活动矩阵(表1)。活动矩阵的要素aij显示农产品危机管理工作所处的具体阶段和具体步骤,如a12表示在防范阶段设立目标、a66表示在整改阶段做出决策等。三维结构的活动矩阵可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整体中的层次和功能,有利于厘清各项具体工作间的执行和协作。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三维结构,按危机酝酿、危机爆发和危机平服的周期规律,划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时间阶段,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拟定每一时间阶段的实施步骤,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的学科领域构建专业知识和方法体系。为此,必须同时兼顾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思路,细化每一阶段的目标实现过程,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表1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三维结构的活动矩阵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应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的方法,优化系统结构、调整系统运作、实现系统功能,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从专家经验、感受和判断等实践经验出发直接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将历史经验与农业经济、供应链管理、法制、技术和信息等知识相结合,通过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和计算得出定量结果,完成从局部定性认识到整体定性认识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演绎、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等综合集成,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方法的涌现和创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须应用系统的三要素思维范式,既考虑本位要素的权益,也考虑其他要素的权益,实现三者兼顾。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系统层次间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效益的三兼顾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均衡,既保护农业经济效益,又保障消费者安全,同时还要杜绝质量安全危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稀缺资源的掠夺。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运作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发挥协作精神,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首先,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技术、资本及信用等市场准入条件,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物流运作规范对其进行实时动态跟踪,保证各成员有较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意识和控制能力。其次,建立完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预防、处理和恢复能力。再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系统、技术协同系统、优化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及协调互动机制,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响应能力。最后,理顺政府部门、第三方组织、涉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的关系。[6]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要求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结构互补、实践技能较强的人才队伍。为此,应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企业基层实习,提升其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技能。二是在相关企业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技术人才引进、绩效考核标准和机理约束机制。三是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形式开展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队伍的科技素质和操作技能。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4-31.
[2]游军,郑锦荣.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9,(5):56-62.
[3]陆勤丰.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6):40-41.
[4]张蓓,刁丽琳.WSR方法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南方农村, 2009,(2): 56-59.
[5]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6-62.
[6]欧阳小迅.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分析——基于市场激励和国家有限干预框架下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