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的力量更强大

2012-07-19 06:09上海潘向黎
名作欣赏 2012年7期
关键词:江州琵琶行香山

/ 上海_潘向黎

作 者: 潘向黎,作家,著有小说集《无梦相随》《十年杯》,散文集《红尘白羽》等,现居上海。

能背诵的最长的诗,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无聊时在纸上默写唐诗,往往会选李商隐,若是烦闷时要大声背诵,则一定是《琵琶行》。写乐声的那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朗朗诵出,实在令人愉悦。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相传他自幼颖悟,六七个月就能认识“之”、“无”二字。十二岁因战乱避难越中数年。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三度内召,又三度外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及河南尹),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年七十五卒于洛阳。

文学史上誉他为“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确实非常“现实主义”, 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作上身体力行,写了大量“讽喻诗”,揭露社会问题,抨击权贵恶行,直书百姓疾苦,名作有组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笔触犀利,反应速度快,流传又广,有类似今天帖子和微博的精神气质。但读者最爱的却是他的另一路作品。所谓当时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所谓“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主要都是因为《长恨歌》和《琵琶行》。

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思想和创作都很丰富,有几点读来印象深刻:

第一,他被贬江州(就是在那里写的《琵琶行》)的背后带血腥味的历史事件和给诗人一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所派)刺杀于长安城中大道上,“京都震扰”,白居易切齿痛恨,火速上书要求朝廷立即捉拿凶手,以雪国耻。但是这时他已经不是“左拾遗”之类言官,此举属于越职言事,早年得罪过的权贵趁机报复,诬陷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白母患精神病),白居易却写《赏花》《新井》诗,如此不孝,有伤名教,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后来又说他不宜治郡,追贬为江州司马。(参见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这次贬谪对诗人打击很大,他由早年的志在兼济为主,转向了以独善其身为主。早年思想中本来就存在的佛教、道教的思想开始滋长。”(孙明君评注《:白居易诗》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明乎此,对《琵琶行》中说自己和卑贱的长安故伎“同是天涯沦落人”,和千愁万恨尽付一哭的末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有了更深的领悟和同情。

第二,他遭遇挫折后改变了人生态度,但始终保持做人的底线。受打击后,他开始了流连山水、诗酒自娱的生涯,但是他始终不与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也坚决远离了朋党之争的漩涡。根据记载,当时朝中各分朋党,互相倾轧达四十年,李宗闵“权势震赫”,而宗闵身边的红人杨颖士,正好是白居易的亲戚,白居易不但没有顺势攀附,反而主动要求离京为官,“致身散地,冀于远害”(《旧唐书·白居易传》),“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呜呼,居易其贤哉”(《新唐书·白居易传》)。面对争权夺势的遮天烈焰,拒绝以才华、声名甚至生命为其中柴薪,也是一种明智和坚定。

第三,他自己最看重讽喻诗,然而各阶层读者却最热爱他自己不以为然的“感伤诗”中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还有他自称“非平生所尚”的“杂律诗”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而这些恰恰是他的最高成就所在。原来,老百姓审美的时候,并不都接受“偶像”本人的“引领”,不但很有眼光,而且纯粹,有时甚至比文学史家还超然于功利之外。

批判的锋芒虽然锐利,但有时,感伤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发自灵魂。

猜你喜欢
江州琵琶行香山
缤纷四季在香山
游香山
吕楠作品
香山名字的由来
朋友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男孩,男孩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