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赵龙
在构造扬州市信息产业发展SWOT矩阵的基础上,确定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组合,并据以提出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选择。
本文在对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时,采用了SWOT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将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系统评价,分析行业的优势、存在问题、机会和挑战,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更加明朗。本文将这四个方面分别看作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以及产业目前的相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逐个分析后再进行系统研究,找出扬州市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
首先,对全国及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和扬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微观环境进行分析,确认扬州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把握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其次,确定扬州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的核心能力、独特能力和资源竞争价值。再次,相对其他地区尤其是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南京等地区,扬州市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后,最终给出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扬州市的电子信息服务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电子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优势。
首先,江苏的南京、苏锡常地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使得江苏信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期间,扬州市政府也加大了投入,选择了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长期核心动力的战略决心,充分调动城市各项优质资源强化配置,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制订了一系列产业、人才、投资等各方面的吸引和保障政策措施,强调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战略。
其次,电子信息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然这里所说的劳动力主要是指知识型劳动力。在这一方面扬州有着很大的优势,扬州的普通教育程度较高,省级重点大学1所,大专院校有3所,在校生达5~6万人,其中信息专业达万人有余,再加上众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
再次,扬州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越来越完善。目前,在扬州各产业园已经建立起重点研发机构10多家,如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其检测能力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际上少数权威的光伏CBTI检测实验室之一。另外,还有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等十几家研发机构,建立了信息服务业中心、标准检测中心、设备共用中心等八大系统公共服务中心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最后,经过最近几年的城市建设,扬州的城市环境不断升级,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建设的投入,再加上扬州固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都为吸引投资和创业,引进和留住人才创造了人文生活条件。
虽然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高层次科技研发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技术经营管理复合型高端人才。虽然很多企业说是在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但他们之中很多对核心技术方面不具有话语权,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扬州在电子信息服务业仍存在着科研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科研与生产脱节,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普遍较薄弱等问题,尚未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体系,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在产业集群的凝聚力方面,扬州市目前的产业基地仍处于产集群的初级层面上,“集”而不“聚”。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基地,主要是由江苏省和扬州市政府联合创办的,通过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措施引进企业入园,仅仅是实现了空间的“集”;其次,衡量一个园区水平的指标仍主要表现为面积规模、入住企业数量、生成总值等。这就导致了园区的建设表面化、功利化和政绩化。这种产业集群内企业缺少归属感和植根性,流动性较大,很多企业仅仅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而来,而不是为了分享集群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而来,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集”而不“聚”。同时,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张,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外部效应,比如土地紧张、环境恶化等,边际投入也呈现递减现象。
第三,产业机构不合理,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本地品牌,缺乏龙头企业也是一个明显的不足。扬州的软件企业规模小,品牌产品少,盈利能力弱,产值低,本地软件企业缺乏在国内开拓市场的实力,产品层次低,品种单一,重复开发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信息产品的销售上扬州的竞争环境已经相当激烈,目前主要的竞争方式就是价格促销,盈利水平低,同时缺乏高端产品消费环境。在产业结构上,电子信息服务业所占整个信息产业的比重偏低,扬州的规模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另外,在融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大企业的控股能力还是小企业的融资水平均显不足,这一点可以从江苏与广东的对比中看出,江苏在深交所上市的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只有6家,广东达到25家,而扬州基本上一家都没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无法离开信息对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扬州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充满着机遇。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服务业,这也使得电子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近几年来国家顺应国际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制定了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战略决策,同时,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市场。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里,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为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从江苏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至2009年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360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总和的30%左右。200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7665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和的48.7%。2009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收入7420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5249亿,软件开发和服务业7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23%。相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通过把江苏与广东、北京和上海三个信息产业发展大省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的第一支柱产业。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与广东、北京、上海三个地区在整体规模和软件服务两个方面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江苏在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上仅次于广东。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规模、出口等指标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有关数据也说明江苏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江苏第一支柱产业。
扬州市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这一有利宏观环境和历史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信息服务业基地,把发展信息服务业基地纳入了重点工作计划,提出了发展信息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的“十一五”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经过5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从宏观环境上看,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很多环节我们依然处于“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技术。同时,在产业结构、地理分布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信息产业的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性产业转移为主,那些核心技术等高附加值环节均不会轻易地发生转移。因此,扬州市信息服务产业和技术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在国内信息服务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竞争力不强,未形成绝对竞争优势,省内宁苏锡常等城市强劲的发展态势,对扬州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构成较大的压力。
另外,扬州最近几年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劳动力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全国其他地区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都积极地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产业转移方向,因此,扬州的劳动力、土地、环境、政策优惠等静态比较优势也就进一步弱化。
从市场机会方面看,信息服务产业转移机会具有周期短、区域趋向化的特征,一旦不能先机发展,周边竞争关系将导致当前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因此,扬州地区如果再想在电子产品制造业这一领域追赶上去的话,压力和困难可以想象,因此,可以选择电子信息服务业这一领域抓住机会,加大投资,重点发展。
根据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确定扬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路径。
扬州市要想建立一个可以成为其经济支撑点的产业,要想提升其产业水平,实现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解决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具体的做法上,应继续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增强市场运作能力,增加研发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电子信息服务业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的转变。
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市政府就将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经过5年的发展,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抓住重点,实现产业的升级,在兼顾低端的同时,重点发展高端信息服务业。同时,为突破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应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创新,争取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性。针对其他地区对扬州形成的竞争压力,扬州市必须要弱化劳动力、土地成本等静态比较优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要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政府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投融资环境,提升动态比较优势,吸引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
[1]扬州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报告[J].扬州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2]陶拯.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6).
[3]钱钢,陶拯.区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与模式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