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芳芳,孙根年,刘 璐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严重的萎缩,2009年与2008年相比出口额下降了16%,导致国民经济增长下降1.5%。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相关的政策措施,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如何扩大内需,通过哪些产业拉动消费,学术界见仁见智。纵观国内的相关文献,旅游业被认为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产业。如2009年《中国科技财富》发表了题为“旅游产业:给内需一个支点”的评论员文章[1];辜胜阻教授撰文“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强调了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2];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旅游业具有“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并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3];白津夫教授撰文提出“扩大旅游消费,拉动内需增长”的观点,并阐述了旅游业拉动内需增长的四大作用[4]。按照旅游学的定义,旅游消费是指游客在旅行和游览过程中的各项支出[5]。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旅游消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行前消费、行中消费和行后消费等,如出游前信息采集和行装准备以及旅游之后的摄影冲洗和资信整理,是旅游活动引发的一切有形物质消费和无形服务的总和[6]。由于调查和统计的困难,目前国内旅游消费统计不包括行前消费和行后消费,而是集中在旅行和游览过程中,并将其归纳为8个项目,即长途交通费、市内交通费、邮电通讯费、住宿费、餐饮费、购物费、门票费、娱乐费等。从旅游消费结构来看,基本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长期而广泛的调查发现,我国旅游消费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变化。孙元欣对上海研究发现,旅游消费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为人均旅游花费逐渐提高,交通花费和门票花费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旅游购物和娱乐花费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反映了旅游花费日渐成熟[7];贾英的有关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居民的旅游消费互不相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均旅游花费高,娱乐和购物花费所占比重大;而西安、桂林等城市人均旅游花费较低,娱乐和购物等非基本花费所占比重较小[8]。然而,国内现有文献很少“跳出旅游看旅游”,将旅游消费看成是国民消费的一个部分,分析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贡献度。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金融危机挑战,外贸出口出现较大萎缩,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旅游拉动消费和内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对国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可从4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狭义的旅游业,包括了游览业(景区景点门票)和旅游社业(导游与管理),其收入直接归旅游部门所有,属于单纯的旅游收入。第二,旅游部门和国民经济部门分开统计的产业部门,包括了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这些部门最初只是国民经济中的部门,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这些部门被分离出来服务于旅游业,但是在旅游业和国民消费中分开统计、界限清晰。第三,需剥离的产业部门,即旅游交通与整个交通运输业。由于交通方式种类众多,统计口径复杂,需剥离计算。第四,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或第三产业)的贡献,以旅游业总收入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分析旅游业的地位指数,计算相对简单。
图1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模式
目前,我国关于旅游消费多采用抽样调查,主要由各省市旅游外调队去完成,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9]和《中国统计年鉴》[10]。本文收集了 1997~2008年的相关数据,包括入境旅游消费和国内旅游消费两个方面,其中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数据因2003年的“非典”缺失。本文将长途交通、市内交通合并为交通费,把购物、娱乐、游客交给旅行社的费用和其他费用看成非基本消费。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贡献,本文引入了4个指标:
1.旅游消费倾向率
倾向率是气候变化研究提出的新概念,指在特定的时段内,某项指标随着时间变化的平均增长速率。倾向率是以线性回归方法计算的参数,当回归方程满足预测要求时,其倾向率(α)即为直线的斜率。它反映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消费的线性变化率,单位是:元/人.年。
2.旅游消费结构指数
为了反映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我们将“餐饮、住宿、交通、游览”等消费看成是旅游的基本消费,将“购物、娱乐、交旅行社和其他”等消费看成是非基本消费。并以非基本消费与基本消费的比值,反映旅游消费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计算公式为: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β)=(非基本消费/基本消费)×100%。结构高级化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熟化程度。β值大,说明购物和娱乐等非基本消费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例高,该地区(或时段)旅游业发展的水平较高,旅游消费相对成熟,如台湾和香港旅游结构高级化指数均在1.2~2.0之间。相反,β值小,说明旅游购物和娱乐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交通和门票在旅游花费中所占比例高,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初级和滞后。
3.旅游消费地位指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不仅本地人参与旅游消费,外地人和外国人也来参与旅游消费,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这个侧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为了反映旅游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比例,本文用地位指数来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位指数最早是评定林地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地位指数=(某项旅游消费/国民消费)×100%。地位指数越大,说明旅游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地位越高;相反,地位指数越小,说明旅游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地位越低。
4.旅游消费弹性(ε)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增长率与另一个变量增长率的比值[11]。计算公式为:旅游消费弹性(ε)=(旅游消费增长率/国民消费增长率)。当弹性系数ε≥1.0时,说明X的增长速度快于变量Y,X带动Y增长;相反,当弹性系数ε≤1.0时,说明X的增长速度慢于变量Y。旅游消费弹性既可以用于旅游业内部,分析餐饮、住宿、购物等某项旅游消费与旅游总消费增长率的比率;也可以用于旅游业外部,分析旅游消费与全社会消费增长的相对比率,以此判断旅游业对拉动消费的作用。
1992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国内旅游无论从接待的人数,还是所取得的旅游收入远超过入境旅游。以福建省为例,2009年接待的国内游客是入境游客的31倍,国内旅游收入是入境旅游收入的5.4倍,国内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
从表1可看出,2008年福建省人均旅游消费995.1元,与1997年579.0元相比增长了416.1元,人均旅游消费呈直线增长态势,倾向率为39.49元/人.年。其中,人均购物花费182.1元,较1997年67.7元增长了114.4元,倾向率为9.29元/人.年;餐饮和游览花费呈直线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98元/人.年和4.20元/人.年;住宿消费、交通消费、娱乐费和邮电通讯费波动上升,其中住宿和交通消费增长速度较快,倾向率分别为2.01元/人.年和4.40元/人.年。
表1 福建省国内游客及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化
根据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将国内旅游消费划分为五大项和三小项:五大项分别为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交给旅行社的费用,合计占人均消费额的79%;三小项分别为其他消费、游览和娱乐消费,合计占人均消费额的21%。旅游消费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1997年到2008年,旅游购物消费比例逐年增大,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娱乐消费和交给旅行社的费用比例稍有下降,降低了不到1个百分点;餐饮、交通、住宿三大基本花费金额虽有所上升,但其所占比例却波动下降,其中交通费降低幅度较大,降低了7个百分点。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人均旅游消费816.4美元,与1997年522.8美元相比增长了293.6美元,人均旅游消费呈线性增长,倾向率为28.45美元/人.年。其中,餐饮消费呈线性增长,倾向率为1.97美元/人.年;交通和购物消费波动上升,增长速率较快,倾向率分别为9.50美元/人.年和7.29美元/人.年。而餐饮和娱乐增长速率较慢,倾向率为1.97美元/人.年和3.09美元/人.年。
根据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将福建省入境旅游消费划分为两大项和五小项。其中,两大项是交通费和购物费,分别占人均旅游消费的40.3%和18.4%;五小项为住宿费、其他、餐饮费、娱乐费和游览费,合计占人均消费额的41.3%。从1997年到2008年,基本消费的旅游购物倾向率为正,所占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餐饮、游览和娱乐消费比例变动不大,维持在均值上并上下波动。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早在5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Clark就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并以40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了验证,被称为产业结构演化的配弟-克拉克定律[12]。那么,在旅游业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结构演化规律呢?本文将旅游消费划分为基本消费和非基本消费,依据旅游消费结构指数β值对其进行分析,揭示福建省入境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从表2可看出,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和结构指数呈现“双增长”趋势。1997年人均旅游花费579.0元,2008年人均旅游花费995.1元,增长了1.72倍。而消费结构指数从1997年的54.3%提高到2008年的77.9%,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旅游消费结构指数的提升,反映了福建省国内旅游消费结构逐渐优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相对繁荣,国内旅游购物花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2 国内和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指数变化趋势
人均入境旅游消费与结构指数也呈现“双增长”格局,即从1997年到2008年,人均旅游消费额从522.8美元增长到816.4美元,增长了1.56倍;而旅游消费结构指数从49%增长到59.2%,增幅10个百分点。结合表1可看出,结构指数β值上升的原因,主要是旅游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消费所占比例的增加,以及旅游餐饮、交通和住宿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的减少,这可能与入境游客对福建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需求较强相关。
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占有特殊地位,发达的旅游业为城市带来了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驱动力。
进入福建省的旅游者,无论是入境游客还是国内游客,旅游消费均构成本省居民的社会消费。福建省满足其在旅行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所获得的旅游收入归福建省所有,由此带动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发展。2008年以来,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挑战,外贸出口出现大幅度萎缩,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消费拉动内需和国民消费,是保障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福建省总人口为3 604万人,接待游客8 855.2万人次,接待游客是福建总人口的2.46倍,如此巨大的旅游人口是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力量。
为了简便运算,本文将入境游客的外汇花费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并与国内旅游消费合并构成旅游总消费,从地位指数和弹性系数分析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地位指数即旅游消费部门在国民相应消费部门中所占的比重,本文以1997-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了六大旅游消费部门在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计算结果见表3。旅游消费弹性是旅游消费增长率与国民消费增长率的比值,本文以1997-2008年的数据计算了六大旅游消费部门对国民消费的弹性,结果见表4。
表3 六大旅游消费占国民消费、第三产业及各主要要素的比重
表4 六大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第三产业及各主要要素的弹性系数
国民消费将住宿和餐饮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故本文也将旅游业的餐饮消费和住宿消费合并,分析旅游住宿餐饮对国民经济中住宿餐饮业的贡献。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旅游住宿餐饮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指数仅次于交通,从1997年到2008年,旅游住宿餐饮业在国民消费部门中所占的比重波动变化,略有下滑。但是从1997-2002年和2004-2008年两个阶段来看,后期旅游住宿餐饮所占平均比重与前期相比呈缓慢增长态势,说明旅游住宿餐饮业的地位逐年提升,对国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日趋增大;2004-2008年间旅游住宿餐饮的平均消费弹性为1.25,而1998-2002年间的平均消费弹性为1.84。
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为了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购买各种实物商品的经济行为,它不仅包括专门的购物旅游行为,还应包括旅游中一切与购物相关的行为总和[6]。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1997年到2008年,从旅游业内部来看,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旅游购物所占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说明福建省的旅游业日趋成熟;从旅游业外部来看,旅游购物占批发零售业的比重呈现波动上升,从3.85%增长到5.79%,上升近2个百分点。在1997-2002年和2004-2008年两个平稳阶段,旅游购物所占的平均比重从4.38%增长到5.37%,增长了1个百分点。从表4可看出,旅游购物对批发零售的弹性波动变化,起伏较大,但在1998-2002年和2004-2008年两个平稳阶段,旅游购物的平均弹性系数维持在1.27-2.31之间,后期较前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旅游购物促进了批发零售业的发展。
交通一般有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4种方式,其中公路和水路对外省游客和入境游客进入本省的作用较小,故本文着眼于旅游业对福建省民航和铁路业的带动作用。由于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及统计口径复杂,本文将福建省旅游的入境客流量和国内客流量按以下公式进行折算:
航空客流量=入境客流量×入境航空游客比+国内客流量×(1-本省游客比)×国内航空游客比。
铁路客流量=入境客流量×入境铁路游客比+国内客流量×铁路游客比重。
从表3可以看出,1997年到2008年,旅游占民用航空及铁路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从46.77%和42.78%增长到86.87%和85.02%,分别上升1.9倍和2.0倍。在1997-2002年旅游占的平均比重分别为62.37%和57.53%,而在2004-2008年的平均比重为81.46%和81.27%,分别上升了19个和2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从表4可看出,旅游对民用航空和铁路的弹性波动变化,但从1998-2002年和2004-2008年两个平稳阶段看,旅游对民用航空的平均弹性系数在2.0-2.03之间波动变化。前期旅游对铁路的弹性系数的波动大,不存在稳定的消费弹性,但是后期的平均弹性系数为1.25。
旅游对于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于交通运力较小或者说交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的地区(如西安)来讲,如果再大力发展旅游业,会使交通更加拥挤;而对于交通运力较大或交通尚未饱和的地区来讲,积极发展旅游业,会使该地区的交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属于服务业,同时又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表3可看出,1997年到2008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5.36%增长到9.41%,年均增长0.37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4.9%增长到23.43%,年均增长0.78个百分点。在1997-2002年和2004-2008年这两个平稳阶段,旅游产业占GDP的平均比重从7.24%增长到10.19%,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从10.19%增长到25.74%,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说明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较高。从表4可以看出,在1998-2002年和2004-2008年两个平稳阶段,前期旅游产业对GDP及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均大于2,后期弹性系数维持在1.18-1.33之间。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区域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贡献模型,开发了倾向率、结构指数、地位指数和消费弹性4个指标来分析旅游消费结构变化,并以该模型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消费对国民消费的贡献。结果发现,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人均旅游消费和结构指数均呈现“双向增长”,即人均旅游消费额和旅游消费结构指数逐年提高,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在1998-2002年和2004-2008年两个平稳阶段,前期旅游住宿餐饮对住宿餐饮业的平均消费弹性为1.84,旅游购物对批发零售的平均消费弹性为2.31,旅游对民用航空的平均消费弹性为2.03,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平均消费弹性分别为2.06和2.32;后期旅游对这些部门的消费弹性分别为1.25、1.27、2.0、1.18和1.33。从以上几对指标的消费弹性来看,弹性系数均大于1,也就是说旅游消费的增长率均高于国民消费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国民消费以及带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旅游业是由众多部门和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通过对旅游消费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消费的增长率要高于国民消费的增长率,故福建省应不断完善旅游环境,积极开发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消费,从而达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1]本刊评论员.旅游产业:给内需一个支点[N].中国科技财富,2009-02-27.
[2]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J].经济纵横,2009(5):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Z].国发[2009第41号],2009.
[4]白津夫.扩大旅游消费,拉动内需增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2):5-8.
[5]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石美玉.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4,19(1):32-36.
[7]孙元欣.上海旅游消费结构与贡献度的宏观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2):1-3.
[8]贾英.中国6大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3):13-17.
[9]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9.
[11]李军.经济模型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苏东水.产业结构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