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朱灿灿,王同朝,姜玉梅,张慧琴,黄晓书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 州450002)
种植方式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诸多因素之一.垄作和沟播通过改变地表形状,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1~3],促进玉米生长,进而提高玉米产量[4,5],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6].目前美国约有50%的耕地采用以起垄、覆盖、少 (免)耕为特点的“保持耕作法”[7],墨西哥50%的小麦产区实行垄作栽培[8].中国很早就有垄作甘薯等作物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垄作栽培技术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13].黄庆裕等[14]认为,垄作栽培可使土壤的通透性加强,还原性有毒物质减少,同时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都比淹田低,从而使土温、水温提高,水稻生长发育正常,植株健壮.王法宏等[9]研究认为,垄作栽培可明显改善小麦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刘武仁等[15]研究表明,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建立了“土壤水库”,可有效蓄积夏秋降雨.但是,沟播、垄作、宽窄行平作和等行距平作哪种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长更加有利,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试验设计垄作、沟播、宽窄行以及等行距4种植模式,探究其对土壤水分含量及夏玉米生长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旱作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试验于2010-06—10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壤20,40,和60 cm容重分别为1.16,1.39 和1.48 g·cm-3,土壤含水量 23.25%,pH 值 7.33,土壤有机质含量 9.55 g·kg-1,土壤速效氮 119.75 mg·kg-1,速效磷 62.92 mg·kg-1,速效钾 200 mg·kg-1.测池子上口面积6.6 m2(3 m ×2.2 m),池深 2 m,土壤原有耕层结构未破坏.
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2010-06-10播种.试验设4种种植模式:垄种(P1)、沟播(P2)、宽窄行平作(P3)和等行距平作(P4).垄底宽40 cm,垄高18 cm,垄面宽30 cm,沟宽30 cm.垄种(P1)处理的垄上种植1行夏玉米,行距为55 cm,株距为22.2 cm;沟播(P2)处理的沟内种植1行夏玉米,株行距同P1;宽窄行平作(P3)窄行距为40 cm、宽行距为70 cm,平均行距为55 cm,株距为22.2 cm;等行距平作(P4)处理行距55 cm,株距为22.2 cm.每个处理玉米种植密度均为81 945株·hm-2.2010-06-13进行灌水,使各池子土壤0~100 cm水分保持一样,均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2010-09-29收获,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1.2.1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于播种前、收获后及5个生育时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用土钻法每隔20 cm分层测定0~100 cm土壤含水量,用烘干法算出土壤含水量/%.计算出整个生育期作物分层消耗水分总量/mm.
1.2.2 光合速率测定 用美国产LI-6400光合测定系统(Licor company,Nebraska,USA)进行测定.采用开放式气路,于晴天10:00~12:00时测定,测定时光合有效辐射 1 500 μmol·m-2·s-1和叶温25~30℃,仪器在使用前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标定.
1.2.3 干物质的测定 分别在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每处理挑选3株代表性的植株,取其地上部分,105℃杀青30 min,80℃烘干至质量恒定,称其质量并粉碎保留,重复3次.转运率/%=(吐丝期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吐丝期物质积累量×100%.
1.2.4 水分利用率的测定 作物水分利用率是指作物经济产量与耗水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WUE=Yd/ET,式中,WUE 为水分利用率/(kg·hm-2·m-3);Yd为作物经济产量/(kg·hm-2),即玉米子粒产量;ET为作物耗水量(m3),即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育期消耗的水量.作物的耗水量(ET)=0.1× ∑hidi(wi- w0)+P+I.其中,ET 为全生育期内实际蒸散量/mm;hi为第i层土厚/cm;di为第i层土层容重/(g·cm-3);wi,w0分别为各生育时期开始和结束时第i层土壤湿度/%;P为相应时期有效降雨量/mm;I为相应时期的灌水量.试验池子封底,因此,地下水补给、渗漏和地表径流忽略不计.
1.2.5 测产及考种 玉米成熟期,每池子选取中间2行玉米,子粒脱粒后晒干(含水量为13%)用于测定产量.另外每池子取10个单穗进行考种(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出子率、百粒重).
玉米的主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的土层,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分布有很大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苗期至拔节期等行距平作的土壤含水量较高,抽雄期等行距平作的土壤含水量最低,灌浆期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沟播>垄种>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在苗期和拔节期由于降雨量充足,抽雄期降雨量偏少,尽管夏玉米生长前期不同种植方式间,土壤水分有一定差异,但是水分差异对夏玉米生长并没有太大影响.夏玉米生长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水分不足会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
图1 不同种植方式对各时期0~100 cm土壤含水量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的需水量随着子粒产量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多.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种植方式的作物水分利用率有明显的差异,垄种、沟播分别比等行距平作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了6%和8%,而宽窄行平作比等行距平作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降低9%.
表1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耗水量与水分利用率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water consumption and WUE
叶片光合作用的高低与植株物质合成有密切的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在整个生育期内,由于垄种、沟播种植方式改善了作物生长水分环境,在拔节期和灌浆关键期单叶光合速率明显提高,整个生育期的单叶光合速率均值比等行距种植分别提高了2% 和3%,宽窄行平作的单叶光合速率比等行距平作的降低了5%.
图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photosynthesis rate
干物质积累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有很大影响.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拔节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对较少.从出苗期到抽雄期沟播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最快,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其他3种种植方式;抽雄之后垄种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加快;成熟期4种种植方式的干物质积累差异达显著水平,垄种、沟播、宽窄行平作的干物质分别比等行距平作增加了39%,24%和9%.
图3 不同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Fig.3 Dynamic change of material accumulation of summer maize in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由表2可知,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垄种、沟播、宽窄行平作能够降低株高、穗位高;垄种和沟播比2种平作处理能够提高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垄种、沟播的产量比等行距平作分别增加了11%和11.1%,宽窄行平作的产量比等行距平作降低了7%.
表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maiz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的水分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降雨量减少时,垄种和沟播有明显的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在雨养条件下,尤其沟播种植方式调节土壤水分蓄存和作物用水同步化作用显著.李全起[16]研究结果表明,沟播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具有“上高下低”的作用,而垄作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具有“上低下高”的作用,在低水分条件下沟播小麦产量优势高于垄作,而在灌水条件下,结果相反.本试验结果佐证沟播和垄种方式适合非灌溉区域夏玉米的生长.从初步研究结果看,夏玉米灌浆期沟播、垄种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高于等行距平作和宽窄行平作,垄种、沟播的作物水分利用率也分别比等行距平作处理提高了6%和8%.从玉米植株生理指标来看,垄种、沟种与平作相比,玉米叶片单叶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速率增加,说明垄种、沟播灌浆期能够降低叶片的衰老速率,有利于提高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垄种和沟播能够显著提高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增加7% ~9%.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以垄种、沟播种植方式通过协调作物群体冠层结构、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关系,在非灌溉条件下,沟播种植方式比垄种、宽窄行和等行距种植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1] 任小龙,贾志宽,陈小莉,等.模拟不同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对春玉米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3):1006-1015.
[2] 谢 文,潘木军,翟均平.不同垄作覆盖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耗水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3):365 -369.
[3] 曹良元,张 磊,蒋先军,等.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4):824 -830.
[4] 徐成忠,孔晓民,王 超,等.垄作栽培对夏玉米根系和叶片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1):101 -103.
[5] 王同朝,卫 丽,王 燕,等.垄作覆盖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相关生理参数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4):109-113.
[6] WIYO K A,KASOMEKERA Z M,FEYEN J.Variability in ridge and furrow size and shape and maize population density on small subsistence farms in Malawi[J].Soil& Tillage Research,1999,51:113 -119.
[7] 蔡典雄.关于持续性保持耕作体系的探讨[J].土壤学进展,1993,2l(1):1 -8.
[8] SAYRE K D,RAMOS O H.Application of raised-bed planting system to wheat[R].Mexico,D F:CIMMYT,1997.
[9] 王法宏,刘世军.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的生态生理效应[J].山东农业科学,1999(4):4 -7.
[10] 董合林,刘美荣.垄作与地膜覆盖对麦套春棉产量和霜前花率的影响[J].中国棉花,1997,24(3):19-20.
[11] 黄义德.大别山区冷浸田水稻旱秧垄作栽培早熟增产的生理学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5 -7.
[12] 高 虹,林长华.垄作油菜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1997(2):16-18.
[13] 兰树臣,刘凤海.玉米大双覆立体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技术要点[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1):35-36.
[14] 黄庆裕.水稻垄作栽培的关键技术及其效应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1995(4):151 -152.
[15] 刘武仁,郑金玉,罗 洋,等.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8(3):40-43.
[16] 李全起.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