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

2012-07-13 05:55蒋卓黎
教育界·上旬 2012年10期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科学教育幼儿园

蒋卓黎

【摘 要】近几年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重点阐述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育 幼儿园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密切地联系幼儿的生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这些都凸显了在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从幼儿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具体实践中关注幼儿科学探究的质量和过程,这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同时要求教师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这里所指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激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到创设宽松环境的重要性,最为突出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

(一)包容错误和激励幼儿

教师发现晨晨把科学区的磁铁拿到美工区去玩,就问他原因,晨晨的回答很特别,说:“磁铁能够吸住纸”,并说“就是我们画画的纸,老师平时都用磁铁把纸吸到黑板上的。”这时老师觉得虽然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磁铁的粗浅知识,但是运用到生活当中还是有偏差的。如果直接纠正,可能孩子还是未必真正理解。于是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请孩子拿磁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试,在探究中,晨晨先后发现软的纸吸不起来就找硬的纸,又发现硬的纸太重就找轻的吹塑纸,后来竟然还推理出“磁铁是黑的,黑板是黑的,所以黑的纸可以吸住”的道理。教师面对幼儿的表现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引导幼儿再去尝试吸黑色的东西,在探究中,又发现不是颜色的原因,而是材料的因素,从而在生活中有了对知识的反复验证和理解。

(二)接纳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并袒露真实的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这就是一个需要教师警觉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大家发现花坛里有许多月季花,老师就请小朋友们去看一看,闻一闻,问孩子们月季花闻起来有什么感觉,并期待孩子们说“香”。可是孩子们当中有一个回答是“臭”的,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听了没有制止或批评孩子,而是因势利导引导活动顺利进行,并使大家去寻找答案,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和相关人士,孩子们发现了由于各种因素会改变气味的秘密。

(三)理解幼儿,支持、鼓励幼儿的“所作所为”

幼儿认识环境时,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作为教师首先应学会安静、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他们的谈话,不要打断他们的思路,并且在没有弄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时,不要凭自己的“老眼光”妄下结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有时还可以通过模仿幼儿使用材料的方式,去体会幼儿的感受,真正理解幼儿。在一天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孩子跑来告诉老师:“刘老师,不好了,皮皮在捣乱,我们拿来的图片被他撕坏了。” 刘老师赶紧跑去看,只看见区角里有的图片在墙上,有的在地上。皮皮见小朋友们都围过来了,紧张地捡起图片,却又舍不得重新贴回墙上,于是,刘老师换了一种温和的口气问:“皮皮,你想干什么?” 皮皮这才小声说出了原因。原来他在根据动物吃的食物的不同在进行分类,因为有的图片上既有吃草的,也有吃肉的,所以他就把图片撕开了。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提出了有什么更好的分类方法。不仅解决如何分类的问题,又生成了新的探究活动。

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一切探究行为都是合理的,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方法。作为教师要在把握幼儿活动进程的同时,更多的把握时间,关注每一个探究活动,要善于看到幼儿“出格”的行动背后蕴涵的强大动机,用包容的态度真正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根据幼儿的探究兴趣去为幼儿提供支持。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源于孩子的生活

我们要把幼儿的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找出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材料。比如水、沙、泥巴、纸盒、绳子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它们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引发孩子广泛的探究兴趣。

(二)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乏味的讲解、演示。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指导幼儿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操作,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快乐。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圆柱体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生活中类似的圆柱体的物品,提供了毛线、笔、纸等操作性材料,让幼儿动手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小结,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还出示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实物图片,让幼儿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还准备了图片、橡皮泥、卡纸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这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了圆柱体,整个活动幼儿都在不断地操作、思考、探索,效果很好。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一) 使幼儿主动参与,亲手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孩子们每天都在玩,教师不仅要教孩子们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巧玩,自己创造玩,一物多玩,在玩中渗透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在玩超市购物活动时,幼儿发现每个食品包装袋上都有不同的标志。他们问老师:“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呀?”老师:“这个标志告诉小朋友要把用完的包装袋扔在垃圾箱里,要保护环境卫生。”幼儿:“这个有绿色、白色图案的是什么标志呀?”老师:“这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小朋友找找看,都有那些食品是绿色食品呢?”说完后,幼儿兴高采烈地在超市里寻找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包装袋。

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注意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其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操作者。

(二)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

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设想,教师则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思思小朋友忽然大叫起来:“快来看呀,迎春花开了。”听他这么一喊,孩子们都围过去了。他们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寻找别的花了,可找遍了整个园子,再没有发现第二株开花的迎春花了。“老师,为什么这株迎春花比别的迎春花开得早呢?”老师被思思小朋友的问题难住了。本来这个活动是放在下个月进行的,可是,孩子们已经向她发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于是老师把活动临时调换了一下,生成了一个“迎春花开”的科学探究活动。

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三) 帮助、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有助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有强化探究过程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主动学习。然而,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操纵着幼儿的操作,忽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有的教师尽管准备了充分的材料,但操作活动草率了事,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而有些教师则习惯于在幼儿操作之前就亮出答案,操作目的似乎就是为了验证这个答案;还有一些就是在教师语言提示和动作示范下,孩子一步步跟着老师做。这几种形式在科学活动中时常存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惠,孙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6.

[2]王萍,丁奕.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师角色[J]. 学前教育研究,2006.

[3]姚伟.关永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探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2.

[4]魏霞.谈谈教师对幼儿探究学习活动的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4.

猜你喜欢
探究式学习科学教育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