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
一名柔弱的土家族女子,却担负起为死者言、为生者权的使命,负重前行16年,是什么支撑着她?
2012年6月7日,记者来到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采访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队长张娟。短短几天对她的采访,记者多次潸然泪下。女儿、母亲、妻子、法医、共产党员,每一面的张娟都让人感叹,让人感动,让人心疼。
沅陵来了个女法医
张娟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出警的经历。
那是1996年一个异常炎热的晚上。沅陵县满城灯火,人们或摇着蒲扇在家里乘凉,或三五成群在河边吃着烧烤,享受着这难得没有下雨的晴朗夏夜。
此时的沅陵县公安局,一位年轻的女法医却迈着匆匆脚步踏上警车。原来,县城某小区发生了一起命案。
坐在警车上面孔稚嫩,留着细长短发的小姑娘,正是刚从湖南省怀化医专临床医疗专业毕业来到沅陵县公安局担任法医的张娟。那年,她刚刚21岁。
“法医来了,大家都让一让!”人群自动让出一个缝隙,张娟有些羞怯地侧身而过。
“这个女娃娃是法医?”叽叽喳喳的声音,传到这位年轻女法医的耳朵里。
她假装没有听到,手心却捏着一把汗。距离黄色警戒线还有20米远,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张娟一时有些窒息。
“这是第一次做尸检,不能丢人!”张娟心想。她轻轻打开包裹着受害者的棉被,一群苍蝇“嗡”一下从尸体上四散飞去,这是一具高度腐烂的女尸,臭蛆和蚂蟥四处爬行。
努力屏住呼吸,张娟一边解剖,一边不时用衣袖捂住鼻子换换气,臭蛆慢慢爬上她的手臂……
外面群众的议论声陆续传进来:“这个女娃娃胆子这么大,谁敢娶她做老婆啊?”
那一刻,张娟真想逃回家里去。可她想,第一次做尸检就落荒而逃,大家怎么看自己?何况这还是一起命案,死者家属都在等待自己的判断。强忍着恶臭,张娟在高度腐烂的尸体边整整蹲了3个小时,坚持把尸检工作完成。侦查人员根据张娟的尸检结论迅速破案,一起轰动沅陵的大案就这样真相大白。张娟却连续呕吐了几天。
“你之前想像的法医工作是什么样子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娟并不讳言,她之前一直以为法医是穿着白大褂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摆弄显微镜的。
第一次做尸检,让她真真正正感受到了法医这份工作的艰辛。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一干就是16年。16年的坚守,她从一名刚刚走出医学院的青涩学子成为一名严谨的知名法医;16年的坚守,也让她深深爱上了法医这份事业。
沅陵县是一个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山区大县,地处武陵山区,下辖23个乡镇,面积达5800余平方公里。全县最偏远的山区村寨离县城有100多公里,从县城过去,出了公路还得翻山越岭走上半天。
勘察案件现场,有时一去就是几天,为了赶时间、收集案件证据,她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
在怀孕时,张娟仍然奔波在岗位上。2000年1月,张娟已怀孕5个多月了。这时,县城某小区发生一起爆炸案,接到命令,张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挺着肚子蹲在现场拼接散落四处的尸块。黄线之外的群众看了说,这个女娃娃工作真是拼命。
2008年6月,张家坪乡法官堂村村民进山打猎时,在深山山涧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张娟此时正患重感冒,接到命令后,她没有推诿,坚持步行30余公里来到案发现场,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尸体解剖检验,查明了死因。
张娟办案最长纪录是连续两周在外工作,全县20多个乡镇、数百个村,都留下过她忙碌的身影。张娟说:“做法医就是为死者言,为生者权。看到一个个暗藏的犯罪嫌疑人被我们的刑事技术剥开伪装,看到受害人民的冤屈得以昭雪,受再多的苦也值得。”
从被误解到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随着一件又一件案件顺利侦破,张娟逐渐在沅陵小有名气。然而,有一种误解却时时刺痛着她的心。
每当张娟被人介绍是一名法医时,她都能从对方神情里看出一丝慌乱和疑惑。是啊,谁不会想,法医这么“男人”的活儿,她怎么会干呢?
在去基层办案时,张娟揪心的往往并不是条件的艰苦,案情的复杂,而是群众对法医的误解。在当地村民眼中,死人是不吉利的,而与死尸打交道的法医同样不干净、不吉利。
她还记得自己有一次深夜去山里执行任务,背上包,穿上棉袄就去了。等到任务完成她才发现自己忘了带水。她和同事到一户村民家里借水喝,刚刚喝水用过的碗,自己还没走,就被村民扔到了垃圾堆。
张娟带着女儿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商贩们在背后指指点点,“这个女人是和死人打交道的,千万不能让她挑菜啊,不吉利!”
张娟也曾为此痛苦过,她在日记里写道:“作为一名女法医,我渴望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人格的尊重。每次出门,人们在很远处就跟我打招呼,可他们不会和我握手,毕竟我的手是一双经常接触死人的手,这是一道越不过的心理障碍和民俗禁忌。”
那种痛,入骨入髓。面对工作的累,她无怨无悔。人们像避瘟神一样躲避她,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还有什么比尊重更能给人以力量呢?她感觉自己就像武陵山区的一棵葛藤树,伸出一条条根却碰触到坚硬的土地,扬起面庞却没有一丝阳光。
如果说,群众基于民俗对她的误解是一层厚厚的坚冰,那么,16年来,张娟就是以火热的内心和非凡的毅力去融化这坚冰的。
张娟每年执行交通、工伤各种需要鉴定的事故数百起,无论是人命案件,还是小事故,她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为受害人主持公道。
2006年,张娟在清浪乡白竹溪村办案时,发现凶手是精神病患者,他在发病时杀害了自己的姐姐,现在家中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无人照料。看到这种情况,张娟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送给老人,并给老人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叮嘱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找她。握着老人的手,她说:“就把我当作您的女儿吧。”
2008年,她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受害人,一个被奸污的7岁小女孩。看着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她的心被揪住了。小女孩因为受到过度惊吓说话结结巴巴,张娟强忍着心中愤怒,如慈母般抚慰着小女孩的心灵,给她买来玩具,和她一起做游戏。就在做游戏时,她一点点问出了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立即将情况通知办案部门。最终案件在张娟的“不断催促”下,仅用3天时间就破获了。
2012年1月,张娟在一次去基层办案中,发现一位孤寡老人气色很不好。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张娟判断这位老人可能已患大病。她主动叫来医生为老人诊断,自掏腰包给老人支付了医药费,从而使老人得到了妥善治疗。
现在,张娟每次去山里办案,都会主动深入到一些农户,向他们传授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提高他们抵抗疾病的能力。山里的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去过城里,更不用说看医生了。村民们只要遇到一点头疼脑热,都喜欢给张娟打电话,张娟也成为沅陵山区有名的“赤脚医生”。
破解死亡密码
一名为人称道的法医,总有几段为人称奇的破案故事。殊不知,其中凝聚了多少心血。
1999年7月7日,沅陵县城一家酒吧的老板打电话报警,他雇用的一名女服务员吊死在自家客厅的门框上。
张娟来到现场后,发现尸体脚下有一把倒着的凳子,现场也并没有打斗和挣扎的痕迹,难道真的是自缢身亡?
张娟对尸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验,特别是对死者颈项部绳索的勒痕进行了反复观察,发现死者颈部两侧勒痕延伸很长,一直到双侧耳后。她由此断定,这是一起犯罪嫌疑人杀人后伪造自缢身亡现场的他杀案。
张娟的检验分析引起了侦查员的注意,最终犯罪嫌疑人顺利被擒,犯罪事实与张娟的分析丝毫不差。
2002年8月5日,官庄镇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死亡案件。当地村民徐某一家三口吃完晚饭后,相继去洗澡、更衣、就寝。到了凌晨,3人共同出现呕吐、大小便失禁等中毒症状,徐某当场死亡,妻女被送往医院后脱离生命危险。
张娟对徐某进行尸检后发现,死者很有可能是有机磷农药中毒。但是,在死者肠胃中并没有发现残留农药。难道是注射农药后死亡?进一步检验又排除了这种可能。
第二天,死者的妻子李某再次出现昏迷。按治疗情况看,中毒症状得到缓解后一般不会出现第二次强烈中毒症状,除非被人再次投毒。可在医生和护士的严密照顾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详细向李某了解情况后,张娟得知她换了一套衣服后再次出现中毒症状。经过检验,张娟发现李某的内衣上被农药浸染过,正是这种农药造成3人皮肤感染中毒。
张娟立即来到受害人家中,对留在家里的其他衣服进行药理检验,发现确实有农药成分,而且内衣裤更浓。张娟分析犯罪嫌疑人是将农药投放在衣物上,导致受害人逐步慢性中毒死亡的。张娟将这一分析结果提供给了侦查员,侦查员很快确定了犯罪嫌疑人。
破案后证实,犯罪嫌疑人与死者妻子李某有奸情,李某拒绝交往后,犯罪嫌疑人遂于2002年8月先后两次把农药投放在李某一家内衣裤上。至此,这一离奇的案件大白于世人。
苦难辉煌
工作16年间,张娟经历了无数血腥残酷的凶案现场,共出勘各种案件现场1600余次,出具法医鉴定书3000余份,直接、间接帮助侦破刑事案件360余起,没有发生一起因鉴定不准而被群众投诉的案件。
正是在16年的坚守中,张娟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之源。
记者跟随张娟来到她工作的现场。天已黑了,张娟还有一处地方没有去,不久前那里曾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奸杀案,案发地点是一处僻静的山脚处,至今仍未侦破。
远处的路灯隐隐约约,张娟和记者只能打开手机的光亮照明。张娟认真分析案发现场的各种线索,不时陷入沉思。
回来的路上,看着身边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张娟似乎从案情的分析中回过神来,笑着对记者说:“很久没穿过这么漂亮的衣服了。”
是啊,她心中的遗憾实在太多太多了。
至今,她从未戴过一次戒指,那是因为工作的要求她的双手不能有任何饰品。她说,自己也喜欢时尚,可是,对工作的热爱让她永远都是一身朴素的警服。
至今,她对家人有愧。女儿如今已经12岁了,自己却从未好好陪她玩一次。有一次出差,女儿想妈妈了,外婆就给她播放张娟在她一岁时喂奶的录像。回家时,女儿一把抱住张娟,哭着说:“妈妈,你那么爱我,以后我再也不说你不陪我玩了。”
还记得自己最初选择做法医时,为了安慰父母,张娟看似随意地说:“我只拍照,不动手。”殊不知,父母早已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法医工作的艰辛。为了自己,父母担了多少心啊!
在沅陵县土家族的神话故事中,流传着一种叫无脚鸟的传说。无脚鸟因为没有脚,就无法停歇,只能不断地飞翔,累了也只能在天空中休息。
张娟整天忙忙碌碌,连家也很少回,朋友们就把她比作无脚鸟。记者把这个称号告诉张娟时,她笑着说:“无论到多偏僻的山区办案,当地的群众都把我当亲人,我怎么是无脚鸟呢?”
是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娟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人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