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作为互联网的派生物,群把人们从现实社会拉到网络组织里,又把大家从虚拟世界凝聚到真实生活之中
打开电脑,“嘟嘟”声随即响起,不过未必是某个好友召唤,而是“两个小人”闪动的群消息来了,有木有?周末在家,也忍不住登陆群,看看有没有人在摆龙门阵,有木有?在群里讲了一句话,盼着有更多人关注并回应,有木有?
是的,你、我,我们大家都中枪,因为——“群”时代来了。
不论QQ群、博客群、UC群、论坛群,总有一个群是你的“圈子”,欢迎你参与,期待你加入;总有一群人,等待你讨论,愿意与你分享。作为互联网的派生物,群把人们从现实社会拉到网络组织里,又把大家从虚拟世界凝聚到真实生活之中。网络时代发展至今天,群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态度甚至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网”出一片江湖
毕先生是国外某顶级咖啡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由于入行早,公司业务非常稳定,平时除了维护几个大客户,他大部分时间就宅在自己的一家咖啡厅楼上的办公室里上网。可对于别人给的“宅男”称号,毕先生很不认可:“宅男?是指那种不爱跟人沟通交流,特别闷的人吧。我可不是,别看我只是对着电脑上网,我可有自己的‘江湖。”
毕先生说的“江湖”,是指他在网上加入的几个群。别看生活中的“毕总”总是西装笔挺,正襟危坐的样子,网上的他活跃异常,总能吸引群友的关注和热议。“社区生活群”、“垂钓群”、“咖啡交流群”……几个圈子里,网名“神富”的毕先生都是名副其实的红人。
每天大部分时间,毕先生都在这几个群里和大家聊天,不过可不是瞎侃——“收获可不小”。
“社区生活群”是毕先生最早进入的一个群,那是2005年,毕先生购置了第一套房产。首次置业的年轻人们很快在网上建了一个“家”,相继加入群的成员近百人,大家一起分享收房攻略、装修案例,“很有找到组织的感觉”。收房前,群里的业主们不仅多次聚会,甚至还成功组织了两次颇具规模的维权行为,有组织有规模的谈判,让开发商都颇为吃惊。直到现在,毕先生提起当年的经历还是津津乐道——“我们的橱柜、墙面漆、地板和门,都是派代表去谈的团购价,凭个人砍价肯定没有那么实惠。”
如今,已经搬离原小区,住进顺义独栋别墅的毕先生还与原来小区的“兄弟姐妹们”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认识这么多年了,大家现在还是互称网名,透着亲切。平时小区里谁家有点什么事,大家都会帮忙。”
之后,喜欢钓鱼的毕先生又在垂钓群里找到了知音,这个专业群里不仅有渔友们的心得交流,还会有一些专业用品店的信息、团购活动,渔友们时常会相约组织一些垂钓联谊、友谊赛等聚会,几年下来,群里的成员都“混得像老朋友一样”。今年“十一”一个渔友结婚,“光我们群里的成员和家属就坐了三桌,大家都提前去帮着布置、忙活,热热闹闹的,跟自己家办喜事似的。”
正是有了前面两个群的经验,毕先生两年前经过选择和筛选加入了一个专业的咖啡群,这个群是一个现磨,烘焙,制作咖啡的交流群,“速溶咖啡的我们不带玩儿”。在这个群里,毕先生算是专业人士,不仅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咖啡知识与大家分享,还结识了一些有同样爱好的朋友,“有几个客户就是在群里发展的,算是从线上走到线下”。
“群生活和现实生活是不分家的”,现在,毕先生每天都要到群上看看,工作、生活、业余爱好甚至朋友,都和线上的生活密不可分。
网络社会“人以群分”
随着网络的发展,近几年“群生活”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论坛、微博、qq都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群。有以单位划分的“工作群”、“校友群”,有按地域分的“社区群”、“城市群”,还有以兴趣爱好分的“户外群”、“宠物群”……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五花八门的“群落”纷纷出现,以至于每个上网的人几乎都会同时拥有几个群。网友“根号二”是某旅行社的业务经理,她有两个QQ,一共加入了20个群:同城购物群、健美瘦身群、专用航空售票群,还有炒股群1个、工作同行间的群6个、美食群2个、旅游群2个等。爱好广泛的她每天上网的时间都在7个小时以上,因此加入这么多QQ群对她来说游刃有余,也让她结识了许多朋友,有些甚至成为了现实中的好友。
群里不定期组织的社交活动,让大家从虚无的网络走到现实生活中面对面地交流,这成为都市白领交际的一种新方式。另外,大家通过五花八门的群结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朋友,也获得了丰富的社会信息。
“忙碌的生活让我们与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疏远了,但新式的‘群生活却让我的生活再次充满友谊的温暖,不再感觉孤单。”采访中,众多白领不约而同道出了参加网络群的原因。
现实中,个人的生活圈子相对比较狭窄,加之工作压力的增大,由于竞争而导致的同事关系紧张,这些都会使人们不满意现实的交往,继而转向寻求新的方式。网络群的出现为那些在实际生活中缺少群生活的个体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群已经细分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仅以校友群为例,同一个系的校友有一个群,同一个区居住的校友有一个群,同一个宿舍楼住过的又有一个群……
有专家认为,这是现代人生活日益虚拟化的一种表现。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不断发展,QQ群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虚拟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探讨,及时互动,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不用抽出专门的时间,找专门地点,在这里,只要有人在线,便可以随时聊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快捷方便,交流广泛。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信息。或是职业交流,或是家居生活, 群空间已经掀起了交际方式新革命。
群的好处是,无论参与者是什么身份,在这里都无需伪装自己,也不用顾忌长幼尊卑。一些平时在单位默默无闻的小白领,在群里却异常活跃,甚至成了意见领袖,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群友从网络论坛结识后,从虚幻的网络来到现实的生活中相会,成为他们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这不同于以前的网友见面,现在这种方式是以多人为单位,一般会有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抱团取暖的群落慰藉
除了社交、娱乐、增加沟通渠道外,群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成员间的相互慰藉与安慰。这一点,在单身群、家长群、考研群、找工作群中尤其明显。
每天吴女士打开QQ后,头像都闪个不停。作为一个五年级女孩的妈妈,她加入了数个和亲子教育相关的QQ群。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现在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资讯。但正是由于资讯量太大,家长们担心一个人所看到、搜集到的信息太片面;同时,政策的变动、潜规则的难以捉摸,让家长深感力单势薄,群的出现让这些有着相似的需求,此前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家长聚集在一起。
网络上的集群生活成为“吴女士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加入了班级家长群、心理教育群、小升初交流群。”吴女士说,每天早上一打开QQ,各个群都很热闹,家长们的讨论此起彼伏,如果工作不忙,她第一件事就是逐条看看家长们在说什么。
网络越来越发达,使素未谋面但有着共同教育需求的家长很方便地聚在一起,大家倾诉孩子升学的烦恼和困惑、分享育儿经验和感悟、发布经各种渠道得来的教育信息,吴女士说,从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她每天必做的一项重要“功课”。
“教育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家长总是遇到许多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网络弥补了这个不足。在网上大家能“抱团取暖”、相互学习,一起攻克育儿难题。”吴女士对记者说。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丁国祥认为,虽然目前传统的交际方式仍是社会主流,但是网络交友的势头之猛,覆盖面之大,从未有过,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被社会各层次接受和认同了。从早期的工作群、业主论坛发展到目标更为一致的互助组、考研群;从简单的问候发展到求助交流,再到对信息、志向的分享;从最初的生活调剂品到最终的情调必需品,这一切,其实都是人们生活最本质的精神需求。
青年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
许多人曾对互联网忧心忡忡,担心青年会沉迷网络,对现实冷漠。甚至有学者断言,电子媒介的过度使用会使青年人脱离公共生活,不利于社会参与。但近几年日益活跃起来的群话题、微博参政甚至新闻评论群的出现,都显示:青年人群更热衷用新技术手段参与社会。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人,正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渠道——社群网络,传递信息,表达意见。
“在群里发布一些号召消息,比生活中口口相传方便多了。”一呼百应的群落生活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做成一些凭个人力量难以达到的事情。“多背一公斤”“随手捐”等公益活动,或是一些自发组织的义工活动,“望京爱心车队”行动,都通过群的方式得到了扩大和发扬。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方式表达意见或参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群无疑是其中最为方便的途径之一。
专家认为,和过去一对一联系方式相比,群所形成的海量信息碎片化,声势大,透明度高,互动性强。它聚合了海量的线索与分散的网民智慧,将网络群聚的价值认同与观念整合形成广泛的意见表达。
2010年底,《中国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和政治参与》调研报告表明,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时间越长,他们进行政治参与的可能性越高。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和大学生获取、分享时政信息成正相关,时政信息的获取能促进大学生的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政治参与)。
目前,网络群所形成的意见市场正在悄然转变,网民的声音和能量正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民众越来依赖于群获取信息,表达诉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张晓红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方式,社交群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大大增强了社交网络的大众媒介属性。民众表达的渠道得到拓展,人们的诉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通过群,网民对各种社会热点,积极发表意见。通过广泛参与,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