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清
“每天走进教室,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什么荣誉都记不得了,我只想把这平凡的老师做好,把这平凡的事做好”
2012年10月17日,像往常一样,袁滨渤早晨7点便来到了学校,她先仔细查看了一遍教学楼、实验室、开水房的每一个角落,记下需要再完善的地方,并马上电话安排相关人员落实。
调到北师大天津附中刚一年,她对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各项工作已经了如指掌。来到办公室后,她开始审阅和修改每一位教职员工所写的师德感言,准备刊印成册,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仔细思考在新学期如何进一步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虽然已经不在教学一线,但只要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发展的事情,我都会不遗余力,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茁壮成长,不让一个人掉队。”袁滨渤告诉记者。她的嗓音略显沙哑,那是二十三年教育生涯赋予她的“职业病”。
干练中不失娴雅、温柔中不乏威严,袁滨渤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名教育家的亲切与睿智。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她精心钻研、开拓创新,逐渐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和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有人为她整理出这样的数据:23个春秋,7届高三毕业班,280名名牌大学的学生,4000余名接受过免费辅导的高三学子,1000多篇博文,100多万字的心灵寄语。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袁滨渤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市十大时代先锋,天津市“十一五”期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然而在众多的光环与荣誉的包围下,她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仍是:自己执教的七届高三毕业班本科上线率100%,350名学生全都考入大学,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方程式,”袁滨渤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教师=奉献=幸福。”
梦想照进现实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袁滨渤几乎没有休息一天。
先是随河西区教育援疆团赴新疆支教,接着为教育局赴华东师大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作行前培训,又要进行学校骨干学习班和为全体班主任作专业培训和工作指导,并受多个单位邀请作师德及党课讲座……袁滨渤以她认真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在教育岗位上不断传递着“正能量”。
虽然已成为校党总支书记,袁滨渤坦言最喜欢的身份还是老师。上任后她主动承担起“育慧班”高三冲刺阶段的语文课和张鼎言实验班的班会课的教育教学任务,并进行十多次家庭教育、学生励志、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有人问她这么劳累身体会不会吃不消?她笑笑说:“做事,才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做事就是最好的锻炼。”
事实上,自小学开始,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愿望便已经融入到她的血液中去。
身为第一代大港油田工人的子女,在伴随着油田的发展而长大的同时,袁滨渤顺利进入了油田子弟小学上学。天资聪慧加上后天勤奋,使得她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并一直担任班长的职务。
“当时,我们班上有两个智力低下的学生,比较邋遢,大家都有意疏远和孤立他们。只有我们的语文老师,每个课间都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为他们剪指甲、梳头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
老师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大爱”,在潜移默化中深深触动了年幼的袁滨渤。从那时起,当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便成为她坚定不移的儿时梦想,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渐渐生长。
正是由于这个梦想,使得后来袁滨渤以高出分数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师范大学,并在毕业后,毅然决定担任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尽管在旁人看来,当时的她有着更加让人难以抗拒的选择:留在高校做行政或转行搞外贸。
“我比较执着,认定的事、选准的事就不再改变、不会动摇。”谈起当初的选择,袁滨渤有着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一是不会选择,二是不坚守选择,三是不断选择。每一个行业,只要你热爱并坚持,一定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天津市红光中学则是袁滨渤成为教育界“佼佼者”道路上的第一站。
1985年,红光中学积极响应党中央教育援藏的号召,成为全国最早的三所(重庆、成都)内地西藏校之一和天津市唯一的一所藏汉学生共同就读的完中校。1989年,这所中学刚刚兴建高中部,袁滨渤作为全年级唯一的语文老师,开始教授两个班的语文课。
那一年,袁滨渤22岁。刚刚迈出校园的她平生第一次登上讲台,正式成为“人类心灵工程师”队伍的一员。
梦想照进现实,袁滨渤难掩内心的激动。面对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满腔热情地讲完了人生中颇为精彩的第一课,丝毫没有初为人师的紧张感。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刻,她已经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次;这一课,她已准备了十多年。
由于勤奋认真,成绩杰出,第一年,她便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雪莲花奖”。三年后,她被调入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教育生涯至此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传递“爱”的使者
在四十二中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天,袁滨渤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片灿烂的阳光,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学生的辉煌。
正如儿时语文老师影响她一样,袁滨渤开始用自己无私的爱与崇尚的精神去影响着更多的学生。
当时班上有一名被其他同学称为“野人”的学生,每天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来去无踪。他的母亲是一位肢体残疾人,行动十分不便。一天晚上10点钟,他母亲急匆匆的给袁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几句不合便跑出家门了。而那天正赶上袁滨渤的爱人到外地出差,看着正在熟睡的还不到一岁的小女儿,她毅然决然地抱起孩子走进了漆黑、寒冷的夜色中。
“当时天挺冷的,我怕孩子从床上摔下来,抱着她找学生去,12点多在他家附近的楼下找到了,他也是感动的哭了,说这么多年总和老师捉迷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请老师监督他改正。打那以后孩子慢慢地约束自己,把之前的坏习惯都改掉了。”
就是这样,袁滨渤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宽容、去培育每一个孩子。为了全方位地帮助每一名学生,这些年,她用自己的奖金和工资累计4万余元设立了“班级奖励济困基金”,悄悄地给困难家庭的学生交学费,像母亲一样关心单亲家庭学生,义务帮学生辅导语文,带他们去听音乐会,看体育比赛,真心帮助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学生们都说,“袁老师是我们最信任的人!”
在班级,她开展“主体管理模式”课题实践活动;在校外,连续三届学生主动照顾社区孤老户于大爷;在家长会上,她把讲稿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指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评价孩子。2004年暑假,虽然她被聘为学校的德育副校长,但为了家长的那份真诚的信任和期待,她依然光荣地担当了一个60人大班的班主任。
这些年来,为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母亲骨折、爱人住院、女儿生病,甚至连自己肺部感染,袁滨渤都未曾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节课。她患有严重的颈椎病,但她仍坚持每天在校工作12小时以上。
特别是带高三毕业班,她连续三个月辅导毕业生,致使咽疾发作,面对医生两次开出的禁声通知,她没有休息,依然声情并茂、倾尽全力地为学生朗读课文,讲解课文,答疑辅导,讲述做人道理,与家长沟通情况,导致嗓音沙哑成了痼疾。
然而,当年“高三毕业生100%考入本科以上大学,95%进入了重点大学”的消息,却让她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一位家长在给她的感谢信中写道:
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一切就像昨天,多么希望再有一个或两个三年的时间,让孩子跟随在您的身旁,吮吸着您无私的滋养,在知识、学问、做人、处事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孩子毕业了,您对她的爱和关心会让她铭记终生,我们也会永久地记着您——袁老师。
“心灵导师”的创新性教育
近年来,面对教育现状,总是有人发问:我们要给孩子留下怎样的世界?可袁滨渤却认为,“与其说给孩子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不如说给世界留下一群怎样的孩子。”
执教23年,袁滨渤的学生也从“70后”跨越到“90后”。新生代们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如鱼得水,他们精通于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知识面广泛,加之普遍都是“独一代”,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教育难度也有所提高。
然而,无论是社会对“90后”们的负面舆论,还是一些老师口中的“一届不如一届”,袁滨渤都不以为然。
“郑渊洁说过,我们这些大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可是历史并没有倒退啊?为什么?时代进步了,孩子进步了。”
“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们,要欣赏他们的优点,因材施教。”
“要坚持创新,多看;要开动脑子,多想;要迈开步子,多学”。她将教学研究与教改创新相结合,积极承担并完成了6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编写了3本高中语文教材辅导书,在全市高中教学中广泛应用。5篇论文获得市级成果认定,40余篇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作为党员劳模,她拒绝“有偿”家教,坚持奉献。她鼓励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成长成才,提供24小时家庭热线电话进行咨询、辅导。多年来,坚持为4000余名各行各业职工子女免费辅导高考语文,精到的讲解和精辟的题析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深得社会各界好评。
在学生和家长心中,袁滨渤有着“心灵导师”的美誉。而这个可敬的称呼则源于她的“笔谈集”。
“笔谈集”是袁滨渤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急需心理营养的现状创造出来的一种为学生进行心理导航的方式,任教23年,近千名学生手里每人都有一沓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高中三年与袁老师一次次的“笔谈”。
2001年,班上转来一名男生,这名男生因成绩不好而自卑,性格也内向,难以融入班集体生活,这引起袁滨渤的格外关注。
刚开始“笔谈”时,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寥寥几句应付,但袁滨渤认真回复:“老师‘不以成绩论英雄,你有让老师很欣赏的品质。”课余时,袁老师有意接近他,摸摸他的脑袋、拍拍他的肩膀……
特别的关爱使这名男生慢慢改变,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和老师的笔谈也越来越丰富。后来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哽咽地对老师说:“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
深夜孤灯下十余年的笔耕,袁滨渤常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为学生们写下的100多万字的笔谈,已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快乐地行进在人生的旅途中。她的辛苦付出让学生体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而每当看到学生的进步,袁滨渤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正是这股成就感,激励她埋头劳作,把自己的“花园”整理得更漂亮。
奉献者的幸福观
“我很幸运,能获得学生的真诚信任;我很幸福,能倾听学生的肺腑之言。岁月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可以淡化许多记忆,却不能剥夺人生的所有,尤其是深埋心底的情感。因此,我常想不是我影响、改变了学生,而是学生赋予了我一段有梦想、有激情、有作为的岁月。”
这是袁滨渤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一段文字。
自来到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第一天起,她便坚持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感受认真记录,至今已经积累了五本笔记。随手翻阅,便可看到诸如“改变自己,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之类鞭策自己的话语。
履新领导岗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袁滨渤带领学校一班人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突出一个觉悟”、“树立两个形象”、“发挥三个作用”——就是有一个过硬的思想觉悟;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乐于奉献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发挥宣传员作用,发挥服务员作用。
从点滴做起,她创办了学校党刊《党旗飘扬》,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文化月餐”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组织专题教育讲座,传达先进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奉献,使袁滨渤获得了显赫的荣誉。但她却说,荣誉不过是过眼烟云,永恒的只有事业。
“当模范对自己是鞭策,最真的还是师生之情。每天走进教室,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什么荣誉都记不得了,我只想把这平凡的老师做好,把这平凡的事做好。”
在她的眼中,看着一批批学生考入大学,看着每个她教育的孩子都能够乐观向上、充满阳光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