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必须敲响警钟

2012-07-13 01:45丁声俊
经济 2012年12期
关键词:储备耕地粮食

丁声俊

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9.71亿亩,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九连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含有深刻的客观规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证明,我国粮食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应该继续坚持走下去。

从整体形势看,我国目前粮食的购销、供求关系是正常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然而,在我国农业粮食领域突显出“五个加剧”:粮食增产与资源约束矛盾加剧;粮食发展与农民增收矛盾加剧;粮食供求区域矛盾加剧;粮食供求品种矛盾加剧;保障粮食安全与跨国大粮商控制的矛盾加剧。加之,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使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隐伏着风险。

党的十八大发出要有“忧患意识”,对保障粮食安全是“警世之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三重矛盾”的时代:既担心通胀,又担忧通缩;既有空前繁荣,又有不平等不公正加剧;既有技术进步,又有资源耗竭。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对粮食安全必须敲响警钟。我国粮食的可持续安全存在“五忧”:一忧,“忽视粮食安全”的思想仍较严重,以牺牲农业粮食为代价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二忧,粮食供求依然“紧平衡”,未来粮食消费将大于供给;三忧,资源约束、特别是耕地和清洁水源将进一步加剧,而且粮食生产资源配置不相称;四忧,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大军薄弱,担心未来“无人种粮”,不适应振兴现代农业的需要;五忧,外国垄断粮商蚕食我国粮食产业,投机资本也无孔不入,或制造“粮食陷阱”,或兴风作浪。凡此种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决不可高枕无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弦,丝毫不可放松!

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采取必要措施。

一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好民众吃饭问题当作治国理政要务。坚持农业粮食的“双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粮食置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扶持的力度,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坚持以国内自给为主的方针,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中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主要指谷物)基本自给;必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主动权、把国民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三是,坚持健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切实做到“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另外,国家还要求地方建立粮食储备:主产区必须建立相当于3个月消费量的粮食储备;主销区必须建立相当于6个月消费量的粮食储备。

四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把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经营机制结合起来。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和粮食商品的特性出发,把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营灵活的市场体系。

五是,继续支持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排保障能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支持耕地保护政策,遏制耕地下滑趋势;支持粮食价格改革,提高粮食比较效益;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猜你喜欢
储备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我的粮食梦